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科普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馬其頓文:Скопје/Skopje)是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也是北馬其頓最大都市,馬其頓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濟、學術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Scupi)。

斯科普里附近地區自約前4000年以來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集落遺蹟。1世紀前夕,集落被羅馬人攻克,成為羅馬軍隊的野營地。在1912年巴爾幹戰爭期間,斯科普里被塞爾維亞王國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斯科普里成為新建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斯科普里被軸心國國家保加利亞王國軍隊占領。1944年,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在二戰後得到了急速開發。但因1963年發生了地震,其發展一時停滯。1991年,斯科普里成為自南斯拉夫獨立的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390名。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斯科普里 外文名稱 Skopje
行政區類別 首都 政府駐地 斯科普里
電話區號 +389 02 郵政區碼 1000
地理位置 位於瓦爾達爾河(Vardar)上游 面   積 1854 km2
人   口 50.3萬(2017年)[2] 方   言 馬其頓
語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機   場 亞歷山大大帝機場(斯科普里機場)
車牌代碼 SK 海   拔 240米
氣   溫 全年平均溫度13℃ 市   長 Koce Trajanovski
坐   標 42°0′N 21°26′E 守護神 聖母瑪利亞

基本信息

斯科普里的名稱來自於古代拉丁語中的斯庫皮(Scupi)一詞,這個名稱來自於古代希臘和羅馬國境處一個要塞城市的名稱,起源自色雷斯人和派奧尼亞人。在現代,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斯科普里在奧斯曼語中的名稱是於斯屈普(Üsküp,奧斯曼土耳其文:اسكوب)。在塞爾維亞王國時期,斯科普里在塞爾維亞語中的名稱是Skoplje(Скопље)。1912年至1941年期間,斯科普里在保加利亞王國的名稱是Skopie(Скопие)。1945年開始,斯科普里的官方馬其頓語名稱是Skopje(Скопје)。阿爾巴尼亞人則稱斯科普里為舒庫普(Shkup)或舒庫比(Shkupi)。

地理

斯科普里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馬其頓北部的斯科普里地區,約位于貝爾格萊德和雅典兩城市連線的中點位置。瓦爾達爾河的源頭位於戈斯蒂瓦的附近,流經斯科普里之後再經過馬其頓南部達到馬其頓和希臘的國境,最後流入愛琴海。瓦爾達爾河谷幾乎都由丘陵和山地構成。斯科普里市區東西寬23公里,南北長9公里。平均海拔有225米。斯科普里市區面積有1854平方公里。

氣候

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斯科普里在氣候上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Cfa)區,靠近和濕潤大陸性氣候的交界處。斯科普里位於其西北部普羅萊蒂耶山脈的雨影區,降水較少,其降水量只有與其同緯度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夏季潮濕炎熱,冬季寒冷且頗潮濕,常有降雪。夏季氣溫經常超過31°C,有時會超過40°C。春季和秋季的氣溫介於15-24℃之間。冬季氣溫大約有6°C,有時會低於0°C。也有低於-10°C的情況。全年均有降水,10月至12月和4月至6月期間降水較多。

河流及湖泊

斯科普里位於距瓦爾達爾河源頭約96公里處,瓦爾達爾河在流經斯科普里市內之後流至塞薩洛尼基附近的三角洲地區。河上有多座橋樑,其中有五座位於斯科普里市中心。有數條支流在斯科普里注入瓦爾達爾河,其中最長的是托雷斯卡河,長130公里。其他還有萊佩納茨河、普欽尼亞河、卡第那河、馬爾科瓦河、巴特舒卡河等河流,長度均在70公里以下。斯科普里有馬托卡河谷和托雷斯卡兩個人工湖。托雷斯卡的湖水來自托雷斯卡河,位於斯科普里郊外。另外,市內還有一個名為雅庫皮察(Jakupica)的冰川湖。

地質

斯科普里市區附近的中規模山地是因地震活動而形成的。斯科普里西部有夏爾山,南部是雅庫皮察山脈,東部是奧索戈沃。奧索戈沃是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的國境。斯科普里市區的最高地點標高1066m,而遠郊山區中的奧索伊、斯科普斯卡-庫爾納-戈拉、傑登等山峰分別標高1506m、1260m、1561m。有數條河流在市區附近形成了河谷。

