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戶部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戶部巷

中文名: 戶部巷

外文名: Hubu Lane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所處時代: 清代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免費

戶部巷,全稱戶部巷漢味風情街,位於湖北武漢市武昌區司門口,連通民主路和自由路,東靠十里長街(解放路),西臨長江,南枕黃鶴樓,北接都府堤;長約150米,寬8米,是集小吃、休閒、購物、娛樂於一體的特色風情街區,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


戶部巷始建於明代,清代因毗鄰藩台衙門(對應京城的戶部衙門)而得名,民間有「早嘗戶部巷,宵夜吉慶街」之說。


戶部巷有民主路西端、戶部老巷、自由路中段、都府堤南段等4條街道與道路,主要由特色小吃群、樓和樓、文化長廊、文化牆、戲台等 建築組成,是武漢早點的標誌、老武漢形象的縮影。


2007年3月,戶部巷被武漢市人民政府評為「武漢市再就業示範基地」。


2021年3月8日,戶部巷被評為「武漢十大景」之一。[1]


歷史沿革

戶部巷作為地名,歷史相當悠久,在明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里有一幅地圖,上面清楚地標註着這條狹窄的小巷,由此看來,這條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的戶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雖小,名氣卻很響亮。此巷東臨負責管理戶籍錢糧、民事財政的藩 署(直屬京城的戶部)而得名。此巷古往今來,因地理原因(緊靠碼頭),舟車絡繹,人氣鼎沸。小巷人家勤勞巧作。匯江漢五糧、天下乾鮮精烹細調,以鮮、香、快、熱之漢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聲名鵲起,經久不衰。


明清時期,司門口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現武昌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布政司主管錢糧戶籍,職責與京城戶部相仿,故民間稱為「戶部」。明清年間,戶部巷東為藩庫,是布政司存放錢糧的金庫和糧庫;戶部巷西為武昌府的糧庫所在地。戶部巷正好位於兩個庫房中間,因而得名。


2003年,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並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 高的漢味早點文化牆。


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現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說。


街道格局

戶部巷,連通民主路和自由路,長約150米,寬8米,有民主路西端、戶部老巷、自由路中段、都府堤南段等4條街道與道路,主要由特色 小吃群、樓和樓、文化長廊、文化牆、戲台等建築組成;各類經營門點達340個,其中從事小吃經營160戶,經營品類達170種。


傳統小吃


炸餃子、酥餅麻花、油炸面窩、生煎包子、熱乾麵、酸辣米粉、米耙粑、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水餃、餛飩、糯米雞、饊子、油墩、湯包、烤紅薯、糯米包油條、酥餃、酥餅、糍粑、剁饃、苕面窩、細粉、寬粉、湯麵、清酒、蛋酒、豆漿、雞冠餃、炒麵、炒粉、炒花飯、魚香肉絲、瓦罐雞湯等。


江城名小吃


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順香居燒梅、福慶和牛肉米粉、五芳齋湯圓、小桃園煨湯、老謙記牛肉豆絲、田啟恆糊湯粉、新農特色牛骨頭、民生全科湯圓、福慶和米粉、雅園湖南米粉、楚寶桂花赤豆湯、寶慶牛肉麵、一品香大包、老會賓五葉梅、精武路鴨脖子等。


漢味特色小吃


武漢熱乾麵、三鮮豆皮,武漢面窩、清蒸武昌魚、黃州燒梅、東坡餅、江陵八寶飯、雲夢魚面、橘頌餅、東坡餅、油香、發米粑、什錦豆腐腦、涼粉涼麵、炒良鄉栗子、沖糯米粉、炒白果(銀杏果)、武漢豬肉乾、武漢香腸、武漢肉棗、豬油餑餑、麻烘糕、糯米藕粥、燉蓮子、酸白菜、沙市甜獨蒜頭、九鼎醬香豬蹄、糊米酒等。


主食

原圖鏈接熱乾麵

蔡林記熱乾麵[2]


作為中國最有名的麵食,熱乾麵是武漢人「過早」中特別喜愛的大眾化食品,它便宜實惠,花上4塊錢,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飽肚子。


傳統的武漢熱乾麵,要數蔡林記熱乾麵最為正宗,撣的面軟綿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勁,既不粘牙也不夾生堅硬,用筷子挑面,芝麻醬滑爽而不纏,香氣撲鼻。麵條裡面沒有任何湯水,被燙過以後,就着熱勁完全膨脹開來,還把醬完全吸了進去。漲開的熱乾麵放在嘴裡的感覺是糯糯,原汁原味的面香和醬里的芝麻香。尤其是芝麻磨碎了摻在醬里,特別誘人。三兩口,沒什麼感覺一碗麵就進到肚子裡了。


