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有機土是在地面積水或長期土壤水分飽和,生長水生植物的條件下,以泥炭化成土過程為主,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相當於土壤發生分類中的有機水成土,全球地勢低洼地區都有分布。
中文名:有機土
外文名:Organic soil
簡 介:富含有機質為特徵的一個土綱
應 用:石油鑽井方面
學 科:自然地理學
成土環境
有機土雖屬非地帶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環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濕積水低地,無論寒帶或溫帶都可發育有機土。我國有機土集中分布於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區,川西北的若爾蓋盆地及祁連山地和巴顏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相對低洼、地表積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凍土層的高寒灘地,坡麓,河流寬谷低階地,山麓潛水滲溢地段,湖濱平地,古冰磧窪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積水,多數地區為高寒沼澤化草甸,生長耐寒濕,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濕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茂密,覆蓋度80%~95%以上。有機土發育地區年平均氣溫-2~-5℃,土壤凍結時間較長,年降水量400~600mm,蒸發量小,濕度大。
成土過程
在長期積水和滯水的情況下,土壤處於嫌氣狀態,有機質分解十分緩慢,從而使有機層的積累超過有機質的分解,即形成了有機土。具體包括泥炭積累過程和潛育化過程。 [1]
(1)泥炭積累過程。有機土發育於潮濕環境中,植物生長繁茂,覆蓋度大,根系發達,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機殘體補給土壤,在長期低溫和季節性凍結過濕條件下,增強了厭氧還原過程的作用,土壤中幾乎缺少纖維分解細菌,使不同時期產生的有機殘體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積累與土體表層,形成暗色調的泥炭層。有機質含量200~500g/kg,泥炭層厚50~200cm。
(2)潛育化過程。有機土As層之下,長期漬水處於厭氧環境,土壤中高價鐵、錳的氧化物還原為低價形態,溶解度較大,可隨水在土壤中移動並參與某些次生礦物的形成,生成藍銅礦、硫鐵礦、菱鐵礦、菱錳礦等,土壤由黃棕轉變為青灰、藍灰、灰黑色,稱潛育層。當季節性水分落干,低價鐵、錳又被氧化成高價鐵、錳,呈斑紋狀澱積於結構體表面稱為銹色斑紋層。[2]
鑑定標準
包括:①具有潮濕土壤水分狀況,大多數年份土溫>5℃時的某一時期,全部或某些土層被地下水或毛管鋒水飽和並呈還原 狀態;②草根層(As)是泥炭土的最上層,厚50~60cm,有活的和死亡的沼生植物莖葉根系未充分分解密集於地表;③泥炭層為半分解的植物殘體組成,厚度>50cm;④腐殖層為分解充分的細粒有機物質層;⑤潛育層為滯水還原條件下形成的藍灰色黏質土層,有銹紋銹斑以及鐵錳結核。
視頻
如何將酸性土改造成有機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