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德語:Tirpitz)又名提爾比茨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建造的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艦[1],它以原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締造者、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命名。該艦於1936年11月在威廉港的戰爭海軍造船廠船廠進行龍骨架設,並於兩年半後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1年2月完成,並隨即投入德國艦隊服役。如同其姊妹艦俾斯麥號一樣,提爾皮茨號的主炮裝備有分布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的380毫米SK C/34型艦炮 。經過一系列的戰時修改,提爾皮茨號比俾斯麥號還要重2000公噸,這使它成為了歐洲海軍有史以來所建造的最重型戰列艦

在1941年初完成海上試航後,提爾皮茨號曾短期擔當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核心,旨在預防蘇聯波羅的海艦隊逃脫的試圖。一年後,該艦航行至挪威,對同盟國的入侵起到威懾作用。儘管駐紮在挪威,提爾皮茨號也被用於攔截前往蘇聯的盟軍護航船隊,並於1942年執行了兩次同種任務未遂。這是它唯一能擔任的角色,因為自聖納澤爾突襲以來,針對大西洋線路的護航行動太過危險。提爾皮茨號作為存在艦隊,迫使英國皇家海軍在該地區留存了包括戰列艦在內的重要海軍力量。

1943年9月,提爾皮茨號連同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一起炮擊了斯匹次卑爾根島的盟軍戰略要地,這是它唯一一次使用自身主炮攻擊敵方的表面目標。不久,該艦受到英國微型潛艇的襲擊而受損,並隨後遭到了一系列的大規模空襲。1944年11月12日,提爾皮茨號被裝備有12,000英磅(5,400千克)高腳櫃炸彈的英國蘭開斯特轟炸機在空襲中取得兩次直接命中和一次近距脫靶,艦隻迅速傾覆。甲板的火勢蔓延至其中一座主炮塔的彈藥庫,引發了大爆炸。艦上陣亡人數估計為950至1204人。1948年至1957年間,挪威與德國對提爾皮茨號進行了聯合打撈,起獲的艦體殘骸被拆解出售。

目錄

建造及特點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是根據「G」號合同,以「替代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Ersatz Schleswig-Holstein)作為臨時代號進行訂購,以取代已淘汰的前無畏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建造合同被授予威廉港的戰爭海軍造船廠,其中龍骨是在1936年10月20日安放。艦體於1939年4月1日下水,在精心製作的下水典禮上,伊爾莎·馮·哈塞爾(Ilse von Hassel)作為艦名出處、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的女兒主持為艦隻命名。而前德意志帝國海軍的阿道夫·馮·特羅塔上將則發表了下水演說,阿道夫·希特勒亦有出席觀禮。舾裝工作於下水後展開,至1941年2月完成。英國轟炸機曾反覆襲擊造艦的港口,雖無炸彈命中提爾皮茨號,但襲擊拖慢了工程的進度。提爾皮茨號於2月25日投入艦隊服役,隨即于波羅的海進行海上試航。

提爾皮茨號的標準排水量為42,900公噸,滿載排水量則達52,600公噸,全長251米,舷寬36米,最大吃水深度10.60米。它由3台勃朗-包維利齒輪傳動蒸汽輪機和12台燃油過熱水管鍋爐驅動,總輸出功率可達163,023千瓦特,在速度實驗中曾達到30.8節(57.0千米每小時)的最高速度。其標準乘員編制為103名軍官及1962名士兵;在戰爭期間則還增加至108名軍官及2500名士兵。竣工時,提爾皮茨號配備有三組FuMO 23型搜索雷達,分別安裝在前部、前桅樓和後部測向儀上。它們後來被具有大型天線陣列的27型和26型雷達所取代。1944年頂桅上安裝了代號為「霍恩特維爾」的30型雷達,而其艦艉的105毫米高射炮測向儀上則加裝了213型「維爾茨堡」火控雷達

提爾皮茨號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八門380毫米C/34型艦炮:兩座背負式炮塔在前——即「安東」及「布魯諾」,以及兩座在後——「采撒」及「朵拉」[2]。其副炮包括十二門150毫米C/28 L/55型速射炮,十六門105毫米38型高射炮、十六門37毫米C/30型速射炮和最初的十二門20毫米30型高射炮。20毫米炮的數量最終增加至58門。1942年以後,八門533毫米水上魚雷發射管被安裝在兩座四聯裝炮架上,其中艦身的每側各一座。艦隻的主裝甲帶有320毫米厚,分別由一對50毫米厚的上甲板和100至120毫米厚的正甲板所覆蓋。380毫米炮塔在正面和側面的裝甲厚度則分別有360毫米和220毫米厚。

視頻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相關視頻

二戰德國最強的一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德系戰艦來臨 《戰艦世界》提爾皮茨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