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葉(英文:Wood Leaf)即樹葉,是最古老,最簡單,最原始的天然樂器之一,既可以獨奏,也可以為山歌、龔鑼、蒙革鼓、磬等樂曲伴奏,可敲出近三個八度的音域,音色與磬相似,清脆優美,高昂明亮。在民間,木葉常常被作為青年示愛的媒介

木葉在中國西南,嶺南,東北,湖南福建,內蒙古等地流傳於苗族、漢族、壯族、藏族、黎族、彝族、瑤族、傣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白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由於地域原因,中國各地對木葉的稱呼,選材與敲奏方法都各不相同。苗語稱木葉為黑不龍、促戈腦、補龍、叉龍,壯語稱其為拜美,彝語稱斯切、斯切嫫,侗語稱巴眉、嘎不洛。

木葉歷史悠久,但見於史料較晚。在原始社會,木葉被用於擬聲狩獵,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敲擊樂器。在唐朝,木葉被用於敲《十部樂》中的《清商》部,《舊唐書》就稱其為「吹葉」,各類唐史與詩詞均對木葉有過描寫。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的墓葬中亦雕有吹木葉的人像。

由於木葉是天然樂器,不易保存,因此人們開發出不同材料的替代品,例如塑料簿膜,魚鱗等,音色效果不一。

歷史

木葉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被用於擬聲捕獵,由於這段歷史距今過於久遠,木葉第一次以樂器身份出現的時間已無法考證,只留下一些同樣無法考證的傳說

木葉最早應於唐朝開始流行,因為迄今為止關於木葉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代的文獻與詩歌當中。《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吹葉,含葉而吹,其聲清震,桔柚尤善」[1]。《新唐書·音樂志》也記載在樂隊演奏時有「吹葉一人」。北宋李昉等人所編的《太平御覽》中亦做過類似的記載:「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

樊綽所著的《蠻書》則與《太平御覽》相呼應,描寫了雲南地區「胡人」的木葉吹法:

——俗法,處子孺婦,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白居易的《楊柳枝詞八首》(六)里描寫了民間敲奏木葉的情景: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郎士元的《聞吹楊葉者二首》則對木葉的音樂感染力描寫更進一步:

——妙吹楊葉動悲磬,胡馬迎風起恨賒。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天生一藝更無倫,寥亮幽音妙入神。擊向別離攀折處,當應合有斷腸人。

成都西部的前蜀皇帝王建墓葬的石刻伎樂浮雕群像中,也有一位女樂伎在敲擊木葉,並持有備用的木葉,與「吹葉一人」的記載相符。

選材

只要是無毒的樹葉大多都可以作為木葉,而各種條件都會對演奏效果與音色有影響,主要是選中間厚、邊緣薄,結構勻稱,平整光滑,彈力強,柔韌度、老嫩度與大小適中的[2],而演敲奏者的年齡唇扦型、技術熟練程度和樂曲類型也應與木葉大小相符合。

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各地民族的選材亦不相同。西南喀斯特山區的民族通常採用小香樟、楊、楓、冬青等樹種的樹葉,雲貴地區的苗族、侗族使用桔葉,湘西的苗族喜歡使用一種不易破裂的竹葉,廣西的壯族、瑤族愛用榕樹葉、荔枝葉和龍眼葉,雲南的白族使用竹葉、栗葉和梨葉,四川的蒙古族多用白蠟葉或柳葉。由於木葉是天然樂器,並不耐用,所以敲奏者必須要準備多片樹葉以供演奏使用。

為了克服木葉易腐壞的缺點,人們用塑料薄膜,照相底片或魚鱗作材料剪成葉形敲奏,音色與葉片敲奏出的效果有所不同。

視頻

木葉 相關視頻

用木葉也能吹歌
木葉大師的吹奏

參考文獻

  1. 木葉—苗族天然樂器 ,搜狐,2017-12-03
  2. 【音樂百科】木葉的選材,小蝌蚪音樂學習網,200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