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峨眉山(李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朝聖峨眉山》是中國當代作家李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朝聖峨眉山
大凡有着佛教信仰的人,對於「華嚴三聖」之一的普賢菩薩,肯定不會陌生,對於她的道場——峨眉山,也會略知一二。
說起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普賢菩薩,人所共知,她象徵着理德、行德,與象徵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左、右脅侍。據《悲華經》記載,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名為泯圖的第八王子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不淨世界修菩薩行;「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寶藏佛由此為泯圖授記,改號為普賢。
峨眉山,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市境內。這裡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着「秀甲天下」之美譽。且氣候多樣,植被豐富,有着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這裡的民眾有着極強的佛教信仰,山中有佛教寺廟26座,佛事頻繁的重要寺廟就有8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26年前,這裡與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早就聽說,峨眉山景區面積達154平方公里,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組成。通常所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我抱着崇敬的心態,和文友起了個大早,自成都市區一路走來。果然,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這種陡峭險峻、橫空出世的雄偉氣勢,曾引發詩仙李白「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讚嘆。峨眉山常年雲霧繚繞、細雨霏霏,瀰漫山間的雲霧,變化多端,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層巒疊嶂的雄偉山勢,氣象萬千的秀麗景色,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然妙趣。
清代文人將此地佳景概括為:「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鐘」老十景。現在的人們又不斷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新景觀,像「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臥雲浮舟」「冷杉幽林」……並又產生出「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石灘」「名山起點」新十景。無論新老勝景,均是各有神韻,各具精彩,引人入勝。
進得山門,觀光車逶迤疾馳,但見峰迴路轉,重巒疊嶂;古木參天,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松鼠舞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活脫脫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在眼前次第鋪展。此時此刻,我被接踵而至的美景陶醉着,頭腦里完全沒有了「老十景」「新十景」的概念。移步易景,處處驚喜,我激動不已。正激動着,美景便入目而來:這邊是「澗谷煙雲」「翠鳥啼春」;那邊是「溝壑塗綠」「枯木逢春」;前右是「峽谷幽會」「懸崖飛瀑」……令我感到最為震憾和有趣的,還是「峨眉背夫」「人猴和諧」兩大景致。
峨眉背夫,是行走在我身邊的一道別異風景。他們與泰山挑夫、華山轎夫,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世世代代用一個俯身前行的姿勢,背負起了子孫後代和「秀甲天下」的峨眉山。不同的是,泰山和華山挑夫、轎夫都是漢人,而這裡的背夫都是羌人。今天漢人的後代大都「金盆洗手」,而這些深居大山的羌族後人,卻仍踏着祖先的足跡負重前行。東漢順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印度佛教隨着對外貿易的發展傳入峨眉。在這裡建寺傳教,背夫職業也應運而生。峨眉山山道崎嶇艱難,生產、生活物資都需要背夫從山下運到山巔。
大唐年間,詩人李白遊歷峨眉,讓背夫將他背上白水寺,恰巧聽到廣浚師父撫琴彈弦,琴聲如萬壑松聲讓他陶醉不已。因此,他有感而發,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當我醉心聆聽《聽蜀僧浚彈琴》時,豈能不為背夫的精神所感動!明神宗年間,朝廷賜予重金重修白水寺,當時是完全仿照印度熱那寺修建的「無梁磚殿」,而所有磚瓦全部是背夫從山下背上去的。
峨眉山歷代共創建廟宇200餘座,那些物資亦全部是靠背夫們運輸上去的。伴隨着社會的進步,雖然山道上背夫的身影越來越少,可是故土難離的土著們,寧願負重前行也不想離開這片熱土。他們明白:自己背負着囑託、背負着責任、背負着後代的前程。望着一位位背夫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行以注目禮,給予他們最崇高的致敬!
「人猴和諧」,是峨眉山登頂途中不可或缺的靚麗景致。峨眉山的猴種是藏酋猴,也簡稱「峨眉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故而又雅號「猴居士」「猿居士」,當地山民俗稱「山娃兒」。聽人講,這裡的猴子在十多種獼猴中是體重最大的。它們四肢等長,尾短於後腳,成年猴兩頰和頦下有一圈須狀髭毛。這些猴哥喜歡群居,每個家族大多由10到30幾隻組成,大群可上百餘只。雖然屬於雜食性動物,一般還是以野果、植物嫩葉、昆蟲為主食。這些猴子十分靈巧聰明,時常在途中或乞討美食,或攔路搶劫,也有的做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惡作劇。它們有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尚方寶劍,打不得、罵不得,任由它們胡作非為。
當我經過一線天時,見到一位中年婦女滿臉的哭相,原來是她走到這裡時被猴子搶劫了。打眼一瞧,她的花包包被猴子掛在懸崖峭壁的樹枝上盪悠呢。有人提示說,去找管理人員吧,誰也沒辦法。看來「峨眉山的猴子成了精」,並非是一句戲言。由是,我把手裡的提包攥得更緊了。後來聽人說,只要你不與猴兒戲耍,一般是不會有問題的。由此可見,人猴和諧是真實存在的。
說來,3000多公尺的海拔,對於我這個嶺南小女子來講,的的確確是一種嚴峻的考驗,有生以來還是第一次攀登上這樣的高度。我明白,當把坎坷與困難踩在腳下,一層層石階抬升着高度時,心靈就與普賢菩薩又貼近了一段距離,離我親耳聆聽「南無大行普賢菩薩」的宏願變為現實亦快了許多。這樣想着,默念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身心的愉快情致驅散了煩惱與憂傷,身子骨瞬間硬朗起來,已沒有了乏力勞累感。我想,這大概就是普賢菩薩的法力相助吧!
