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君當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評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文君當壚》,又名:《當壚艷》、《鳳求凰》。比《文君私奔》增加當壚部分。故事源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孤本元明雜劇私奔相如》。評劇傳統劇目編劇:李岱。

劇目介紹

評劇《文君當壚》劇情介紹:

西漢時,四川臨邛富戶卓王孫有女文君,貌美多才,望門新寡,慕司馬相如之才。恰值相如客居臨邛,到卓府赴宴,文君奏孤鸞哀怨之音,相如以「鳳求凰」挑之,文君心許。相如托縣令求婚,卓王孫嫌不允,相如遂約文君夜奔,夫妻同歸成都。後又返臨邛開設酒肆,文君當壚,以辱王孫。漢武帝讀相如子虛賦,並召相如進京授爵。王孫聞相如顯貴,送來童僕財帛,文君不受而去。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文君當壚 相關視頻

《唱響青春》評劇第3期
中國戲曲的魅力,水袖表演國色天香,太美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