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祥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祥琬,男, (1938-04-29) 1938年4月29日(86歲) 生,河南南陽人,中國應用物理強激光技術和能源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曾主持關於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曾任「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帶領專家組制定強激光發展戰略和計劃,並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提出並成功主持綜合實驗研究並解決多項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其科技成果曾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特等獎。他還主持並參與了關於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諮詢研究工作,擔任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1]

人物經歷

杜祥琬,1938年4月29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少時,在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的父親杜孟模對其影響較大,家中常有進步小說共杜祥琬閱讀。

1953年,杜祥琬就讀開封高中時,恰逢父親北大畢業後在此任教並從事黨組織地下工作。杜祥琬從一本前蘇聯雜誌《知識就是力量》中受到啟迪,同時由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發展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

1956年5月,杜祥琬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於開封高中畢業,並被選為留蘇預備生。由於中蘇關係發生變化,杜祥琬在學習了一年俄語後進入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在數學力學系學習。

195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積極推動下,30名優秀中國學生到前蘇聯留學,杜祥琬進入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原子能,組織上為他選擇了理論核物理專業。畢業之際,適逢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4年,杜祥琬從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參與核武器的研究。在這裡,杜祥琬受到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一流科學家的教誨和指導。他接受的任務是參研氫彈原理的突破。

1966年底,杜祥琬加入青年科學家組成的熱測試理論組,赴基地進行試驗獲得成功,被當時的新聞公報稱為"一次新的核試驗"。

1975年,杜祥琬受命牽頭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並任主任。

1985年,杜祥琬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研究所副所長。

1987年2月,杜祥琬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協助首席科學家、院士陳能寬領導專家組,負責制定並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杜祥琬的研究領域開始從核武器轉到強激光技術。

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410主題首席科學家 。同年4月,出任強激光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在較短時間內把中國強激光技術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杜祥琬在總結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實踐基礎上,與同事共同出版了專著《核試驗診斷理論》。至此,他的事業完成了從"核"到"光"的科學道路的全面探索。

1997年,杜祥琬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2]

2001年,任863計劃先進防禦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負責主持院士隊伍建設、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諮詢研究等工作。

2006當選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杜祥琬歷經天文學、數力學、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個領域,他的人生訴求是:傳承父輩精神,服從國家需要,追求科學信念;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樑。

晚年的杜祥琬繼續為國家"核"與"光"貢獻餘熱,承擔了數個學術兼職: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強激光與粒子束》期刊主編;國際物理聯合會計算物理委員會委員;中華光電學會終身會員;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強輻射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短波長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貢獻

核試驗

杜祥琬主持了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

他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並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精度。由他組織的對核武器中子物理學精確化的研究,得到了數套高精確度的新參數。對中子學計算精度的規律性研究與改進,實現了中子學理論計算精確化。其研究成果滿足了試驗所需的多種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使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在與試驗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為新一 代核武器的設計與試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使我國這一創新高科技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3]

強激光

杜祥琬承擔了中國863計劃的激光研究項目。

他提出了綜合實驗研究,解決了多項單元技術銜接與總體集成的工程技術問題,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目標、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他將"863"激光技術主題調整到符合國家實際需要和科技發展的軌道上來,開創了中國強激光和強微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使中國氧碘化學激光等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4]

著作論文

專業著作

《高技術要覽·激光卷》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

《核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基礎》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6年)

《實驗核物理學(第二卷基本粒子物理學)》(原子能出版社 1996年 )

《核試驗診斷理論》(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2年)

會議論文

《反射鏡分光鏡熱效應簡化理論模型》(第八屆全國激光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電力工業健康快速發展》(中國電力發展論壇 )

《對高平均功率DPL的幾點認識》( 2004全國全固態激光技術與應用會議)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 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 )

《兩類強激光定向能:概念與應用》( 第四屆全國光學學術會議 )

《新時代海歸的繼承和創新》(留學市場現狀與未來論壇)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直工委和科協報告會 )

《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的綠色、低碳能源戰略》(北航大講堂)

《中國能源狀況與發展戰略》(華北電力大學"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講座報告)

《中國應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2007'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報告會)

《尋求最優戰略 打造能源發展的中國模式》( 2013年 英大傳媒研究院成立儀式暨能源大講堂)

《新能源離我們還有多遠》( 泰州市委中心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專題講座)

《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科技創新 引領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主題報告會)

《科技創新驅動 邁向生態文明》(承德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市科協科普報告)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評述報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2003 年中國科協學術年會)

期刊論文

杜祥琬多年來撰寫期刊論文數十篇,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歷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激光核聚變物理概述》(《核物理動態》 1989年第6卷第1期/與張忠建合作)

《自由電子激光光導的數值模擬與分析》(《強激光與粒子束》 1991年第3卷第2期)

《紅外短脈衝自由電子激光鎖模的解析研究》(《強激光與粒子束》1992年 第1期/與丁武合作)

《地基強激光試驗功率的近場核查方法》(《強激光與粒子束》)1993年 第4期/李彬合作)

《我國自由電子激光研究的最新進展》(《物理》1994年 第1期/與謝家麟合作)

《對自由電子激光(FEL)發展的評論》(《強激光與粒子束》1995年 第1期/與丁武合作)