歷史建築

斯科普里地區在很久以前已有人定居,羅馬人曾在斯古比居住,也就是現今斯科普里的西北郊。公元518年和1963年發生了兩次災難性的大地震,依然可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城市的廢墟,為了紀念1963年發生的強烈地震,在斯科普里老火車站原址,專門修建了「馬其頓地震博物館」。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斯科普里是著名的貿易中心,保存下來的古蹟有:Mustapha Pasha清真寺(建於1492年),是奧斯曼建築風格的傑出代表;古老的Suli-an、Kurshumi-an和Kapan-an客棧,Daut Pasha市場和Chifte土耳其浴池。斯科普里附近還有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如 st. Pantelejmon教堂(內有舉世聞名的12世紀壁畫-基督的悲哀);Skopska Crna Gora修道院(在斯科普里以北12公里處);十四世紀的st. Denetrins教堂和Mark修道院。在Treska河邊有聖母瑪利亞修道院,步行向前可見到Matka湖和湖邊上的st.Andrew教堂,裡面有19世紀木雕的聖像。Kale城堡(建於6世紀)位於瓦爾達爾河左岸,從那裡可以俯覽整個城市。每年的5月6日是馬其頓的聖喬治節,人們歡慶春天的到來,吉卜賽人穿上節日的盛裝在Kale城堡和斯科普里的公園裡載歌載舞,人們相信聖喬治能給他們帶來豐收。

相關知識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占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祇,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着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爭議

「馬其頓」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至今希臘仍將其北部地區稱為馬其頓。希臘認為,由斯拉夫民族(馬其頓斯拉夫族)所建立的國家無權使用屬於希臘的名稱作為國名。由於希臘所提出的抗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聯合國、歐洲聯盟、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均未承認「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而將該國稱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全世界僅有約40個國家承認「馬其頓共和國」本身使用的名稱,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俄羅斯、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其他加盟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初期時,國旗上曾使用「維伊納的太陽」(即十六道光芒的太陽)圖案,由於該圖案源於古希臘時期的馬其頓國,希臘認為馬其頓共和國無權在國旗上使用。同時由於馬其頓憲法當中提及「關注鄰國馬其頓人的權益」,希臘認為這顯示馬其頓共和國意圖干涉希臘北部的斯拉夫少數民族事務,甚至對希臘北部有領土擴張的野心。

由於以上原因,馬其頓獨立初期時,希臘雅典等地曾舉行大規模示威,抗議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希臘政府也於1994年2月開始向馬其頓共和國進行經濟封鎖,重創馬其頓共和國的對外貿易。馬其頓共和國最終於1995年9月改換國旗以及修改憲法(新條文重申馬其頓對鄰國領土沒有任何主張),之後希臘結束了經濟封鎖。雖然希臘、馬其頓兩國的經濟聯繫日益加深,但國名問題至今仍未得出解決方案。

人口統計

至20世紀中期,斯科普里都是一座規模很小的城市。在獲得南斯拉夫國內共和國首都的地位之後,隨着產業化的進展,人口也因此大幅增加。1948年時,馬其頓人總人口的9.6%居住在斯科普里,到199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約為25%。據1953年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122143居住,其中馬其頓人有74686人,占61.1%;土耳其人有22562人,占18.5%;塞爾維亞人有8650人,占6.4%;羅姆人有7829人,占6.4%;阿爾巴尼亞人有3166人,占2.6%。1963年地震使得市區的80%受損,約1000人遇難。但之後城市急速復興,人口也快速增加。1948年時,斯科普里有人口102600人,1981年時人口超過400000人。1980年代之後,因南斯拉夫社會不穩導致了經濟停滯等各種問題,馬其頓於1991年獨立。其結果使得1981年至1994年期間,斯科普里的人口增加數和其他年代相比較少,有40100人。在此之後人口又快速增加。現有人口50.3萬(2017年)。

婚禮形式

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西部一個村莊,人們身穿民族傳統服裝參加婚禮儀式。在當地,舉行婚禮時人們要身穿傳統服裝慶祝3天。這種風俗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