峨眉山金頂是普賢菩薩道場的象徵,也是峨眉十景的精華之所在,其日出、雲海、佛光、聖燈,無不稱為奇觀。據說,觀峨眉日出景象浩瀚壯闊,奇妙無比。黎明前地平線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一剎那間,空曠的紫藍色天幕上吐出些許紫紅,緩慢上升變化成小弧、半圓;顏色由桔紅變為金紅;然後微微一個彈跳,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懸在天邊。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雲海,可謂奇絕無雙。晴空萬里之際,白雲自千山萬壑中涌動騰升,蒼茫的雲海猶如雪白的棉絮,緩緩地鋪展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際。
山風乍起,雲海起伏波動,四處飄移,群峰眾嶺變成雲海中的座座仙山瓊島。雲海波濤聚攏過來,千峰萬壑隱藏得無影無蹤。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分外壯觀;峨眉佛光,堪稱玄妙稀奇。峰頂天氣晴朗、山腳瀰漫霧氣時,若是站在巍峨的金頂背對着太陽,讓陽光從身後射來,前下方的霧幕上,會出現一個彩虹般光環,中間浮現着人的身影,並且影隨人動、形影不離,這便是眾人稱奇的「佛光」。即使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觀看,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這種又稱「峨眉寶光」的「佛光」,身臨其境,感知既非虛幻縹緲,又是真實存在的意境,實乃人間天上,神奇玄奧;峨眉聖燈,又名「佛燈」。置身無月黑夜的金頂,「捨身岩」下常出現飄浮的綠色光團,從一點、兩點形成千萬點,似繁星閃爍跳躍,在黑暗的山谷中飄忽不定,被人們稱為「萬盞明燈朝普賢」。「聖燈」現象極為奇特,有人認為是山谷磷火所為;有人認為是某些樹木上有種密環菌,當空氣達到一定濕度時便會發光。孰是孰非,眾說不一。
氣喘吁吁地爬上金頂,團團雲霧籠罩着金碧輝煌的華藏寺,我心頭頓時像澆了一盆涼水,從頭涼到腳。我所希冀的峨眉日出、峨眉雲海、峨眉佛光、峨眉聖燈已經無緣,夢想一下子破滅了,心情頓時沮喪了。轉而一想,我今天來朝拜峨眉山,並非是完全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30年前的一個夙願,說白了就是衝着普賢菩薩而來的。想到此,我的心情愉悅起來。
走進雄偉壯觀的華藏寺,它的富麗堂皇,它的梵音瀰漫,它的肅穆莊嚴,讓我僅存的一點昏暗心境,在這佛號聲聲的氛圍里一掃而光了。前行數步,騎靈牙仙「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坐像,映入眼帘。但見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的普賢菩薩,神采奕奕,我趕緊虔誠的雙手合十,微微閉目。恍惚間,她那理德、正德的真諦通透我的靈台,光明、清淨的法力充溢我的身心,讓我在迷濛之中產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澄澈、空靈感覺。這就是我來普賢道場所得到的神奇加持。重達660噸的金頂金佛,以其48米的高大形象矗立於極頂。由台座和十方普賢菩薩組成的佛造像,象徵着阿彌陀佛的48個大願。高6米、長寬各27米的台座四面,鐫刻有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文字。浮雕裝飾的外部花崗石圖案,精美卓絕。這尊十方普賢像金像設計完美,工藝精湛,堪稱銅鑄巨塑的曠世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海峽兩岸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按照善男信女的朝拜信仰習俗,我亦隨人群圍着這尊露天十方普賢像金像轉了三圈,然後恭恭敬敬地頂禮膜拜一番,並默默地許下了心愿。
迷霧緊緊地包裹着聳立雲天的普賢菩薩,呈現着佛家的無形大象。覺悟着普賢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菩薩大行,禁不住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為這次朝拜峨嵋山之行,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1]
作者簡介
李婷,廣東省東莞市人,原籍廣西北流,中國散文學會、江西省作家協會、江西九江市作家協會、廣東東莞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