王氏餛飩


王氏餛飩有兩大類:豬肉和牛肉兩種,豬肉以純前夾肉為原料,牛肉則採用純黃牛肉為原料。餛飩用豬骨頭熬湯,主要配料有:味精、胡椒、食鹽、榨菜、紫菜,湯鮮餡嫩,餛飩飽滿,口感細膩,營養豐富。


老謙記炒豆絲


老謙記始創於1918年,原址設於武昌青龍巷。主要特色產品牛枯肉炒豆絲曾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讚揚,並與1996年參加了全國技術表演大會。2005年榮獲了「江城名點」「特色小吃展銷會金獎」「戶部巷十大特色小吃」等榮譽稱號。其特色在於色澤黃亮,味道鮮美,酥香爽口。


江城鐵板炒飯


江城鐵板炒飯繼承了揚州炒飯的特色,再加以創新而成。用雞蛋、火腿、玉米、青豆、香菇、牛肉等製成的江城鐵板炒飯,飯香,顆粒飽滿,色澤鮮美,香飄四溢,油多而不膩,是適合大眾的漢味特色食品。


創新品種中式鮮味漢堡


本品選用雞蛋、瘦肉、土豆為主要原料,精心烹製而成,其味道獨特鮮美,具有豐富的營養。中式鮮味漢堡是本店獨自創造產品,色澤金黃,其味道咸鮮爽口,是適合各類人群的特色小吃。


油炸點心類


謝家面窩


面窩是武漢人「過早」常用品之一。它是一種以米粉為原料,加上蔥花和面窩。據說為清光緒年間漢正街燒餅小販所創製。面窩油炸後兩面金黃、外酥內軟、窩中脆,深受武漢人喜愛。


謝家面窩外酥內軟,成品呈金黃色,面窩首先選用上好大米,大豆,糯米,面窩裡面夾三條糍粑,吃來非常爽口。


小汪糯米包油條


其實是我國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種傳統食品,但這裡的油條與眾不同,其獨到特點是色澤赤金黃,30餘厘米長,立起不彎,松酥泡脆,爽口噴香。


如再將油條折斷成三到四節,從鍋中取出蒸熟的糯米攤到板布上搞平,撒上少許芝麻及白糖,再將折斷的油條放到糯米上用力卷,內有油條外包糯米糰,再撒點白糖,要上一碗清米酒或牛奶、豆漿,吃起來十分愜意,別有一番情意。


小汪糯米包油條乃武漢一傳統美食,選用優質糯米、芝麻、花生、核桃粉等經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內是香酥的油條,外為潔白柔軟可口的糯米,輔以芝麻、花生、核桃粉等,香味四溢,似一團雪白的珍珠,在傳統單一甜味的基礎上,應食客們的要求又推出鹹味、酸辣味、肉鬆味,鹹甜味等多種口味,頗受消費者青睞。


歡喜坨


是一種碩大無朋的空心麻元。優質的歡喜坨,有撒了黑芝麻的油衣,酥脆卻一點也不油膩,內層軟香的糯米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餡,讓人吃了,感覺很好,真的很「歡喜」。


葉老癟黃牛肉餅


黃牛肉餅是由老武漢傳統的蔥油餅演變而來。本店葉老癟採用真材實料,將大量優質的黃牛肉夾在餅中,而且麵皮也經潛心研究,將傳統的死面一改再改,改為由油酥面水酥面半發酵精製而成。其色香誘人。口感獨特。其肉餡是採用上好的黃牛後腿肉(牛淋),經過剔筋去 油,然後用啤酒香料獨特秘方醃製而成,最後絞餡。其肉餡特點:鮮。香。嫩。其外皮色金黃。皮酥脆。口感獨特。麵團有些稀,便於筷子絞起。其特點:內松,像面發糕,像麵包;外皮香脆,色金黃。


彭氏糯米雞


本品是漢味傳統小吃,有自家獨特配方,純手工製作。以糯米為原料,加入特質餡料,經油炸而成。吃起來外酥內軟,不油不膩,鮮香可口,風味獨特。彭氏油炸系類還有油炸藕面窩、脆皮春卷、椒鹽糍粑、苕面窩等,品種多樣,任君選擇。


戶部巷三鮮豆皮


豆皮也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早年間老武漢們逢年過節時用綠豆、大米混合磨漿攤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後作為節日佳肴,而如今早已成為尋常早點。


戶部巷的三鮮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其餡中可是有真正的三鮮:鮮肉、鮮蛋、鮮蝦。讓你聞了就想吃,吃了還想吃。終於把煎制精細、油光閃亮的豆皮吃到口了,爽口、肉軟,油重而不膩。


