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摩爾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簡介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出生 1866年(丙寅年)
國籍 美國
職業 胚胎學家 遺傳學家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於1933年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 [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 國 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 業 畢業院校 主要成就
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 美國 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 1866年(丙寅年) 1945年(乙酉年) 胚胎學家 遺傳學家 肯塔基州立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美國實驗胚胎學家、遺傳學家 、基因學說的創始人、美國全國科學院院長 、美國遺傳學會主席、實驗動物學和實驗醫學學會會員

個人簡介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的著作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年9月25日出生於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他的伯父是美國南北戰爭時南方聯邦軍的著名將領,在美國南方聲譽很高,因此摩爾根一家在當地也頗受左鄰右舍敬重。不過摩爾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那位名聲顯赫的伯父,這一方面是因為伯父並沒有給他的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幫助,摩爾根的父親在內戰後受南方戰敗的影響,一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改善家境;另一方面摩爾根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覺得上輩人的輝煌與他沒多少關係,他很小就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例如偷鳥蛋、捕蝴蝶、往家裡撿化石和礦物標本等等。在他父親和母親的家族中,出過軍人、富商、外交官和律師,摩爾根以前的家譜中唯獨沒有科學家。借用現在的遺傳學術語,托馬斯·亨特·摩爾根可以算是家中的「突變」產物

1886年,摩爾根在肯塔基州立學院(肯塔基大學的前身)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秀,他被選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告別詞。在獲得理學學位後,摩爾根有點煩惱,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到社會上去做什麼。他似乎天生不喜歡經商,因此決定還是留在學校中繼續讀書,這一次他進入了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院。他應該慶幸自己這次偶然的選擇,因為這所大學以學術自由而著稱,尤其重要的是,霍普金斯大學十分重視生物學。摩爾根受大學中學術氣氛的影響很深,例如他一輩子都不相信價格昂貴的設備,而相信腳踏實地的作風更為重要;摩爾根幾乎終生在實踐着大學裡「一切通過實驗」的原則。

在霍普金斯大學讀書和留校任教的歲月里,摩爾根始終保持着對生物學界進展的高度關注。當1900年孟德爾遺傳學研究被重新發現後,不斷有遺傳學的新消息傳到摩爾根的耳朵里。摩爾根一開始對孟德爾的學說和染色體理論表示懷疑。他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生物的性別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那麼,決定性別的基因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不論怎樣回答,都會面對一個難以收拾的局面,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的兩性個體比例是1:1,而不論性別基因是顯性還是隱性,都不會得出這樣的比例。為了檢驗孟德爾定律,摩爾根曾親自做了實驗,他用野生老鼠與家鼠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根本無法用定律解釋;而且,關於染色體上有基因的說法,當時還只是猜測,用猜測的理論來解釋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堅持「一切通過實驗」原則的摩爾根認為那是不可信的。

懷疑歸懷疑,摩爾根依然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忙碌着。1908年,他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果蠅屬於蒼蠅一類,但是比我們日常看到的蒼蠅要小,體長不過四分之一厘米,一個牛奶瓶中就可以裝成百上千隻。果蠅喜歡吃腐爛的水果,所以人們在夏日的水果攤前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作為實驗材料,果蠅飼養容易,一點點香蕉漿就可以讓它們飽食終日;果蠅繁殖力強,1天時間卵即可孵化為蛆,2到3天變成蛹,再過5天羽化為成蟲,一年可以繁殖30代;果蠅細胞內的染色體很簡單,只有4對8條,清晰可辨。果蠅的快速繁殖讓實驗室附近的居民遇到了一個怪現象,他們放在家門口的牛奶瓶經常會丟失。那麼多的牛奶瓶跑到哪裡去了?原來,為了裝下大量的果蠅,摩爾根和他的研究生有時也做「梁上君子」,去偷附近居民的牛奶瓶。

第一批果蠅被摩爾根「關了禁閉」,他讓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在黑暗的環境裡飼養果蠅,希望出現由於果蠅長期不用眼睛,使它們的視力逐漸消失,甚至眼睛萎縮或移位的品種。雖然連續繁殖了69代,始終不見天日的果蠅還是瞪着眼睛。第69代果蠅剛羽化出來時,一時睜不開眼睛,那個研究生興奮地叫摩爾根過來看。還沒等兩人為實驗成功擊掌歡呼,那些果蠅便恢復了常態,大搖大擺地向窗口飛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師徒二人。像這樣一敗塗地的實驗,摩爾根做過許多次。他經常幾十個實驗同時進行,不出他所料,許多實驗都走入了死胡同。有時摩爾根自嘲說,他搞的實驗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愚蠢的實驗,第二類是蠢得要命的實驗,還有一類比第二類更蠢的實驗。雖然頻頻失敗,但是摩爾根屢敗屢戰,因為他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只要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實驗,所有付出的勞動就都得到了報償。

