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陽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陽古城太原故城,始建於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於《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歷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江河南北。晉陽古城遺址位於晉源區太原東西兩山之間的廣大地區,面積約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城池遺址東西寬4750米,南北長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

中文名:晉陽古城

所在地:山西太原

建造時間:前497年

損毀時間:979年

面 積:200平方公里

保護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簡介

晉陽,太原故城,始建於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於《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歷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江河南北。在民族發展史中,晉陽城是中原農耕與北方遊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舞台,也是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謀求發展的和睦家園。如今,這座淹沒於綠野村莊之下的家園城市,其遺址別樣的滄桑姿容依然迸發着瑰麗色彩。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晉源區太原東西兩山之間的廣大地區,面積約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城池遺址東西寬4750米,南北長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城址四至:西界羅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線,北界羅城村至龐家寨村,東界龐家寨村至南一線,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窯村一線。地面現存遺蹟有西牆殘垣、西南城角、宮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而城池西、東兩翼的山前坡地枕山際水、土層深厚,則是晉陽城各歷史時期的古墓葬遺址分布區。城池遺址西側的呂梁山余脈蜿蜒高聳、風清氣爽,山體一線鑿建的眾多石窟造像和寺廟禪院則是晉陽城的宗教祭祀區。《北齊書》記載開鑿蒙山大佛盛況空前「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燈萬盆,光照宮中」,「宮」當指晉陽宮、大明宮等殿堂建築。龍山童子寺現存北齊燃燈石塔一盞,想必燈影搖曳的也是晉陽城的宮闕樓苑。開化寺溝山行路轉、溪流潺潺,現仍存留兩座御駕石橋。而風峪溝深處的蒼翠峰嶺間也是皇家寺院所在,2008年文物部門有幸在太山龍泉寺發掘到一處唐代大型塔基,使塔基下佛舍利五重寶函昭然出土。這些遺存不僅說明佛教文化在太原地區的綿延發展,也印證了唐代晉陽城號為「北都」、「北京」的史實。城池、墓葬和宗教祭祀遺存共同構成晉陽古城遺址宏大的空間格局。晉陽古城地下豐富的遺存可以和著名的「龐貝城」相媲美。據專家介紹,晉陽古城遺址是中國盛唐時期三大都城(長安為西京,洛陽東京,晉陽為北京)之一的北京遺址,被譽為中國的「龐貝城」(意大利著名古城遺址)。「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始建於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晉陽古城自創建以來,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文化發展

古晉陽是我國歷史上負有盛名的一個城市,它的遺址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晉陽縣。歷代有許多英雄人物在這裡活動過,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這裡發生過。據史料記載,它從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築城開始。後來知、韓、魏三家聯軍圍攻趙襄子時,曾引晉水灌過晉陽(見史紀趙世家),在這次戰役中知伯死,於是奠定了韓、趙、魏瓜分晉國的基礎。西晉末并州刺史劉琨也曾在這裡築過并州城,並據此城抗拒匈奴。進行過激烈的戰爭。讀史方輿記要稱:「都邑記: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於所築……。高齊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有殿,號大明宮。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武定三年於此置晉陽宮,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東南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女,周八里……。」唐會要:「舊太原都城左汾右晉,潛邱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宮城在都城西北即晉陽宮也。隋大業三年……詔營晉陽宮,高祖起晉陽故宮,仍隋不廢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二年長史李績所築,兩城間曰中城,武后築以合東城。崔神慶傳:武后擢神慶為并州長史,初,州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跨水連堞合而一之……」。「晉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詩:「閒來走馬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證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漢時,才將整個晉陽城毀掉。從以上這些史料中看,晉陽古城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使用的時間長,從春秋時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漢止,其間一千四百七十餘年中未曾間斷。歷代均為繁華城市。第二是情況複雜,歷代都有修建、新建、擴建的措施。從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個城廓,雖然晉陽城的位置變動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歷代都全部使用過,有興有廢。第三,晉陽城不是逐漸荒廢而是遭到戰爭水火突然毀滅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資料可能很豐富。

過去對晉陽古城只有歷史記載和一般傳說,沒有作過正式勘查工作。為了配合侯馬晉國新田古城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必須對山西省範圍內有關東周時期的古城遺址作較系統的勘察,所以我們於1961年6月對晉陽古城遺址作了初步的勘察,並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隊馬尚柱同志擔任鑽探工作。勘察工作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收穫不小,不只找到東周時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這個古城的範圍。另一方面由於時間的倉促對古城範圍內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統的進行工作,所以對這個古城歷代的使用情況,還須作進一步細緻的了解。

