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蝠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本蝠鱝

學名  Mobula japanica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41

英文名 Spinetail mobula

別名  Cephaloptera japanica、牛港燕(澎湖)、

    日本蝠魟、飛魴仔、燕仔魟(臺東)、

    鷹魴、角魴(澎湖)、掛角燕(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31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燕魟 Myliobatiformes

  蝠鱝 Mobulidae

  蝠鱝 Mobula

日本蝠鱝,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3倍;前緣圓凸,後緣凹入,內緣圓凸;前角尖而下彎,後角尖突。頭顱頗大,微突起,前緣扁薄平切,頭鰭中大,側扁,長比寬為大,前端圓鈍,作角狀突出於眼前,能自由搖動,又能從下向外翻捲,呈"S"形。

眼側位,向腹面裡側稍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大許多;眼間隔很寬,約與噴水孔後緣至頭鰭前端之距離相等。出水孔中大,呈三角形,部分露出於背面上,外緣幾乎擴展於體盤外側。鼻孔並前位,是在上頷隅角前方,鼻間隔幾乎與口寬相等;後緣游離,薄膜狀,蓋於上頷牙帶前方;前鼻瓣呈三角形狀突出於口隅。口下位,平寬,近前端,口寬比口前頭鰭長稍大。

鰓孔寬大,距離約相等,第三鰓孔約等於第五鰓孔間距離3/4。腹鰭小而狹長,背鰭一個,腹鰭稍小;前緣斜直,後緣凹入,內緣短直。尾細長,且為體長之3倍;尾刺一個,短小;無側褶,上下皮褶退化。

背面粗糙,尾的兩側具白色小鱗。背部青褐色;頭鰭內側青褐色,外側白色,腹面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1]

棲地環境及深度

大洋 。棲息深度0 - 120公尺

為暖性中上層大型魚類,體盤寬達2m餘。主食浮游甲殼類,也食小型成群魚類,藉助頭鰭納食入口;具發達篩板狀鰓耙,以濾取食物;每鰓弓上的鰓耙具85-100個鰓板,每一鰓板的游離端呈雙羽狀,橫行突起小葉狀。  

分佈

印度太平洋南非阿拉伯海向東至夏威夷群島波利尼西亞。東太平洋:在大陸海岸。東大西洋科特迪瓦,但范圍可能更廣。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綠島[2]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一隻垃圾(Ref.12951)。出生時身高85-92厘米WD(Ref.12951,Ref.58048)。[3]

保育

近危(NT) ;評估日期: 2006年1月31日

參考文獻

  1. 日本蝠鱝,fishdb.sinica.edu.tw
  2. Mobula japanica,fishbase.in
  3. Mobula japanica,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