亞俐油香


油香是漢味傳統小吃,歷史悠久。本品以麵粉為原料,用開水將面燙熟,在案板上揉好後攤成碗口大小的圓餅,包入用芝麻、核桃、花生磨成粉的餡,然後放在鍋內用香油炸熟。成品特點是色澤金黃,皮焦酥脆,內軟爽口,芬芳香甜,具有風味。


大丫瓢煎包


煎包的製作始於清光緒年間,原為百年老包。水煎包發麵,泡鬆柔軟,亦具彈性,水煎包的底部一半是綿軟,一半是焦脆,底更是焦香,它在滿足食者的品味之後,再度提供焦脆柔甜及素常喜歡的爽心的咀嚼齒感。成品呈菊花瓣形狀,金黃色,食之餡鮮嫩,皮香軟,不膩,可口。


湯飲類


張記豆腐腦


正宗張記豆腐腦,歷史悠久,祖傳三代,戶部巷第一家,採用優質黃豆秘制而成,純綠色食品,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口感獨特,具有清火美容之功效,在2004年戶部巷小吃擂台賽上獲得獎牌,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


徐嫂子糊湯粉


糊湯粉是一種用魚骨熬成的湯加上勁道的米粉,不同於任何其他米粉,它非常的濃稠,並且加有足量的胡椒。油條和糊湯粉是早點不錯的 搭配選擇。米粉的彈性,油條的清脆,糊粉湯的濃鮮,搭配起來,讓人有暢快淋漓,欲罷不能之感。


一間不大的小門點裡,擠滿津津有味吃糊湯粉的人。雪白的紙碗端上來,原料:微稠的糊湯、潔白的米粉、撒在上層的是綠的蔥花紅的辣蘿蔔;細長的米粉嚼起來有勁,濃濃的糊汁透出陣陣魚的清淡鮮美,還有必不可少的胡椒的清冽辛辣;連吃法也同老武漢一樣:一碗糊湯粉外加一根黃燦燦的油條。慢慢品嘗着這熟悉的漢味小吃,仿佛糊湯粉獨特的鮮味從遙遠的天邊悠悠蕩來。


莫看這糊湯粉好吃,做起來麻煩得很。聽說,賣糊湯粉的徐嫂凌晨4點鐘起床,買回最新鮮的小喜頭魚,再一個個地剖開放進鍋里熬製成 糊。熬糊也蠻有講究,放少了魚,湯汁的鮮味就不夠;魚放多了,又有腥味。可徐嫂的粉,湯貨真價實,熬到魚肉都溶解在湯里了,甚至連魚骨都快煨化了,特別是這裡的胡椒,讓我吃時夠味、過癮,二根油條,沾着湯汁一起下肚,就是神仙過的日子了!


天麻乳鴿湯


以乳鴿燉湯,配料以沙參、白芷、紅棗、枸杞、蓮子為主,加以食鹽等香料,成品口感香好,肉嫩湯濃,油而不膩。常吃有強神益氣,祛寒補腦之功效,天麻更有治頭痛眩暈的功能。


萬氏米酒


萬氏米酒店僅10平方米,據說小店一天能賣米酒300多碗,耗掉鮮蛋10多斤,這還不包括可打包封口的豆漿,和微波爐內鮮熱的牛奶。


萬氏米酒都以優質糯米為原料,用傳統的發酵劑,喝起來,醇香甜潤而不酸澀。特別是這裡用來泡米酒的蛋,全是個小味正的土雞蛋,當場叩破雞蛋,沖成蛋花米酒,黃白相同,甜潤可口,或再吃個「歡喜坨」(芝麻糯米圓球),其感覺也另有一番奇妙的滋味。


這裡米酒沖蛋,只要一元錢一碗,用萬氏夫婦的話來說,真是薄利多銷、好吃不貴!


燒烤類


小張烤魚


小張烤魚是現殺木炭現烤新鮮活魚的武漢特色菜品,品種有烤草魚、烤鲶魚、烤財魚、烤鯽魚、烤土鰱魚、烤鱖魚等。該系列產品均採用新鮮活魚製作,外焦內嫩,再配以獨創秘方,煮之,滿鼻盈香、沁人心脾、回味悠長。與之配套還有烤羊排、烤全雞等系列產品。自一九九八年該產品問世以來,得到民眾和官方肯定,並保持特色餐飲類市場領先地位,先後獲得「中國名店」、「中國名菜」、「江城名菜」和「特色示範單位」等諸多榮譽。


風味烤鳥蛋


風味烤鳥蛋製作時先將鵪鶉蛋打入烤鳥蛋機上面五個一排的凹槽內,撒上密制配料,再放上一根竹籤,然後在另五個凹槽內放入用密制香料調出的肉泥或蝦仁,等鵪鶉蛋爆烤熟之時,手握竹籤尾端取出蓋在放有肉泥的凹槽上,最後將成品「爆喜鳥」取出,刷上美味特製醬料,咬一口,外層酥香不膩,內里嫩滑鮮香,口嚼美汁四溢,麻中帶鮮,香入肺腑。


