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園滋味長(筆墨流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園滋味長》中國當代作家筆墨流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園滋味長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時光荏苒,轉眼已過了不惑之年,在外打拚多年,似乎已然到了把他鄉做故鄉的年紀,但對我而言,這個鋼筋水泥城市,永遠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而真正的家永遠在遠方的那個村莊。那熟悉的家鄉味道,永遠縈繞在記憶深處,時時碰觸思念的味蕾。

家鄉的味道就是黑土地的味道。少小的我雖然不事農耕,骨子卻里遺傳着農民的基因,天生就喜歡親近泥土。清明前後,幾場綿綿春雨,喚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喚醒了倉房裡飢餓的犁鏵,它們寂寞了一個冬天,迫切親吻泥土的芬芳。我的父輩們扛着犁,趕着牛,翻開一塊塊黑油油的土地,以飽滿的種子問候廣袤的原野。吹面不寒楊柳風,到處散發着新翻的黑土地的氣息,一年美好的希望也就醞釀在醉人的氣息里。閉上眼,仿佛看到飲馬河畔,在迷濛的煙雨里,一片片蔥蘢蒼綠的莊稼茁壯成長,倏忽成熟的五穀沐浴着那淡淡的水汽,散發出脈脈幽香,在如銀的月色里沉澱、醞釀,於是就有了一壇壇酒香四溢的陳年老釀,十里香飄,大概是新酒初嘗人易醉吧,於是醉了山巒,醉了河流,醉了飲馬河畔的父老鄉親。長大後,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黑土地塑造的筋骨,是家鄉的氣息餵養了自己的生命。

家鄉的味道就是爺爺燒土豆的味道。數九隆冬的天氣,風和雪摻雜着,悽厲地叫着擠進門縫,在肆無忌憚地施展着淫威,外面的雪足有半尺 厚。這冰天雪地也圈不住我,常常蹚着雪殼子跑出去玩,玩夠了,翻過牆頭,便到了僅一牆之隔的爺爺家裡。爺爺炕頭上有一個大且圓的火 盆,一盆炭火詮釋着北方冬天的溫暖。我們總是在爺爺的故事中等待土豆燒熟,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故事依然在在歲月的風塵里明媚,是我筆 下所有文字的原鄉。只要聽到火盆中「噗」地一聲,噴出一股氣來,淡淡的燒土豆的香味兒便濃郁起來,從火盆中慢慢地彌散開來,一直充塞 着爺爺的小屋。燒熟的土豆,皮很好扒,一扯就是一大片,扯去皮的土豆,金燦燦黃橙橙,帶着熱氣、香味,讓人垂涎欲滴。扒了皮的土豆散 發出來的香氣更濃了,一口接一口咬下去,燙得舌頭直發疼,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嘴巴里哈着氣,像豬八戒貪吃人參果一樣,三下五除二,不 需幾口,那土豆就沒了。我們總是意猶未盡,吸吮着大拇指上的殘存,回味着滿口余香……在那個飢餓的年代,燒土豆給了我溫飽,給了我幸 福的感覺,更讓我們一群孩子體會到了親情。面對燒好的土豆,我們一幫孩子雖然急不可耐,但是從不敢壞了規矩,誰也不敢先上手去搶。爺 爺怕土豆燙壞了我們,從來都不讓我們動手,他總是含着笑,不緊不慢地剝着土豆皮,總是把第一個剝好的給最小的妹妹,直到我們人手一 個,爺爺才心滿意足地拍拍手上的灰,笑眯眯地說:「吃吧吃吧。」我們讓爺爺也吃,爺爺卻總是拍着我們的頭說:「爺爺老嘍,不知道餓 了!」看着我們狼吞虎咽地吃,爺爺只是眯着眼睛笑。是爺爺在一次又一次的燒土豆剝土豆之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也懂得了長幼 尊卑,謙讓有禮,這個火盆溫暖了那段清貧的歲月,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如果說是沉厚的黑土地給了我生命,那麼爺爺的土豆則給了我靈魂。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歲序更迭,時代發展,多少繁華過眼,牽心的卻依然是家鄉的風物。每當我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坎坷和波 折,回望家的方向,我的內心就會變得沉穩和堅強。我是農民的兒子,被黑土地上的風雨捶打過,被大北方的雪花磨礪過,縱使歲月滄桑,我 心永遠向陽。

有人說:人生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對我來說,這遠方不是沒看過的風景,而是永遠在心頭蔥蘢的故鄉。那塊土地,雨里雞鳴,四野芬 芳;皚皚白雪,土豆飄香;夢裡頻相顧,故園滋味長。[1]

作者簡介

筆墨流殤,男,出生於1970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