宗教

斯科普沱里受到東正教(斯科普里屬馬其頓正教會下屬斯科普里教區)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的很大影響。此外,天主教和新教、猶太教在斯科普里則是少數派。

斯科普里有從拜占庭建築到近代建築等多種不同建築樣式的教堂和修道院。拜占庭樣式的教堂有位於斯科普里近郊村莊的戈爾諾涅爾茨的聖龐塔萊翁教堂等建築。教堂完成於1164年。保留有科穆寧王朝時期的藝術遺蹟,並且還以濕壁畫而聞名,表現出了12世紀的社會風氣。這些作品常和140年後留下類似精細作品的喬托·迪·邦多納的作品相互比較。其他值得一提的拜占庭樣式的建築物還有由馬爾科王儲在1366年建造的馬爾科修道院。聖尼基塔教堂和聖安東雷亞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300年代,兩者都有拜占庭式的特徵。聖母瑪利亞教堂建於1204年,之後被火災完全破壞,在1835年重建,然而之後又在1963年的斯科普里地震中受損。這個教堂自2002年10月2日開始重建。奧斯曼統治時期雖曾禁止修建教堂建築,斯科普里仍建設了數座教堂。聖救濟教堂建於16世紀,位於斯科普里舊巴扎和斯科普里要塞之間。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的革命家戈采·代爾切夫(Gotse Delchev)埋葬在教堂的中庭之中。聖德米特里教堂建設於18世紀,建設於一座建於13世紀古老教堂的場所內。這座教堂在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教堂(Church of St. Clement of Ohrid)建設之前曾是正教會的大教堂。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教堂建於1972年。在1990年,為紀念教會的守護聖人奧赫里德的聖克萊門特誕生1150周年,教堂被奉獻給奧赫里德。斯科普里市中心還有天主教的聖心教堂。

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區是在舊巴扎,這一地區的呦建築多為典型的奧斯曼建築。其中最傑出的清真寺是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清真寺建於1492年,之前曾是基督教徒的土地。清真寺由穆斯塔法帕夏出資修建,他是巴耶濟德二世和塞利姆一世治世時是奧斯曼帝國傑出的政治人物。其他重要的清真寺還有位於舊巴扎外側的伊薩·貝伊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是在伊薩貝伊死後為紀念他而建設的。清真寺有兩個大的穹頂,在玄關一帶還有五個小的穹頂。伊薩克·貝伊清真寺建於1439年,位於舊巴扎北側,有高30米的叫拜塔。伊薩克·貝伊就埋葬在位於清真寺後面的turbe墓地。

媒體

斯科普里是北馬其頓最大的媒體中心。據北馬其頓信息化部數字,在2000年斯科普里有818種報紙發行,其中超過600家總部設在斯科普里。《日報》(Dnevnik)設立於1996年,每日發行,發行數達6萬份。主要在斯科普里發行的報紙《晚報》(Večer)發行數則達5萬份。報紙新馬其頓發行量達2萬份。上述的三份報紙都是國營。斯科普里其他著名的報紙還有民營的《晨報》(Utrinski Vesnik),發行量達3萬份;Vest發行量達2.5萬份;Vreme發行量達1.5萬份。雜誌《佛庫斯》(Fokus)發行量達1.2萬份、《起始》(Start)為1萬份、《丹尼斯》(Denes)為7500份,這些雜誌的總部也設在斯科普里。

公共廣播北馬其頓廣播電視(MRT)設立於1966年,總部設在斯科普里,有3個頻道在北馬其頓全國24小時播出。民營電視台則有A1電視台和Sitel、Knal 5、Telma、Alfa TV、AlsatM等頻道、衛星電視也十分普及。此外,斯科普里還是北馬其頓信息局和馬其頓文傳社(MAKFAX)等通信社的總部所在地。 [3]

相關視頻

1、前蘇聯與大巴爾幹之旅14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

2、首都斯科普里整體局勢較平靜

參考來源

  1.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揭曉,全球城市實驗室(Global City Lab),2020-01-11
  2. 北馬其頓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9年8月
  3. 斯科普里,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