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木獨兔村四周往昔遺落的散戶記憶(劉德功)

木獨兔村四周往昔遺落的散戶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木獨兔村四周往昔遺落的散戶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劉德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木獨兔村四周往昔遺落的散戶記憶

聽祖輩、父輩傳說,木獨兔四周往昔住戶不少,由於戰亂和災荒,遺落了不少。當然也有是經過改革開放後跟着國家的大政策而離開的。

先從最高處榆樹樑說起,榆樹樑南坬,傳說有一白補來的住戶,早在清朝末年就移走了,到哪去了也不曉得。我小時候上榆樹樑南坬見一舊房圪堵,聽說就是那家的。榆樹樑西側有拴拴圪坨、候拴圪坨,傳說住着高拴拴、高候拴兄弟兩家,在民國初年就移走了,住到哪裡也說不清。硬地梁東側,住有張培培、張潤培兄弟兩家,解放初期我見過他們。這兩家的兒孫向內蒙、石板太移走部分,部分沒移走也不在原住處居住,住在了木獨兔灘里。現在還能看到留在那裡的爛房牆。榆樹樑北西葫蘆素灘南頭,有住趙二曼的一戶,解放前就移走了,也不知去向。西北石人峁北曹家壕,住有曹心順兄弟三家,合作化時歸了西葫蘆素村了。

再說劉銀貴海則,那裡在民國初年據說住有十幾戶,比正灘住的戶數還多,有高紅紅、李二禿則、馬八則、解留保、屈騾駒、劉銀貴等十幾戶。由於戰亂和水淹遭災絕大部分都逃荒走了,有的走了「三邊」、有的去了內蒙、有的還到了延安的志丹、吳起。劉銀貴及兒孫我見過,1954年大澇時,他們那裡成了水窩灘,全部是水,真正成了劉銀貴海子。圪堵上修的泥土簡易房子也被雨淋塌。所以一家子搬到我家的西房暫住,兒子保鎖,孫女兒飛飛,帶着父母走了杭愛地了。以後再未見面。有姓劉的一家移到志丹,解放後還來過信。據說參加了革命,改革開放後,還當過那地方縣人大主任。多年前,神木的一個人大幹部去西安開會,晚上和那人一起住過,回來還給我說過那事。我回去木獨兔對老一些的住戶還提過此事。以後也就不了了之。

東面有三道壕:毛四樹壕、劉候仁壕、強二順壕,都是依住戶名叫成的。住戶移走了,但樹還在生長,有的樹被流沙壓過又被大風颳出來仍在生長。我年少時攔羊放牧還在那些樹上砍過刨跳鼠杆子和通刺蝟杆子。距我家二、三公里,我在任民辦教師期間,逢周日,帶着背繩,到那三個地方撿燒火干柳,來回有十里地,一步三滴汗水,往回背燒火柳。冬季趕上二瓶子牛車每周往回拉一車半乾濕柳準備第二年全年的燒火做飯柴禾。地點都在這三道壕附近。現在在此地打出來天然氣,也有了水泥路或油路。再也不會砍柳砍柴一步三滴水人往回背了。況且,要退耕還林,實行舍飼養畜來發展和保護林草。

西面有趙福則壕和趙福則梁。趙福則是個有本事的老漢,解放前攬工受苦積攢下錢從木獨兔榆樹樑西梁到活葉烏素海則有10里長48步寬買了這麼長的一長條塊沙地,靠南頭能耕種作莊稼,就住在那裡,自然就有了趙福則壕了。趙福則在文革中受過批鬥,聽說自己跑到內蒙靠陝西地沿叫馬秦壕的地方居住。在木獨兔時我見過此人,和我還很能談得來,估計現在已去世了。

南面有李新順住的姜民寶海則和高成態、段前前海則三個海則。姜民寶海則住的李新順是和李棉則親兄弟,是給姜民寶當了繼子沒姓姜而姓了李,他兒子李向春是公辦教師,前二年我在神木見過,在河堤上還聊過天。李棉則的孫子李軍軍現在還任木獨兔村監委主任。高成態海則在我任大隊主任時還在那裡放養過魚苗,是大隊辦漁場的一海子。段前前海則離高成態海則還遠,聽說後來也是大隊辦漁場的一個海則。不過近二十年來,由於乾旱,把木獨兔的十來個海則都旱乾了。沒有水也不養不成魚了。再過若干年可能就不叫海則了。名稱也會變化。比如說,劉銀貴海則可能會叫成張太林太陽能電廠;趙福則梁可能會叫成榆林市木獨兔變電所;瓦瑤界可能會叫成xxx天然氣淨化集運站;前海則會叫成木獨兔大漠魚邨或木獨兔旱澇保收千畝良田。

在1947年(民國36年)遭了先旱後澇最後霜凍的特大自然災害後,木獨兔正灘里的群眾一半多被迫逃荒出去了。根據我的記憶有:張毛團一家,劉連生、劉德成、劉金和、劉德寶、劉德喜、劉德旺弟兄6家,高安祥、高根毛、高林仁、高富海、高富迎等父子弟兄5家。我家房前的高起貴、屋後的黃三奴、前沙的任運運等3家及張仲有、張連有、張連喜堂兄弟三家,康棉則、康金堂、康成拴、楊胎氣叔侄4家、張金柱、喬萬程、李成雙、張有財4家,大約共30戶逃荒後,原住戶不到一半了。而且靠外逃戶送回或捎回點糧食,加上榆樹皮磨成榆皮面勉強活下去度過了災荒。

1954年和1961年木獨兔又遭了兩次大澇災,原住的戶子都 跑到移住在內蒙杭錦和鄂托兩旗的本村逃荒到那裡的戶子搭救與政府的救災糧救災款安度災荒。這兩次澇災過後,我就被迫輟學逃荒到杭錦旗的亞斯圖擄草籽搞生產自救,加上外住的哥們搭救及國家的救災糧、款補充,渡過了災荒。

回想過去,眼看當前,黨和國家的精準扶貧夠多好!整村搬遷的貧困村,既搬遷戶還讓設法就業,即搬出去,留得住,能致富。

改革開放和高考恢復後出外經商務工或學校畢業後外出工作和就業者不少,我也沒有具體統計,總之,現在木獨兔村住得人更少了。[1]

作者簡介

劉德功,1945年12月生,大專文化,陝西神木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