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鴻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才鴻年(1940年1月29日-)出生於北京,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簡介[1]
才鴻年主要從事先進材料技術的研究,是我國薄裝甲鋼、複合裝甲和炮管自緊技術的創始人之一,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主戰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等十多種主戰武器,其成就已載入《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參加和主持了「七五」至「十三五」我國軍用材料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擬制,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所需關鍵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貢獻;近十年來主持開展了軍用材料體系的研究和創建工作,主編了《武器裝備基本材料體系要覽》和《武器裝備基本材料體系要覽(材料系列研究)》,為我國軍用材料發展的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等科技成果獎勵。
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現任裝備發展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用材料配套專家組組長,國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項目專家組成員等。兼任亞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衝擊環境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兵工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
1984年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和兵器工業功勳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人物經歷
1957年9月,才鴻年考入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
1961年1月,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7月,本科畢業後繼續在北京鋼鐵學院就讀研究生。
1966年1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兵器工業52研究所,先後擔任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至1988年2月)。
1982年3月,擔任兵器工業52研究所所長(至1993年1月)。
1988年1月,擔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副組長、組長。
1993年1月,擔任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至1999年7月)。
1999年1月,擔任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工配套分委會副主任。7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7月,擔任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至2008年1月)。
2007年1月,擔任總裝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 。
2009年1月,擔任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2016年10月18日,受聘為電子科技大學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才鴻年長期從事軍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和中國第一代複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中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裝甲鋼,為中國複合裝甲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後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並成倍提高疲勞壽命;組織了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60餘篇,出版專著3部,譯著1部 。
承擔項目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國防973)項目"特種材料模擬、表徵與優化設計"。參與和主持了"七五"以來歷次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的研究和五年計劃的編制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84.05 | 《淬透性 測定方法和應用》 | (日)大和久重雄著;趙之昌,才鴻年譯 | 北京:新時代出版社 |
1997 | 《火炮身管自緊技術》 | 才鴻年等著 |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
2010.01 | 《現代熱處理手冊》 | 才鴻年,馬建平主編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11.03 | 《金屬材料手冊》 | 才鴻年,趙寶榮主編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7月,才鴻年在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一共培養碩士生、博士生20多名,根據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才鴻年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1988年 | 一九八六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系統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82年 | 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 | 國家發明二等獎 |
榮譽表彰
年度 名稱 | 作者 | 作者學位 |
2016 高速衝擊作用下材料宏細觀響應行為的跨尺度數值模擬研究 | 劉金濤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16 新型超高強度鋼設計、力學行為及微結構分析 | 周士猛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16 新型鎢鋼複合材料的製備、微觀組織及力學性能研究 | 李偉赫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16 連續増強SiC3D/Al複合材料三維實體模型重構及動態力學性能模擬 | 王慶祥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16 新型結構鋯合金的靜動態力學性能研究 | 聶洋洋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15 熱處理工藝對AerMet100鋼微觀組織及靜動態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 | 張勝男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14 Al/Fe2O3納米複合含能材料的製備、表徵及在推進劑中的應用 | 高坤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14 Ti–6Al–4V合金中絕熱剪切帶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對抗多次打擊性能的影響 | 孫凱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14 C_f/SiC基體等離子噴塗耐燒蝕塗層性能與防護機理研究 | 文波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14 衝擊加載下Ti-6Al-4V靶板失效機理研究 | 劉騰騰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10 形變態93WNiFe合金絕熱剪切現象研究 | 彭磊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9 電流、電場和電脈衝對TC6鈦合金力學行為的 | 裴傳虎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09 擠壓、扭轉複合形變提高鎢合金絕熱剪切敏感性的研究 | 劉金旭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8 藥型罩用高密度純鎢及鎢鎳合金研製 | 范愛玲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8 高應變率下變形態鎂合金力學行為各向異性研究 | 吳園園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08 寬溫高穩定性MLCC介質材料的製備及其改性機理研究 | 杜旻 電子科技大學 | 博士 |
2008 TC4鈦合金微觀組織與絕熱剪切敏感性關係研究 | 胡陽光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08 多孔W增強Zr基大塊非晶合金複合材料性能研究 | 薛雲飛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7 三維連通網狀SiC/Zr基非晶複合材料動態性能及變形特徵研究 | 劉娜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7 一維加載條件下鎂合金動態力學行為研究 | 彭磊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06 粘結NdFeB永磁材料製造原理與技術 | 白書欣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博士 |
2006 粘結相對鎢合金自銳性能影響的研究 | 祝志祥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2006 結構鋼成分組織與絕熱剪切敏感性關係研究 | 冀建平 北京理工大學 | 博士 |
2006 Mg-基、Zr-基大塊非晶合金及其複合材料的動態力學特徵研究 | 邵長星 北京理工大學 | 碩士 |
1995 平板結構在衝擊載荷下動力響應的數值分析與試驗研究 | 范亞夫 上海交通大學 | 碩士 |
1990 自緊身管殘餘應力穩定性的研究 | 朱秀榮 第五二研究所 | 碩士 |
社會任職
才鴻年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現任裝備發展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用材料配套專家組組長,國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項目專家組成員等。兼任亞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衝擊環境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兵工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他還擔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 。[2]
人物評價
才鴻年是中國薄裝甲鋼、複合裝甲和炮管自緊技術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所需關鍵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貢獻,為中國軍用材料發展的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京理工大學評)
才鴻年是兵器工業系統中一位優秀的科技專家,多年來,他為中國科研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為中國兵器工業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新華網評)
參考資料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84年 |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1991年 | 兵器工業功勳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2001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才鴻年 ,北京理工大學網
- ↑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導介紹:才鴻年 ,北京理工大學考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