勘察開始時,我們了解了當地有歷史意義的村莊,並訪問了當地群眾。然後從晉源縣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開始。在這村的二郎廟下面,發現一段古城遺蹟,通過鑽探,證明了「南城角」村的整個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牆上面,「南城角」村為「L」字形,實際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勢建成的,古城偏東18度,由於夯土堅硬幹燥,地勢較高,適於居住,所以這個村子便建築在古城牆基之上。二郎廟下面的一段城牆正是古城的南牆,南牆西段從西南城角開始向東延伸,到600多米處,由於地勢逐漸低洼,多年來即為稻田與汾河水所浸,幫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跡。古城南牆東西殘長626.4米,寬30米,夯土堅硬,土質細,呈紫紅色,厚17厘米,夯窩直徑為4——5厘米。

古城的西牆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鏟由西向北追蹤探尋,發現地下城基夯土綿延,與地上的殘城相銜接。至古城營的西面(距古城營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牆高出地表約7米,殘長約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約長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長度。城西北角今為一南北水渠所穿毀,在斷面上有許多穿杆孔痕跡。同時在夯土中發現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礎石,礎石方約40厘米。夯土質地、顏色和夯法與古城南牆相同。在城牆拐角地方的夯土中,發現穿杆孔的方向漸由東西折轉為南北的現象。這在城牆的建築上也說明古城已折轉向東去,這裡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東折轉之城牆即為古城的北牆,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經鑽探仍發現有夯土痕跡,續向東行。當時由於稻田泥濘未能再向東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補充工作。但從以上的資料和「東城角」村(實際上是東北城角)的方位來看,這座古城南北長約4500米。這樣就把晉陽縣、晉陽堡、古城營村的一半和古城營村附近古城遺址完全包括了進去,根據夯土的質地、色澤和夯法,我們認為這座古城是東周時期的遺址,和「候馬牛村古城」的情況有些相似,和邯鄲、監淄、燕下都的古城情況亦有共同之點,因之有理由設想這座古城正是東周時期的古晉陽城。

我們又勘察了和這個古城有關係的三個古城遺址,第一個是「羅城」,位於「羅城村」的東南方向,群眾稱「羅城」,並傳說是北漢劉致遠的城。西牆長約1000米,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北角處,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牆相銜接,其北入於沙河轉而東去為羅城的一段北牆,殘長約150米,寬20米,羅城的西北角正在羅城村東南的沙河裡,方向與古晉陽城相同,但夯土中摻有沙子,質地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窩夯。這些情況都說明「羅城」建築的時代比晉陽要晚,而且在夯土中發現了一片西漢晚期細繩紋陶片,估計城的建築年代可能在漢晉之間。

第二個城址是在晉陽古城的西牆內,晉源縣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處發現了一段東西殘長約220米的古城牆遺蹟,偏東18度,高約7米左右,夯土為平夯法,土質鬆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這段古城上和附近,採集到唐代的蓮花紋瓦當和破碎的繩紋磚塊。從跡象上看,這段城牆較以上兩城的建築年代更晚,而且修補的痕跡很多,未能斷定它的建築時代。因時間倉促,也未對這一古城進行探索。

第三個古城址,是古晉陽城內「古城營村」西面的古城,傳說這個城叫「大明城」,是由於北齊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所建的古晉陽城。古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眾把這個城叫「內城」,而把古晉陽城的一段西牆叫作「外城」。經過勘察,其北牆東西長約300米,寬18米,偏東6度。夯土厚20厘米,為平夯法,西牆南北長400米,從夯土情況判斷,其建築時間比「古晉陽城」、「羅城」都晚,比晉源縣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殘牆要早。

在遺址的斷代上,我們認為古晉陽城是東周時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瑤決水灌的晉陽城。古城的南部(現今晉源城以南一帶),因地勢關係被毀嚴重,故遺蹟、遺物不易找尋。古城中部(包括個晉源城及其以西地區與古城營附近的兩處古城在內)遺址的變化很大。從遺物上看,有漢代陶片和唐代的遺物。從城址看,古城營的古城我們認為是北齊到隋唐時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還早於北齊。又上述的第二個古城址,也不會晚於宋代。如此說來,這塊地方至少是北齊、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這個城址各代都有變動,所以地上遺物的紊亂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時所能搞清楚的。羅城似乎比較簡單些,它的南城牆是借用的古晉陽城的北城牆,當時古城營一帶地方,也許有原來「古晉陽城」的部分宮院、城闕還被使用着。由城牆的包含物等推測,此城的使用年代應該是由東漢到魏晉,傳說其為劉琨的并州城,從時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個古城東部位於汾河河灘上,由於歷年汾河沖涮淤積,可能已被破壞湮沒而不易尋找了。