果然,關於果蠅的另一項實驗最終轟動了全世界。這批果蠅遭到了摩爾根的「嚴刑拷打」,使用X光照射、激光照射,用不同的溫度,加糖、加鹽、加酸、加鹼,甚至不讓果蠅睡覺。各種手段都使用了,目的是誘發果蠅發生突變。一晃兩年過去了,1910年摩爾根的一位朋友來拜訪他,摩爾根面對實驗室中一排排的果蠅實驗瓶,略帶傷感地慨嘆:「兩年的辛苦白費了。過去兩年我一直在餵果蠅,但是一無所獲。」有時希望總在絕望的時候誕生,1910年5月,摩爾根在紅眼的果蠅群中發現了一隻異常的白眼雄性果蠅。他以前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類型,因此,這隻果蠅是罕見的突變品種。

摩爾根激動萬分,將這隻寶貝果蠅放在單獨的瓶子中飼養。每天晚上,摩爾根帶着這隻果蠅回家,睡覺時將實驗瓶放在身邊,白天又帶着它去上班,生怕果蠅出現意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虛弱的白眼果蠅終於在與一隻紅眼雌性果蠅交配後才壽終正寢,將突變的基因留給了下一代果蠅,留給了苦心栽培它的摩爾根。十天後,第一代雜交果蠅長大了,全部是紅眼果蠅。不要為白眼基因的缺席擔心,按照孟德爾的學說,紅眼基因相對白眼基因是顯性,因此珍貴的突變基因只是躲到了後台。摩爾根當然不會放過檢驗前人理論的機會,他用第一代雜交果蠅互相交配,產生第二代雜交果蠅。焦急地等待了十天,摩爾根得到了第二代雜交果蠅,其中有3470個紅眼的,782個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這下,摩爾根對孟德爾真正服氣了,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孟德爾從豌豆中總結出的規律。當摩爾根坐在顯微鏡旁邊,再次定睛觀察這些瞪着白眼的果蠅時,他發現了一個不同於孟德爾規律的現象。按照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那些長着白眼的果蠅,它們的性別應當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然而這些白眼果蠅居然全部是雄性,沒有一隻是雌性的。也就是說,突變出來的白眼基因伴隨着雄性個體遺傳。摩爾根終於從果蠅身上看到了孟德爾在豌豆上觀察不到的現象。對特殊現象的解釋,就是建立新的定律。摩爾根知道,果蠅的4對染色體中,有一對是決定性別的。其中雌性果蠅中的兩條性染色體完全一樣,記為XX染色體;雄性果蠅中的性染色體一大一小,記為XY染色體。摩爾根判斷,白眼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因此,當他的那隻寶貝白眼果蠅與正常的紅眼果蠅交配後,由於紅眼是顯性基因,因此後代不論雌雄,都是紅眼果蠅;當第二次進行雜交時,體內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紅眼果蠅與正常的雄性紅眼果蠅交配,就會出現含白眼基因的一條X染色體與一條Y染色體結合,生成第二代雜交果蠅中的白眼類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爾根把這種白眼基因跟隨X染色體遺傳的現象,叫做「連鎖」,兩類基因——白眼基因和決定性別的基因——好像鎖鏈一樣鉸合在一起,在細胞中的染色體對分裂時一同行動,組合時也一同與另外的染色體結合。

發現突變的白眼果蠅,花費了摩爾根和他的學生整整兩年的時光。而第一個突變果蠅發現後,另外的突變類型便接踵而至。在幾個月內,他們又發現了四種眼色突變,例如果蠅中出現了粉紅眼,這個形狀的分離和組合與性別無關,也與白眼基因無關,顯然粉紅眼基因位於另外的染色體上,而且不在性染色體上;硃砂眼果蠅的遺傳特點與白眼果蠅完全一致,也是伴性遺傳的,說明兩個基因都位於X染色體上。

摩爾根的學生髮現了一種突變性狀——果蠅的小翅基因,給摩爾根新創立的理論帶來了挑戰。這種突變基因是伴性遺傳的,與白眼基因一樣位於X染色體。但是當染色體配對時,這兩個基因有時卻並不像是連鎖在一起的。例如,攜帶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的果蠅,根據連鎖原理,產生的下一代應該只有兩種類型,要麼是白眼小翅的,要麼是紅眼正常翅的。但是摩爾根卻發現,還出現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紅眼小翅的類型。又需要解釋現象了。摩爾根提出,染色體上的基因連鎖群並不像鐵鏈一樣牢靠,有時染色體也會發生斷裂,甚至與另一條染色體互換部分基因。兩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距離越遠,它們之間出現變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體交換基因的頻率就越大。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雖然同在一條染色體上,但是相距較遠,因此當染色體彼此互換部分基因時,果蠅產生的後代中就會出現新的類型。這就是「互換」定律

