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斥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斥戰》旨在闡述作戰中實施敵情偵察的重要性。《斥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它認為,只有通過偵察摸清敵人的實際情況,才能使自己預有準備,從而確保作戰的勝利。本篇引自《孫子兵法·謀攻篇》的「以虐待不虞者勝」,虞,準備,防範;全句意思是: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 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取得勝利。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戰爭的準備是以偵察和掌握敵情 實際為根本前提的,而戰爭的準備工作,不僅在於戰前要通過偵察摸清敵情,並據此進行周密的戰略謀劃,而且還要在戰爭實施過程中,繼續運用偵察手段,隨時了解和掌握敵情動態,採取相應對策,做好應急準備。

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為先。平易用騎,險阻用步。每五人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遠則 軍前後左右④,接續候望⑤。若見賊兵⑥,以次遞轉,告白主將,令眾預為之備。法曰: 「以虞待不虞者勝。」⑦ 漢宣帝時,先零諸羌叛,犯邊塞,攻城邑,殺長吏。時後將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 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於老臣者。」上遣問焉,曰: 「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⑧,臣願馳至金城 ⑨,圖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願陛下屬之老臣,勿以為憂。」上笑 曰:「諾。」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⑾銜枚先渡,渡 輒營陣,會明,遂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至,睏倦不可 馳逐⑿。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中勿擊。遣騎候望四望狹⒀中,亡虜。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眾豈得入來!」充國常以遠斥堠為務,行必為戰 備,止必堅營壘,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遂平先零。

注釋

①斥堠:亦作「斥候」。謂偵察,候望;亦指偵察人員。

②為甲:王本及汪本作「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遠則軍前後左右:王本及汪本作「軍行前後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瞭望」。

⑥賊兵:馬本及唐本作「賊馬」,今從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勝: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⑧隃度:謂在遠處估計。隃,通「遙」,遙遠;度(duó),推測,估計。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於今甘肅永靖西北。

⑩圖上方略:據唐顏師古云:「圖其地形,並為攻討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漢武帝時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每校兵數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統帶一校的軍官稱校尉。三校,這裡也可理解為三支部隊。

⑿馳逐:馬本及唐本皆作「騎逐」,今從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狹:狹谷名。位於今青海樂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於今青海樂都北。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

視頻

斥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

  1.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在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經典軍事理論和著作?,網易,2019-03-22
  3.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