最後,通過這次調查,再一次使我們了解到一個古城址是很複雜的,僅就城牆而論,雖然它是聯接的,但時代或許很不一致。因為後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牆,或加以裁截和修補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牆基礎。

因為我們勘察工作的時間很短,又沒有進行發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會有許多錯誤之處。

歷史興衰

晉陽

「晉陽」之名久矣。據《世本》記載,相傳夏禹曾初都晉陽,後遷平陽(今山西臨汾)、安邑(今山西夏縣)。「晉陽」是春秋晉國趙氏家族的封地。趙氏始於周穆王時期,造父受封於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以食邑趙為氏。趙氏傳到春秋時的趙夙開始仕晉,為獻公之御。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其子趙衰,隨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晉文公歸國執政後,趙衰任上軍佐,趙氏開始入卿之列。從此,趙盾、趙朔、趙武、趙成、趙簡子、趙襄子等七世,均為晉國執政卿,歷文公、襄公、靈公等十一公,前後執掌晉國政事達180多年。我們所講的晉陽城,是指晉定公時期執政的正卿趙鞅(簡子)於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築的晉陽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村一帶),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滅北漢,晉陽城被毀,歷時1500多年。晉陽城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知伯後,晉公室已名存實亡,三家分晉已成定局,晉陽開始成為趙國的初都。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趙毋恤(襄子)繼承卿位。趙國在晉陽建都53年,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邯鄲(今河北邯鄲)。之後,晉陽城先後為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之名始於此),西漢韓國、代國、并州刺史部(漢武帝時置,太原稱「并州」始於此),三國魏與西晉太原國,後趙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東西魏太原郡,北齊別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國(郡)的治所或發跡處。

晉陽在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韓、趙、魏滅知伯的「晉陽之戰」,導致三家分晉,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漢文帝劉恆「龍潛」晉陽16年;高歡以晉陽為基地,征戰四方,創建北齊政權;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建立大唐。晉陽無論在政治或軍事戰略上,都在我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安於築晉陽城

晉陽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環山,中間低平,汾河貫中而過,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是理想的城建之所[1] 。其北緣有一大型湖泊,方圓20餘里,名叫「晉澤」。還有晉水(晉祠之水)與汾水交匯,晉陽城就位於這個交匯處。

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簡子命家臣董安於(時任晉陽宰)、尹鐸主持,當地頭人王成為總管,開始修築晉陽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歷時三年。城周長4里,青石砌基,夾版夯土築牆,牆內加荻、蒿、楚(類似蘆葦、野草、荊條之類植物),使其堅固。牆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開一門,青銅龍飾城門。城四周開挖壕溝,猶如一道護城屏障。城內有宮室、家廟、糧庫等。宮室建築的柱子均為銅鑄(見《史記·趙世家》《戰國策·趙策》)。晉陽城牆體內為什麼要加荻、蒿、楚之類的植物?宮室柱子為什麼要銅鑄?一方面是為了堅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備戰。當時晉國規定,卿大夫不允許擁有武器,否則,要犯滅族之罪。但為了防備不測,趙簡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辦法,一旦有人攻打晉陽,楚等荊條之類植物,可以做箭杆,銅柱溶化後可以做箭頭。晉陽城先後在董安於、尹鐸多年苦心經營下,變成了趙氏穩固的根據地。

晉陽城修築後,在三家分晉前的40多年中,發生過兩次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城建成後的當年,趙簡子命邯鄲大夫趙午將他征伐衛國時,衛國進貢晉國的500名奴隸由邯鄲遷往晉陽,趙午答應,但很快又反悔,被趙簡子捕到晉陽殺害。趙午之子趙稷夥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親范氏(吉射)發兵圍攻趙簡子在國都「絳」(即「新田」,今山西侯馬市)的官邸,趙簡子被迫北走晉陽。於是晉卿魏、韓、知氏三家聯兵抗拒范、中行氏,復請趙簡子回「絳」執政。《史記·趙世家》記載這個事件時說:「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叛)」。後來把這個記載作為晉陽城創建年代的依據。