連鎖與互換定律」是摩爾根在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貢獻,它和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一道,被稱為遺傳學三大定律。雖然摩爾根是個討厭空談理論,注重實驗的人,但是為他贏得聲譽最多的論文,卻不是關於實驗的描述,而是他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闡述連鎖與互換定律的理論文章,中間沒有列舉任何實驗數據。

1933年的一天下午,摩爾根正坐在家中院子裡看一本當年流行的小說,悠然自得。這時,家裡收到了一份電報,內容說的是正值諾貝爾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托馬斯·亨特·摩爾根由於對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的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摩爾根並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藉口是自己工作太忙。其實是因為他本人不喜歡一本正經地在公眾集會中出現,除了科學討論會,他對於政治和其他集會均不感興趣。在得到獎金後,摩爾根執意一分為三,自己留下一份,兩個實驗室的學生每人一份。在摩爾根看來,榮譽和獎金應該屬於大家。1941年,摩爾根以75歲高齡,宣布退休,離開了實驗室。1945年底,他因病去世。人們對他最好的紀念,也許要算將果蠅染色體圖中基因之間的單位距離,叫做「摩爾根」。他的名字作為基因研究的一個單位而長存於世。

科學發現

果蠅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和獲得博士學位後的10多年裡,摩爾根主要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1900年,孟德爾逝世16年後,他的遺傳學說才又被人們重新發現。摩爾根也逐漸將研究方向轉到了遺傳學領域。摩爾根起初很相信這些定律,因為它們是建立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上的。但後來,許多問題使摩爾根越來越懷疑孟德爾的理論,他曾用白腹黃側的家鼠與野生型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但與此同時,德弗里斯的突變論卻越來越使他感到滿意,他開始用果蠅進行誘發突變的實驗。他的實驗室被同事戲稱為「蠅室」,裡面除了幾張舊桌子外,就是培養了千千萬萬隻果蠅的幾千個牛奶罐。 1910年5月,這裡產生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這顯然是個突變體,註定會成為科學史上最著名的昆蟲。這時摩爾根家裡正好添了第三個孩子,當他去醫院見他妻子時,他妻子的第一句話就是「那隻白眼果蠅怎麼樣了?」他的第三個孩子長得很好,而那隻白眼雄果蠅卻長得很虛弱。摩爾根極為珍惜這隻果蠅,將它裝在瓶子裡,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它這樣養精蓄銳,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以後繁衍成了一個大家系。

這個家系的子一代全是紅眼的,顯然紅對白來說,表現為顯性,正合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摩爾根不覺暗暗地吃了一驚。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結果發現了子二代中的紅、白果蠅的比例正好是3:1,這也是孟德爾的研究結果,於是摩爾根對孟德爾更加佩服了。

摩爾根決心沿着這條線索追下去,看看動物到底是怎樣遺傳的。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子二代的白眼果蠅全是雌性,這說明性狀(白)的性別(雄)的因子是連鎖在一起的,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先由一變二,可見能夠遺傳性狀,性別的基因就在染色體上,它通過細胞分裂一代代地傳下去。 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摩爾根和他的學生還推算出了各種基因的染色體上的位置,並畫出了果蠅的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圖。基因學說從此誕生了,男女性別之謎也終於被揭開了。從此,遺傳學結束了空想時代,重大發現接踵而至,並成為20世紀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為此,摩爾根榮獲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是霍普金斯大學,也是美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第二位因遺傳學研究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3]

學術成就

摩爾根畢生從事胚胎學和遺傳學研究,在孟德爾定律的基礎上,創立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理論」。曾對多種生物(包括許多種海洋生物)和生物學問題進行研究;利用果蠅進行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確立了伴性遺傳規律。並發現位於同一染色體上的基因之間的連鎖、交換和不分開等現象,建立了遺傳學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把400多種突變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製成染色體圖譜,即基因的連鎖圖。於1928年出版了《基因論》(The Theory of the Gene)專著,對基因這一遺傳學基本概念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描述。

他創立的基因理論實現了遺傳學上的第一次理論綜合。在胚胎學和進化論之間架設了遺傳學橋樑,推動了細胞學的發展,並促使生物學研究從細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過渡,以及遺傳學向生物學其它學科的滲透,為生物學實現新的大綜合奠定了基礎。此外,還榮獲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的達爾文獎章(1924年)和科普勒獎章(1939年)。其作品涉及生物學的幾個重要領域,主要有《基因論》《進化與適應》《實驗胚胎學》《胚胎學與遺傳學》、等。

相關影片

 

相關視頻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百年百星(23).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百年百星(23).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豆丁,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2.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學問
  3.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遺傳學之父,新浪網,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