《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研究的若干進展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1996年 第7期)

《實際強激光遠場靶面上光束質量的評價因素》(《中國激光》1997年 第4期)

《雙變形鏡自適應光學全場補償模擬》(《強激光與粒子束》2000年 第6期/與李有寬陳棟泉合作)

《高能激光與應用光學的幾個問題》(《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1年第12卷第6期)

《兩類強激光定向能:概念與應用》(《光子學報》2002年 第Z2期)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科技和產業》2003年 第8期)

杜祥琬與妻子和兒子在一起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激光窗口熱透鏡效應對光束質量的影響》(《強激光與粒子束》2004年 第4期/與安建祝李有寬合作)

《物理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必備造福人類惟真創新的品格》(《科技潮》2005年 第7期)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求是》2006年 第22期)

《我國應發展三種概念綠色能源》(《科技導報》2007年 第16期)

《讓核技術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再創輝煌》(《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 第1期)

《利用"今日陽光"是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潮》2009年 第4期)

《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低碳能源戰略》(《杭州科技》2010年 第2期)

《應對氣候變化為中國發展帶來機遇》(《科技導報》2011年 第34期)

《對我國核能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中國核電》 2012年第5卷第3期)

《人類不需要四個地球》(《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23期)

《核能發展的歷史觀》(《中國核電》2014年 第1期)

《我國能源安全觀及戰略要素的新思考》(《西部資源》 2014年第1期)

博士培養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間,杜祥琬共培養3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基本情況如下:

【竇玉煥】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5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自由電子激光振盪器光腔問題的理論研究

【李少甫】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3年05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新型高功率徑向速調管振盪器探索

【張 會】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6年06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武器用鈈的控制及其核查技術研究

獲獎榮譽

杜祥琬在核武器和強激光技術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委級一、二等獎等共十多項。重要獎項包括:

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1991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863計劃先進工作者。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稱號。

外界評價

中國官方對杜祥琬的評價是:杜祥琬是中國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強激光領域的帶頭人。

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作為學術帶頭人,他主持的863計劃的激光研究項目,獨立自主地開拓出一條我國發展新型強激光技術的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紮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並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數度,發展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 使中國的氧碘化學激光等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趣事

兩度辭官

和激光研究組的中青年科研人員討論技術問題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他兩度請辭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成為急功近利時代的稀缺品。

1975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工作了11個年頭的杜祥琬,因為成績突出,領導準備任命他為副所長。這可急壞了37歲的杜祥琬。

如果當了所領導,就意味着用於科學研究的時間要大為減少。他四處奔走,動員同事為他說情,時任所長的周光召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直到1984年他才被任命為副所長。杜祥琬說:「這為我爭取了9年寶貴的科研時間。」

1987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準備任命杜祥琬為副院長,甚至連任命書都已經起草好了。當時剛剛參加國家「863」計劃專家組的杜祥琬就一級一級找領導,還請出王淦昌等老科學家為他說話,「這個副院長我還是不能當,因為國家『863』計劃得全力投入」。

他再次放棄了提升職務的機會,幾年後成為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在基層工作的時間又得以延長了7年。直到1993年被任命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正是這兩度請辭,杜祥琬帶領團隊先後建立起核實驗診斷理論,改進了核武器的設計,讓我國核武器向小型化、精準化邁進了一大步;「863激光技術」項目在較短時間內,把我國強激光技術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大的宇宙沒研究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

上高中時,一本科學雜誌讓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奧秘。閱覽室里,來自蘇聯的期刊《知識就是力量》上登了很多星際、太空知識,把杜祥琬的目光吸引到了地球之外。

遙遠、神秘的星空中到底潛藏着多少秘密?懵懂少年對天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時,他報考了當時全國大學中唯一的天文學系——南京大學天文學系。

然而,因國家要在開封選送兩名留蘇預備生,杜祥琬被選中參與培訓。幾年後,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攻讀原子核物理專業,「大大的宇宙沒研究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看待個人興趣、專業選擇、人生事業的關係,杜祥琬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興趣服從需要,需要產生興趣。」杜祥琬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從天文轉到數學力學,從數學力學轉到核物理,再到後來轉向激光,數易專業。首先是個人的興趣服從了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需要;同時,在國家需要的學習和研究中,鑽研進去才發現,這些新知識、新領域、新課題是那麼富有挑戰性,解決以後巨大的成就感,讓人感到是一種享受。

杜祥琬將人生動力比喻為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社會需求,一個輪子是個人興趣。需求好像是個前輪拉着你走,興趣好像是個後輪,推着你走,「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

相關視頻鏈接

1.杜祥琬:院士詩人的跨界人生-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2.杜祥琬院士:轉變發展方式 邁向生態文明

3.智庫杜祥琬院士解析中國能源新戰略 上傳於 2016-02-19

參考資料

相關閱讀

杜祥琬:為了國家的「核」與「光」 2018-10-08 22:44

杜祥琬院士:個人成長融入國家命運方有大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8月07日 11 版)

名人故事:萬科毛大慶和他的工程院院士父親杜祥琬 贏商網 http://www.winshang.com2014年07月24日15:30來自:新浪財經收集整理

杜祥琬,小巷裡走出的工程院院士 發貼時間: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