晉陽第二次之戰,發生在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趙襄子列為卿,晉國由知伯執政。據《戰國策·趙策》記載,知伯向韓、魏兩家各要「萬家之邑」地,兩家如數給了他。又派人向趙襄子要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離石境內),襄子不給。於是知伯勾結韓康子、魏桓子攻打晉陽。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從晉祠懸瓮山下開渠(今知伯渠),引晉水(一說汾水或汾、晉二水)灌晉陽,「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說,水淹城牆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牆也不倒塌,可見晉陽城的堅固。知伯攻打晉陽三年也沒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飲,財食將盡,士卒病羸」。這時,趙襄子有些動搖,「欲以城下」,問他的謀士張孟談該如何辦?張孟談說:「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願去見韓、魏,說服他們倒戈。於是張孟談潛行出城,遊說韓、魏,申明「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韓、魏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滅知氏。按照約定,先殺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毀堤決水反灌知伯軍營地,造成知軍大亂,韓、魏軍從兩翼包抄夾擊,大敗知伯軍。知氏從此而亡,韓、趙、魏三家盡分其地。

晉陽城的續建與被毀

晉陽城經過「晉陽之戰」三年的水浸,到西晉時的700餘年間,城池已嚴重毀壞,西晉進行了建城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和擴建。《讀史方輿紀要·都邑記》:「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里。」修繕和擴建工程開始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年),經一年的時間,工程告竣。擴建後的晉陽城,比原來「周四里」擴大了將近七倍。擴城之後,又開始「建府朝,造市獄」,在城中大興土木。商賈得市,農人復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廟、百姓住房都陸續得到修復重建,成為「雞犬之音復相接矣」的都市。

北齊自神武帝高歡於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晉陽建大丞相府開始,歷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等七帝,共計45年的時間裡,一直把晉陽作為高齊的根據地(別都)爭奪天下。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於晉陽,一位崩於晉陽(高歡),可見晉陽在高齊時所處的重要地位。

高歡經營晉陽幾十年,營建了不少宮室建築,有的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歡在平定爾朱兆并州叛亂之後,「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這是高齊在晉陽建的第一座宮室。東魏武定三年(545年),「神武(高歡)請於并州置晉陽宮,以處配口」。晉陽宮後來陸續建有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壽殿、德陽堂、宣德殿、聖壽殿、修文殿等,形成一個龐大的宮殿群。《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記載:「晉陽宮,在都(唐代北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北齊天統三年(567年),後主高緯在晉陽建大明殿(城)。天統五年(569年),高緯「詔以并州尚書省為大基聖寺,晉祠為大崇皇寺」。承光元年(577年),幼主高恆「又於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於鄴下(北齊都城,今河北臨漳縣)。所愛不怕數毀而又復。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困窮,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又為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為穆皇后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資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紀。」(《北齊書》)

北齊在晉陽營建的宮室、雕像及十二院,除西山大佛尚殘存有遺蹟外,其他均蕩然無存。西山大佛始鑿於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完成於幼主高恆承光元年(577年),歷時26年。像為坐姿,依山開鑿,高約66米,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石刻大佛。大佛所在地為太原西南蒙山開化寺。隋文帝時為大佛建閣,寺改額「淨明」。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淵巡幸晉陽,仍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巡幸晉陽時,贈一件碩大無比的袈裟。元末因戰火,寺毀閣傾。之後,佛頭風化脫落,從此大佛被湮沒。

晉陽是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們登基後仍不忘晉陽的恩澤,不僅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先後回晉陽「探視」,安撫晉陽起兵時的老部下或遺屬,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規模營建晉陽城。同時,於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把晉陽定為北都,與國都西安、東都洛陽齊名。還把晉陽、太原二縣列為「京六縣」,提高其級別,直屬京都管轄。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北京,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復稱北都。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由并州大都督長史李勣主持,在晉陽城的對岸,即汾河東岸建東城,南北長八里半,東西寬6里,與西岸晉陽城大小差不多。同時,因東城「赤井苦,不可飲,……李勣架汾(在汾水上築渡漕)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

武則天時,命并州刺史崔神慶在汾河上架橋建中城(《新唐書·地理志二十九》「北都」注釋),將西岸的晉陽城與東岸李勣建的東城聯結為一座大城,東西長12里,南北寬8里多,周長40多里。有城門24座。城內外有壯麗的宮殿、倉城、苑囿、柏堂、起義堂、受瑞壇、講武台(飛閣)、宴賓廳、山亭等。有多處寺觀寶塔。城中有供商家、作坊、居民等使用居住的「坊里」。汾水從城下穿過,可行舟捕魚,一派繁榮景象。這是晉陽城擴展規模最大、最興盛的時代。唐代滅亡後,原晉陽城的唐北都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北漢的都城(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國家),直至晉陽城被毀。