蒸煮類


翡翠燒梅


淮揚細點的着名品種,已有近百年歷史,選用時令青菜加以白糖、熟豬油製作而成,成菊花形,頸口餡心微露,皮薄似紙,餡心碧綠,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潤清香,有補氣養生之功效。


李桃燒麥


李桃燒麥既傳承了傳統製作工藝,又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選用精麵粉、精瘦肉、冬菇、糯米等原料,吸取眾家之長,全部採用手工製作,皮薄而不破,餡飽滿,油而不膩,吃起來回味悠長。


今楚湯包


今楚湯包店創建於2002年,位於號稱漢味早點第一巷——戶部巷內。它吸取了揚州、鎮江、上海湯包之精華,結合漢味特點,參考西點合理的內核,研製成具有獨特風味的湯包,故名為「今楚湯包」,「今」表示與傳統湯包有別,且有不斷創新之意。


今楚湯包是用財魚、老鴨湯等冷凍後與皮凍混合碾碎,拌以肉餡等。經過數道工序加工成皮,蒸製而成。其特點是皮薄、湯多、餡大、味鮮美、醇厚、不膩、味長。我店首創的西紅柿湯包其味既鮮美醇厚,又有美容養顏之功效。2003年第五屆武漢美食節,今楚湯包被評為「江城名點」,電視、電台、報刊曾多次報道。


熊記汽水包


熊記汽水包的歷史已有半個多世紀,屬祖傳手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改進和創新,現有粉條餡和糯米餡兩個品種,粉條餡「咸辣適中」,「很有嚼頭」;糯米餡的「軟軟糯糯」。用水汽熟的成品,底金黃香脆,面白柔軟,讓人有百吃不厭的感覺。


滷味類


大丫瓢臘鴨燜藕


臘鴨燜藕屬湖北武漢傳統食品,進了臘月,江城人家的陽台上蔚為壯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掛上幾串雞鴨魚肉,不管是臘雞還是臘鴨,用熱水沖洗掉浮塵,剁成塊置鍋里,拍兩塊生薑,燜炒五到十分鐘,再倒入大量水,煮開,稍加料酒和鹽,加入老藕塊,小火燜上幾個小時,最後加入胡椒粉和香蔥起鍋,香飄四溢,營養豐富。


婆婆滷味經多年秘制配方,風味獨特,品種多樣。葷有雞翅,雞腿,豬蹄;素有海帶,豆皮,藕,乾子等。本店在漢獨家經營,是漢味小吃之一,特別是鹵藕,香辣鮮脆,吃起來開始是香辣,而且後勁十足,越辣越想吃,越想吃越辣,讓人慾罷不能。


文化風情

漢味早點第一巷


武漢人將吃早餐稱之為過早,挺有意思,中國人似乎只有遇到特別隆重的事情時才會使用「過」這一字,譬如:過年、過節。不過一頓早餐,在其他城市,尤其是快節奏的深圳、北京等地,通常都是敷衍了事的,有時甚至忽略,而在武漢卻變成了一個莊重的存在。聽講「過早」這一說法來自於清代的一首詩作《漢口竹子枝詞》。「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吞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早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就曾經有過記載,「過」有食、咽的意思,如「過飯下酒」,《水滸》中也有「過午」之說,意為吃中飯。所以《漢口竹子枝詞》中就有了「三天過早異平常」的說法,而詩詞的後兩句更是直白地描述了武漢的一些特色早餐。在武漢以特色小吃、早餐而聞名的非戶部巷莫屬,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

音樂作品

這首《過早歌》之戶部巷篇,描述的是武漢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過早文化」,展示了全國知名的漢味小吃天下第一巷「戶部巷」的繁榮景象。由日本音樂家馬飼野康二作曲,陳星宇作詞。《長江日報》於2012年在城市版有結合武漢的小吃文化特點介紹這首歌曲。


所獲榮譽

2021年3月,在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指導,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武漢旅遊體育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武漢十大景」。


交通線路

乘坐573、717、916路公交車,在糧道街司門口站下車;


乘坐14、19、25、521、529路公交車,在中華路站下車,再步行約5分鐘即到。


乘坐14、15、16、18、521、530、529、539、717路公共汽車到司門口站即到。


乘坐16路、514路、530路內環、530路外環、539路、542路、566路、578路、607路、804路,在解放路司門口站下車。


司門口站:北行經過該站的公交有:576去行、542回行、539去行、11去行、514回行、554回行、607去行、717去行、804去行


參考來源

  1. 戶部巷介紹 本地寶, 武漢旅遊
  2. 拌正宗熱乾麵好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