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朴子刺繡文化館

刺繡文化館外觀照片來自

朴於刺繡文化館原本是過去當地船泊大隊的辦公廳舍閒置空間,整個建築是由當時木造的日本宿舍所改建,深具古意,也符合了刺繡文化的意念。館內記錄了當年朴子市在刺繡產業蓬勃發展時的榮景,並收集了許多精心製作,令人嘆為觀止的刺繡藝品。刺繡文化館藉由整個產業的互動學習,重新營造出濃厚的在地文化,結合社區活動,帶動各項文化觀光,也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觀光景點。

 *地 址:嘉義縣朴子市文明路10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星期一休館 早上9:00~12:00 下午1:30~5:00
 *停車資訊附近可停車
 *票價資訊免費入場


目錄

刺繡文化館沿革

本館於清代、日治時期為官方鹽館,後為嘉義縣警察局船舶大隊進駐,至八十六年間該大隊調回局本部辦公,房舍即閒置荒廢。自九十三年起興工修繕,於12月18日經文建會掛牌成為『刺繡文化館』,主要發揚刺繡文化及技藝傳承。 館內展示刺繡相關手工藝品,為刺繡學員巧妙運用各種針法繡製而成,有精巧的三寸金蓮繡花鞋,各國風情繡畫、創意生態繡畫、吉祥香包吊飾、小神衣、檳榔扇等文創商品,館內典藏百年繡品,清末民初刺繡收藏品針法精細,手工技藝,值得您細細賞析。


刺繡文化館簡介

嘉義縣朴子市早期曾是刺繡產業的重鎮,當時的繁華景況反映在朴子市大量外銷的刺繡藝品中,包括了八仙彩、門簾、枕頭套、被單、布袋戲偶衣服、歌仔戲戲服、新娘嫁妝等等,銷路遍及全台各地。朴子市公所為了傳承這樣出色的地方文化特色,自民國91年開始就致力於刺繡推展的工作,不僅成立了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開辦研習班做刺繡教學,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興建了刺繡文化館,作為刺繡文化推廣中心,並兼藝文活動推廣及朴子旅遊窗口。[1]

關於刺繡

 
手工藝-刺繡照片來自

刺繡是項古老的手工藝,工具簡單,針、線、分刀、布及繃布的架整,不過道具雖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台語有句形容做事動作慢的人,說他是在「繡花」。

刺繡的技法是,先在繃緊的布上畫草圖,然後再以各種顏色的繡線,埋針引線,一針一針繡出圖案來。

傳統的刺繡成品以宗教用途為多,一般人家的衣飾多半婦女自己繡,很少請刺繡舖子代製。宗教上的用途,如喜慶場合懸掛的八仙彩,寺廟及民居神明廳八仙桌的「桌裙」、神明衫、涼傘等等。

最早刺繡都是平面的,其後藝人在圖案底下襯填棉花,再以金銀等各色繡縫綴,即成了「浮雕」式的彩繡。

由於刺繡很費眼力,現代人多不喜歡學這門手藝,不僅一般婦女都不會,連繡舖的師匠也日漸稀少。在鹿港有位藝人許陳春,別出心裁把刺繡脫離了平面的侷限,更跨越浮雕,創出立體造型。[2]


刺繡文化館 傳統產業的推廣

傳統產業在近年逐漸式微,朴子市政府為推廣朴子在地的刺繡文化,邀請刺繡文化協會老師開設刺繡教學班,並且興建刺繡文化館。透過刺繡作品的參觀與實作課的體驗,讓大眾能了解朴子的刺繡產業,將刺繡產業延續傳承下去。

重拾朴子刺繡大鎮美名

刺繡文化館為日治時期的木造宿舍改建而成,前身為清朝時期的鹽館,至二次大戰後改設為船舶總隊。嘉義縣朴子市早年居民以農業為生,婦女為貼補家用多從事刺繡,因此朴子也是刺繡產業重鎮之一,但隨著印染技術的進步,刺繡產業逐漸式微。

刺繡文化館導覽員陳珮憶表示,直到當時為了推廣政府「一鄉一特色」的計劃,前市公所課長盧主秘就以朴子最有名的刺繡文化,積極推廣朴子的傳統在地文化。因此獲得行政院補助後,興建刺繡文化館,希望能重回當年朴子刺繡的風光,也能讓民眾了解刺繡產業的魅力。

結合古今藝術作品 體現刺繡之美

文化館內集結古今的刺繡作品,早期的收藏有清朝時代流傳下來,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桌裙,從桌裙的作品中,可看出在早期的刺繡產業,就能繡出具有立體感的刺繡作品。在近期的收藏,館內有一幅別具意義的刺繡作品,這幅作品是參與刺繡文化館教學課程的學員共同製作而成的媽祖祝壽刺繡圖,這是為了慶祝配天宮媽祖大壽,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藝術作品,透過傳統工藝刺繡與現代畫家的繪圖,把工藝提升到藝術層次。對於早期與現今刺繡文化最大的不同,刺繡文化館導覽員陳珮憶表示,早期在色彩的選擇上沒有現今這麼多元,且現在的刺繡多結合文創商品,商品大小較小,方便攜帶。