宋代建立後,吸取唐五代時的歷史教訓,下令摧毀一部分鞭長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國都,以防地方割據勢力憑藉險固捲土重來。五代後周及宋太祖趙匡胤曾數次攻打晉陽城,均未攻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再次「議征太原」,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太宗親征太原,由檢校太師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從征。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夏州李繼筠乞師所部助討北漢。同年四月,嵐州行營與北漢軍交戰,破之。當月,太宗趙光義到達太原,駐蹕汾東行營,詔諭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劉不肯,督諸將發機石攻城。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遂陷羊馬城,浮獲北漢宣徽使范超,斬於纛旗之下。當月又攻城西北,騎師郭萬超投降。接着城被攻破,北漢平。太宗攻下晉陽城後,命祠部郎中劉保勛知太原府。將并州降為一般州,移治榆次縣,改名新并州。趙光義作「平晉詩」。繼而在晉陽城附近臨時築新城,將晉陽城內余民盡遷新城,然後放火燒毀了晉陽城。趙光義作「平晉記」,並將其行營改為平晉寺,將「平晉記」刻寺中。同時,諭旨《禁毀晉陽城詔》:「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使奸臣賊子違天抗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安寧。」(《宋會要輯稿》)晉陽城被火燒了,趙光義還不放心,又於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墮其故城」。既火燒,又水灌,晉陽城就被徹底毀滅了。

潘美築太原新城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駐守太原城北三交鎮(今太原尖草坪區十里舖),開始在唐明鎮(今太原市區西南部)擴建太原新城。在舊街四周砌築圍牆,形成城中之城,當時稱「子城」。子城中建有官衙、倉庫、監獄等。並將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鎮(《宋史·太宗本紀》)。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鎮后街,此處原有一座晉文公廟(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即辛亥革命後的督軍府)。新城中,故晉陽城著名的北齊十二院、唐代巨剎法相寺及商號、匠戶等,先後得到恢復和重建。為了便於軍事上的防禦,街道修成了「丁」字街。

太原新城周長十里又二百七十步,築四門,東門「朝曦」,西門「金肅」,南門「開遠」,北門「懷德」。當時太原新城的大致範圍是,東起今兒童公園(海子邊)、橋頭街、國師街一帶,西至水西門,北起後小河,南達起鳳街。即今日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東、東西緝虎營街以南、迎澤大街以北這樣一片地方。

明洪武九年(1376年),晉王朱棡(朱元璋三子)的岳父、永平侯謝成主持對太原城進行擴建,主要是在宋代城的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城牆夯築,外包以磚石,環以大壕。城周長二十四里。正德、嘉靖年間,先後對城牆進行了加固修繕,將城牆加高加厚,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周長仍為二十四里。開八門,東「宜春」「迎暉」;南「迎澤」「承恩」(民國元年改首義門);西「振武」「阜成」;北「鎮遠」「拱極」。城上四角建有角樓各一座、小樓九十二座、敵台三十二座,十分雄偉壯觀。可惜,除「拱極」門及附近一段城牆已復建外,其它城池建築均已不存在。

保護工作

歷史上晉陽城建設經歷了肇創和擴建階段,至唐代形成「跨汾連堞」三城並舉的大格局,因此晉陽城遺址層位疊壓、遺存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歷史價值,鑑於此,山西省政府、國務院分別於1965和2001年將該城址列為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99年太原市成立晉陽古城研究所以來,晉陽古城遺址各項工作進入了新階段。結合國家大遺址保護的整體思路、文獻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古城研究所對城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局部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考古調查基本探明了城池遺址的四至範圍、城建大致格局;通過對局部點位的發掘,廓清了古城營村的自北朝至明清堆積豐富的文化層面貌,了解了西城牆和西護城河的形制特徵和時代屬性;另外還通過小探溝發掘,由點及面地連綴了唐五代至北宋時期遺址地層里厚積的焚毀層,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晉陽城被火焚水淹的歷史。隨着各項田野考古工作的展開,古城址保護和規劃工作也在陸續展開,2006年《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得以頒行。晉陽古城遺址是太原區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太原城建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全體市民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