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敬德不伏老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敬德不伏老》,元楊梓作,北曲雜劇。全名《功臣宴敬德不伏老》。四折。有《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影印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又有《元曲選外編》排印本。

劇目介紹

崑劇《敬德不伏老》寫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恭字敬德,因參加功臣宴時打落了皇叔李道宗三個門牙,被貶去職田莊閒居。高麗國王聞知,便興兵犯境,單要尉遲應戰。朝廷下旨,命尉遲迎戰,但他裝出左癱右瘓的瘋病,不肯出馬。徐茂公偵其虛實,用計賺之出山,終於打敗了侵犯者。

《北詐》(《妝瘋》)即是北曲詐瘋之意,《綴白裘》稱為《北詐瘋》,出於原本第三折。內容是演高麗大將鐵肋金牙入寇,指名尉遲對敵。但尉遲因不滿被貶之事,在家裝出瘋癱病的樣子,表示不能應戰。徐勣奉旨前來宣召,他辭以有疾。徐勣便設計令軍士到他家騷擾,激怒他揮拳出擊,顯出他身強力壯的本色。這一下被徐勣點破,又激以鐵肋金牙之驍勇,使他更憤憤不平,終於同意統兵出戰,誓縛金牙。

按:此劇是昆淨「八黑」之一。明傳奇《金貂記》曾吸取為第三十二出和三十四出,但曲白情節均已重新改作,且用南曲,故稱《南詐》。《綴白裘》所選《北詐》歸入《金貂記》,那是誤題,應予指出糾正,《北詐》應屬北曲雜劇《不伏老》。參見下文《金貂記》條。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敬德不伏老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表演教材
中國戲曲真神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