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4日) |
蔡元培 | |
---|---|
出生 |
1868年1月11日 浙江紹興 |
逝世 | 1940年3月5日 |
國籍 | 紹興山陰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
知名作品 | 《蔡元培選集》 |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中國紹興山陰人,原籍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 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人物簡介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遊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後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攻占南京,與當地外僑發生衝突。有看法認為是共產黨着意挑釁所致(事實證明此說法無法成立)。蔣介石下令追查負責任者,25日,程潛指責為共產黨員較多的第2、第6軍所為。英美軍艦以此為理由炮擊南京,遂形國際衝突,是為「南京事件」。蔣嚴電阻止事態擴大,靜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決。在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舉發「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吳稚暉提出發動「護黨救國」運動。4月2日,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參加者包括蔡元培、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李濟深、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等人,在上海會議中提出檢舉「共產黨連結容納於國民黨之共產黨員,同有謀叛證據」,吳稚暉呈文控告共產黨且譴責鮑羅廷,陰謀使中國變成蘇聯殖民地。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首先發言贊同。會議訂立「清黨原則」及組「清黨委員會」,進行反共清黨準備工作。3月29日,中共請示蘇聯,強調準備抵抗。4月1日,汪精衛穿越西伯利亞再轉蘇聯郵輪,從歐洲趕回上海。蔡元培與蔣介石、吳稚暉、等向汪投訴中共問題。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特發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鄉青年不遺餘力,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着輯有《蔡元培全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樑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三.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北大生涯
蔡元培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改革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大量引進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眾家。北大很快即開學術研究、思想自由之風氣。他還支持日益興盛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贊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終使北大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孫中山致蔡元培函赴任前,蔡元培的眾多友人認為北大校方腐敗,如赴任有礙名望。孫中山認為,「北方當有革命思想的傳播,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歷代帝王和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國教育。」蔡元培慨然領命。
由於延聘和支持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人任教講學,使北大不僅成為全國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而且成為新文化運動搖籃。五四運動中同情學生愛國鬥爭。1923年1月因抗議教育總長彭允彝提案逮捕財政總長羅文干,提出辭職,出走歐洲。
1926年2月回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工作。
1927年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奔走呼號,倡導抗日。11月27日和蕭友梅於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
1928年於杭州西子湖畔創立國立藝術院(即現中國美術學院)。
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黨的特務統治,積極開展愛國民主抗日活動,擁護國共合作。他被選為副主席。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
1936年,與陶玄、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創辦世界學校,實行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把學生從小培養成出國留學及有用的人才。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莊長恭、丁燮林2位研究員陪同,從上海到香港。
妻周峻(養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英屬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大禮堂舉行美術展覽會。宋慶齡邀請他出席並且公開發表演說。時任港督為羅富國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3月5日病逝,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其著作輯有《蔡元培選集》
成就
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其72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