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的文檔 3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湯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1937年-),又譯湯姆·斯托帕。英國劇作家,寫了很多電視、電影,戲劇劇本,共獲得了一個奧斯卡獎和4個托尼獎。以其睿智的對話,哲學主題,詼諧多樣的寫作手法和對語言的巧妙運用而聞名。[1]

人物生平

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原名為湯姆斯·施特勞斯勒(Tomas Straussler)。1937年7月3日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現捷克共和國)的茲林。父母都是猶太人,二戰爆發的時候他們全家逃難到新加坡,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時,他父親作為軍醫被徵用,後來在乘日本船隻時被美軍飛機擊沉。父親死後母親改嫁一名英國軍人,此後斯托帕德即改用後父之姓。

1946年到英格蘭,中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當過報紙記者和評論家,直到1963年他開始全職從事戲劇寫作。1967年他的詩劇《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之死》由國家劇院在倫敦公演,受到熱烈歡迎;次年,在美國上演又獲得劇評界1968年度最佳戲劇獎,斯托帕德由此而一舉成名。該劇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抽出兩名次要人物──朝臣作為主角,哈姆雷特為配角,用戲中串戲的手法寫成,題材新穎別致,台詞高雅。劇本探討了人的渾噩命運,揭示事物的邏輯性後面往往隱藏着荒誕性,並渴望求得合理的解釋,哲理氣息濃厚。

斯托帕德1970年又寫了一出短劇《追隨瑪格萊特》,幕啟後,台上一個老太婆橫躺在燙衣板上,一個半裸體男人登在椅上撥弄燈罩,一個身穿舞蹈長裙的女子跪在地上,窗戶外面站着一名警察,人物與景物宛然構成一幅超現實主義的圖畫,使觀眾迷惑不解。然後作者將事物一一聯繫起來加以解謎,從而揭示事物的荒誕性後面往往又隱藏着邏輯性。

從1963年到 70年代中期,斯托帕德還寫了 10多出短劇或廣播劇,另有兩個比較長的重要劇本《跳躍者》(1972)和《怪誕的效仿》(1975)。《跳躍者》把哲學、雜技、政治、月球航行等素材巧妙地攙合在一起,探討上帝是否存在、善與惡的性質、倫理和形而上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等主題,形成一出獨特的鬧劇。《怪誕的效仿》是作者根據想象以列寧、愛爾蘭現代派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和達達派畫家T.特傑拉1917年在瑞士蘇黎世相遇作為背景,對藝術的責任和政治傾向以及社會革命等問題進行爭辯的戲。

斯托帕德雖然承認曾受塞繆爾·貝克特的很大影響,但在創作上又與先鋒派或荒誕派有所不同:荒誕派貶低語言,認為語言毫無意義,並不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斯托帕德則相信語言在劇中仍占首要地位,他在駕馭語言方面多少繼承了王爾德蕭伯納等前輩劇作家的傳統。但是,由於劇中常有冗長深奧的玄理爭辯詞句,被認為有炫耀「高雅」的缺點。

70年代中期以後,斯托帕德創作態度有了轉變,他自稱要認真觀察社會,真實而毫不炫耀地寫些戲。1976年,他寫的一部劇本《家醜》諷刺了英國某些國會議員,揭露了他們卑劣而下流的私生活;1978年,他又寫了一部揭露英國新聞界內幕以及西方老牌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勢力範圍的兩幕劇《黑夜與白晝》。1983年,他的浪漫主義喜劇《真情》諷刺了西方有閒階級的通姦關係,在英美演出轟動一時,先後獲倫敦《旗幟晚報》1983年最佳劇作獎和美國1984年度百老匯托尼最佳戲劇獎。

主要作品

2016年《鬱金香狂熱

2012年《安娜·卡列尼娜

2012年《隊列之末

2010年《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

2001年《攔截密碼戰

2000年《維特

1998年《莎翁情史

1998年《幕後通緝令

1991年《義膽風雲

1990年《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頓之死

1990年《俄羅斯之家

1987年《太陽帝國

1985年《妙想天開

1979年《人在因素

1978年《絕望

1975年《浪漫的英國女人

1975年《三人同舟

1975年《The Boundary

1972年《三十分鐘劇院

1966年《獨自和解

導演作品

1990年《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頓之死

演員作品

1998年《幕後通緝令

製作作品

2012年《隊列之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