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城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城事件,太魯閣族稱為新城戰爭(太魯閣語:Mtgjiyal Alang Paru),1896年(明治29年)11月,日本太魯閣族,於台灣花蓮縣新城發生的衝突事件,也是太魯閣族與日本之間第一場衝突[1]

背景

明治28年(1895年)中日戰爭結束後,大清帝國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政府。同年10月,日本的軍事力量終於進占台灣西部的台南城。11月,日本在台南首創民政支部,並於恆春地區設支部出張所,以便統管地方事務。明治29年(1896年)4月,重新將恆春出張所改設為支廳,同年5月日軍由打狗(今高雄)進兵卑南地區,25日上陸攻占卑南後,新設台東支廳以統御當地之住民。6月,日本南進軍由卑南北進花蓮,日軍隨即入駐花蓮港並設置守備隊,完成台灣本島之接收,至此,台澎全島悉數落入日軍之控制。6月29日日本政府開辦台東撫墾署,總理花東地區山地之撫墾及原住民等事務,花蓮太魯閣地區亦於明治29年開始有日軍駐紮在新城,監視該地域的漢人以及原住民族。

起因

文史資料紀載:

明治29年(1896年)12月,花蓮港守備隊新城監視哨之將校以下13名軍人之中,因有人不尊重原住民(太魯閣人)之習慣,以致全員被殺殆盡。

經過

明治29年(1896年)12月,因日軍侮辱太魯閣族婦女,導致太魯閣人極為憤怒,在漢人通事李阿隆暗中協助下,召集武士林((今秀林村)、古魯(今秀林村)、赫赫斯(今崇德村)、卡烏灣(加灣,今景美村)等社約二十餘名男丁,突襲花蓮港守備隊新城分遣隊監視哨,共殺死官兵13人,史稱「新城事件」[2],事後並導致五個月的討伐戰役。

新城事件後的爭戰經過

日軍聞訊後,出動花蓮港守備隊全部2個中隊,並招募南勢阿美群600人協助進攻外太魯閣地區,太魯閣人則奮勇抵抗,並在路上鋪設尖竹、鹿砦以禦敵。日軍討伐前進困難,又染疫病,因此再度增加步兵第二大隊及炮兵、工兵各1小隊,並從澎湖調來軍艦「葛城號」支援炮擊,1月29日,日軍再以湯池中佐為指揮官進入外太魯閣地區,希望能迫使太魯閣人屈服。2月6日又以一大隊配合炮、工兩小隊進攻卡烏灣社(加灣,今景美村)但幾次的攻擊都被太魯閣人所擊退、壓制。由於日軍並不像太魯閣人這麼熟悉山野作戰,因此即使有現代化武器,仍無法擊敗太魯閣人。2月15日,因遭遇太魯閣各蕃社的頑強抵抗,日軍傷亡過多而停止進攻。並在5月將攻打太魯閣人的日軍整隊撤掉。

在爭戰過程中,日軍主要發動4次討伐:

第一次討伐,出動花蓮守備隊,基隆步兵第2隊,台北炮兵、工兵各1小隊,募600名阿美族壯丁,再加上軍艦1艘,攻打外太魯閣區。太魯閣族人故意引誘日軍進入立霧溪峽谷內,由總頭目哈鹿閣·那威(Haruq·Nawi)率領之外太魯閣族人自峽谷上方推下巨石,成功擊退來犯的敵人。

第二次討伐,兵力是基隆第三大隊、炮兵、工兵各1小隊、軍伕及阿美族壯丁1700人,於砂卡礑溪谷中。被太魯閣族人用同樣方式打敗。

第三次討伐,日軍出動步兵1大隊、炮兵、工兵各1小隊,加上漢人軍伕及阿美族壯丁共400名,攻打卡烏灣社。太魯閣族人以居高臨下之勢,痛擊日軍。

第四次討伐,日軍派出步兵1大隊、炮兵、工兵、軍伕、壯丁等數百人入山進攻。太魯閣族人在哈鹿閣·那威領導下,將日軍圍困於溪畔,日方幾番突圍,終告失敗。

新城事件及戰後之結果

日本雖然發動現代化軍隊及募及阿美族壯丁進行連番的征討行動,但遭遇太魯閣人的頑強抵抗,最後日軍只好於明治30年5月撤退,停止其軍事行動。對日軍而言這是一場失敗的征討行動,他們花費超乎計劃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結果,僅在此事件之後,了解到太魯閣人兇猛善戰以及太魯閣地區總通事李阿隆的善於謀略,這些威脅實是日後日本人統管花蓮地區的一大問題,有其必要在事件後重新思考處理方式擊商應對策。

日本人在見識到太魯閣人的兇猛之後,也知曉了太魯閣人與泰雅族南澳蕃之間的仇敵關係,更因此決定要採取「以蕃制蕃」的方法,利用太魯閣蕃來攻擊南澳蕃。明治36年(1903年)11月11日,台東廳長相良長綱親自到花蓮,與總督府派來的警視賀來倉太,一同進入太魯閣蕃地會見總頭目及召集頭目以下蕃人,希望太魯閣蕃能協助征討南澳蕃。

同年12月1日,雙方集合戰鬥人員並全體出發,當時分兩路前進,一路一千餘人從山地進擊,首先攻陷一個兩百戶居民小部落,並將之燒毀,接着在攻打一個大部落,交戰兩天一夜,最後放火燒掉該部落後凱旋歸來;而另一路約兩百名人員從海岸攻擊,兩天之後也打下南澳蕃另一個部落,並於13日凱旋。此次攻擊,太魯閣人也帶回敵人首級及戰利品,相良長綱廳長給予豐厚獎勵後,也結束此次利用太魯閣人進行的「以蕃制蕃」戰役。

視頻

新城事件 相關視頻

山水:台灣花蓮太魯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