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中國文革時期故宮存廢「保衛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故宮

中文名稱:北京故宮

所屬年代:

地理位置:北京市

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藏品:清明上河圖

乾隆款金甌永固杯、酗亞方樽

別 稱:紫禁城

20世紀60年代初,曾有人提出故宮「地廣人稀,封建落後」,要對它進行改造;「文化大革命」初期,故宮還出現了一個可笑而又十分可怕的「整改方案」。日前,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披露。

這些事情究竟是怎樣發生的?《瞭望新聞周刊》最近揭開了內幕。

壓王氣擬豎兩大標語 金鑾殿欲建農民塑像?

20世紀60年代初的改造方案,是在故宮內部建設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並將文華殿、武英殿改造成娛樂場所。

「文革」時期的「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豎立兩座大標語牌,一東一西,高度超過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壓倒「王氣」;太和殿寶座要扳倒,加封條;在寶座台上塑持槍農民的像,槍口對準被推翻的皇帝。把中和殿改建為「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識的宮殿、門額全部拆掉,等等。這些方案中有的項目竟實現了,「人民休息室」也布置起來了,其它的因無暇顧及才得以倖免。鄭欣淼分析道:故宮是國之瑰寶,但又是封建皇宮,在許多反對封建的革命者頭腦中,總有一個陰影揮之不去:保護故宮與反封建宗旨是否一致?他講述了一段往事:早在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就提出「廢除故宮博物院,分別拍賣或移置故宮一切物品」的議案,引發激烈爭論,最後雖被否決,但經氏的這一觀點並未銷聲匿跡。

故宮擬改群眾大花園 政府大樓欲占天安門?

1958年9月,《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草稿)》有這樣的表述:「故宮要着手改建。」《規劃說明》具體提出:把天安門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景山、北海等地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使之成為市中心的一個大花園……1959年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提出,可以保護「故宮要改建成一個群眾性的文體、休憩場所」。

陶宗震,當年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的建築師,至今還記得一位局領導的發言:「他說,為什麼不能超過古代?天安門可以拆了建國務院大樓,給封建落後的東西以有力一擊!」

太監宮女班房保留 糟粕建築清除一批?

「大躍進」時期出現的三年困難,使北京市1958年提出的改建故宮的計劃被迫擱淺。但在此期間,故宮博物院提出了一個「清除糟粕建築物計劃」。

1958年12月15日,故宮博物院向北京市文化局遞交了《清除糟粕建築物計劃和1959年第一批應拆除建築物的報告》,其中說明對院內各處殘破坍塌及妨礙交通的道路、妨礙下水道之小房及門座等建築,需即行拆除。北京市文化局迅即同意此報告,提出要求:「(1)能暫時利用者,可不拆除;(2)對過去宮廷僕役(太監、宮女等)所住的房屋及值班房等,選擇幾處有典型性的加以保留,並標出文字說明,以便和帝王奢侈生活進行對比,向觀眾進行階級教育;(3)拆除室內的牆時,應注意建築物的安全;(4)能用材料,拆除時應注意保護,拆除後應妥為保存和利用;(5)拆除的建築物應照相留影。」計劃執行的情況是,「絳雪軒罩棚、養性齋罩棚、集卉亭、鹿囿、建福門、惠風亭等一批『糟粕』建築,於一年之內被拆除」。

故宮內欲開大馬路 史學家為改建造勢?

1964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可望到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提出《關於北京城市建設工作的報告》:「考慮到國際形勢和國內條件,首都面貌應當逐步改變,如果中央同意,即可讓北京市迅速作出東西長安街的改建規劃。」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報告》。為此,北京市政府發動六家設計單位分別編制規劃方案。故宮改建計劃被再度提起。知情者介紹,在故宮內開闢東西向道路,僅為眾方案之一。有位明史專家專門撰文為故宮改建造勢:「今天的北京城並不是歷史上各個王朝北京城的原樣,不但位置不同,規模、設計、建置也不相同。同樣,作為政治中心的中心,統治者在那裡發號施令的宮殿,也是如此,不但遼、金時代的宮殿沒有了,就是元朝的也被拆除了。」

這位明史專家稱,「現在保留下來的清朝的宮殿,不但不是明朝的原來建築,而且也不完全是清朝的建築。當然,作為一個古代建築藝術品,應否保留以及如何保留,是一個可以研究的問題。

不過,要是像某些人所說,因為是古代建築,就絕對不能改變,把事情絕對化了,那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

「北京城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無論是城市建置、政治中心、街道布局、房屋高低等等,都不是不可改變的。相反的,結論是必須改變。」

陸定一衝冠一怒保故宮

「陸定一保故宮,立了一大功!」提及當年的故宮改建計劃,中國文物保護學會顧問謝辰生對記者說。

這位年逾八旬的學者上世紀60年代初在文化部文物局文物處任職,時任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有一次接到中央有關部門的會議通知,議題是討論故宮改建方案。

「王冶秋一聽就火了,拒絕出席。」謝辰生回憶道,「後來,他見到我,直後悔,說那個會真應該參加!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原以為中央有關部門開的那個會是已定下調子的,沒想到卻開成了一個保護故宮的會,陸定一把那個方案給否了!」

陸定一時任□□部部長,他否定掉的正是那個要在故宮裡開馬路的方案。「這條路計劃從西華門橫穿至東華門,將文華、武英二殿闢作娛樂場所。」謝辰生說,「方案是北京市提出的,兩大改建理由是,故宮『地廣人稀,封建落後』。」

在這次會議上,陸定一大發雷霆。「陸定一衝冠一怒保故宮」不脛而走。

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際,陸定一之子陸德投書《北京日報》說,「關於保護故宮這件事,父親在世時我未聽他談過。但他在世時,在一次我與他談論北京現代化建設和拆除大量民俗古建築的矛盾時,父親講:五、六十年代,北京為搞建設,需拆除部分古建築。一些專家和學者不贊同,有人為此還痛哭過。我們把這一情況向(毛)主席匯報,主席講:『這些遺老遺少們啊,當亡國奴(註:指日本侵占北京時)他們沒有哭,拆幾座牌樓古坊,就要哭鼻子?!』以後也就沒有人敢輕易去反映這種事了。看來,為了保護故宮,父親上世紀60年代初挺身直諫,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風險的。」

文革故宮險遭大劫 總理布置軍事保護!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1966年5月23日,泥塑「收租院」展覽在神武門城樓開幕,後移至故宮奉先殿繼續展出。為此在1966年6月至7月,將奉先殿工字形大殿改為長方形。毛澤東像被掛於奉先殿內,殿前清代祭祖所用焚帛爐,被認為與展覽內容不符而拆除。

故宮「整改方案」隨即出台。順貞門、天一門、文華殿、乾隆花園內的門額被摘,中和殿寶座被拆。

「整改方案」的其他項目未及實施,即遭遇「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大潮。5月間進駐故宮博物院,帶領全院職工批判「黑線」、貫徹「紅線」的軍宣隊,轉眼間成了被批判揪斗的對象,10月不得不撤離故宮,「整改方案」壽終正寢。

1967年5月26日,周恩來總理派北京衛戍區一營進駐故宮博物院,實行軍事保護,使故宮免遭直接破壞。[1]

經典視頻

老梁:故宮為什麼到今天還不全面對外開放,有什麼秘密?

溥儀晚年再回到故宮,在龍椅下拿出了一個東西:37年了啊你還在這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