文化再現 眾人共同延續

透過刺繡文化館,讓大眾了解到朴子有名的刺繡文化。文化館除了擺設古今的作品外,參觀的民眾王淑芳建議,可製作一些刺繡相關影片,讓民眾一進到文化館,可先藉由影片,了解刺繡的基本資訊,或者了解刺繡的實作過程。影片的介紹可讓前來參觀的民眾對文化館有更深入的了解。刺繡文化館館員蕭君怡表示,在十月的時候,刺繡文化館會舉辦刺繡文化協會老師的刺繡作品成果展,如果對刺繡文化有興趣且想要深入了解的民眾,也可以親自到文化館參觀。[3]

*媽祖祝壽刺繡圖設計採用鮮豔的色彩與豐富的人物,增加熱鬧氣氛
*將刺繡結合文創商品,推出小吊飾,吸引民眾購買收藏

傳承刺繡文化 嘉義朴子推動技藝向下紮根

嘉義縣朴子市刺繡產業發達,朴子市的刺繡手藝,主要傳承自大陸福建,早年在著名媽祖廟「配天宮」前的開元路上,就有多達二十多家繡莊集結,形成一條極富特色的刺繡街,因而與彰化鹿港、台北艋舺、台南府城,號稱為全台四大刺繡中心。以刺繡帶動地方觀光與商機,嘉義縣朴子市近年來積極推動刺繡文創商品,並利用暑假期間特別開辦「小小刺繡家體驗營」,朴子刺繡學會總幹事劉秀雲說,將刺繡文化向下紮根,由點而面推展,才會看得到成果。學刺繡看似簡單其實難度頗高,朴子刺繡學會總幹事劉秀雲表示,為提高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自然是從最簡單的針法教起,希望能擴大刺繡人口,重振傳統刺繡文化。

在「小小刺繡家體驗營」裡,只見數十位小朋友在家長陪同和老師細心教導下,在穿針引線中體驗傳統刺繡的曼妙之處,小朋友說雖然不好學,但可以訓練耐心毅力,過程其實很好玩。

嘉義縣朴子市的刺繡產業曾在電繡興起和大陸人工便宜的衝擊下一度式微,但近年來因地方有識之士成立刺繡學會,並創設朴子刺繡文化館,展示各式各樣美麗的刺繡作品,用以帶動在地文化觀光活力和商機。在眾人努力推動並傳承刺繡技術後,朴子刺繡風氣再度興盛。刺繡老師鄭淑琴說,傳承刺繡文化最重要是基本功的培養。

文化的傳承要想長長久久,自然必須與產業相結合,近年來,嘉義朴子刺繡產業已經緊密結合宗教活動和文創產業,以多元化向外推展,尤其在電音三太子的加持下,神明衣刺繡產業更見蓬勃。神明衣業者周讓廷認為,全台灣與刺繡有關的宗教人口多達上千萬人,刺繡商機龐大,甚至還藉由文化產業的電影偶像劇行銷,更加提升了刺繡文化的影響力。

繡業者周讓廷進一步指出,朴子市的刺繡文化其實已經走出嘉義縣,目前在南投工藝研究所每個月都有開辦上百班刺繡DIY研習課程,教導刺繡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應用,更讓刺繡文化貼近人們的生活。

看著朴子刺繡產業逐漸恢復往日風華,始終大力支持刺繡傳承的朴子市長王如經自然希望刺繡文化向下紮根的工作能更為落實,唯有從培育人才和交流技術著手,才能讓刺繡產業具有更多活力與創意。[4]


刺繡作品集錦

交通資訊

自行前往

1.國道1號:於270K處下水上交流道→沿嘉168縣(嘉朴公路)西行→轉文明路即可抵達。
2.自82號快速道路往朴子方向→至朴子下交流道→轉台19線往北→接四維路一段→接嘉168縣(嘉朴公路)→轉文明路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自嘉義火車站搭乘朴子線的縣營公車或客運,於朴子農會站下車後,往回走至7-11路口,右轉前行約50公尺後,即可抵達。


朴子私房美味小吃

*「真好味」滷排骨飯和鴨滷飯
*近百年歷史的老店「麻糬棟」吃剉冰配招牌麻糬
*70年老店「永豐春捲冰果室」吃重量級春捲
*「清木屋」診所裡喝咖啡感受原汁原味老故事
*「成功手工餅乾」飄香一甲子老味道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