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偉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偉華
出生 1958年
江蘇泰州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於 廣東省重點優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帶頭人。
知名作品唐方鎮文職僚佐考
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
唐代文學綜論

戴偉華[1] 戴偉華,教授,文學博士。男,1958年出生,江蘇泰州市人。1982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現揚州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8年在該校獲碩士學位,1997年在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後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2000年起,任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特聘教授、二級教授,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重點優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帶頭人。 現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曾任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校圖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文科委員會主任委員,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重點優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劉禹錫研究會會長。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連續獲得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近百篇,出版學術著作《唐方鎮文職僚佐考》等11部。曾被評為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廣東省「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人物簡介

戴偉華,1978-1982年在揚州師範學院(現揚州大學)中文系讀本科,並留校任教,1985-1988年在揚州大學中文系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4-1997年在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3年獲"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連續三屆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9年2月由江蘇省學位委員會評審、批准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2000年起,任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特聘教授、二級教授,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重點優勢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2項、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1項、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2項、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1項。

學術成就

戴偉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詩學、唐代文學研究。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學研究中的地域文化和文人分布問題:以唐代使府為中心》、《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強、弱勢文化形態與唐詩創作關係研究》,現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化生態與唐代詩歌綜合研究》[2] 。出版專著《唐代幕府與文學》、《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論文集《唐代文學綜論》、《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發表論文《獨白:中國詩歌的一種表現形態》(《中國社會科學》)、《論五言詩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李白自述待詔翰林相關事由辨析》(《文學遺產》)、《張九齡為"土著姓"發微》(《文學遺產》)、《論〈河嶽英靈集〉初選及其詩史意義》(《文學評論》)、《佛教轉讀與四聲發現獻疑》(《世界宗教研究》)、《唐宋詞曲關係新探》(《音樂研究》)、《〈使至塞上〉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3] (《歷史研究》)等100餘篇。

人物評價

戴偉華教授致力於學術創新,在重要作家和重要文學現象研究上尋求突破。首先,開拓研究的新領域,唐代幕府與文學、地域文化與文學、強弱勢文化與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開拓性、前瞻性,居於領先地位。其次,注重文獻考據,甄辨材料的真偽,充分挖掘文獻資料的價值,尋找材料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繫,解決文學史上的遺存問題;強調對出土文獻的利用,如利用唐代墓誌、出土簡冊。再次,提倡學術研究需要有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在交叉學科中關注文學史上的重要問題,其研究領域涉及歷史學、宗教學、音樂學、音韻學、文化地理學等諸多學科,並在這些領域做出富有成效的探索。

著作

[1]《唐代幕府與文學》(大文學史觀叢書),現代出版社1990年版。

[2]《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版。

[5]《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中華書局2005年版。

[6]《唐代文學綜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7]《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修訂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8]《唐方鎮文職僚佐考》(修訂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唐詩宋詞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1]《戴偉華自選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文庫),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12]《唐聲詩》上下冊校理,(《任中敏文集》一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與張之為合作),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13] 《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8卷10冊,400萬字(主編:傅璇琮、羅聯添;副主編:陳友冰、戴偉華、李豐楙),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論文

[1]《女嬃非屈母——與龔維英同志商榷》,《貴州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

[2]《<左傳>「言語」對戰國諸子散文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

[3]《陰鏗生平事跡考述》,《揚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4]《唐代幕府與文學》,《文史知識》1988年第10期。

[5]《論中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揚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6]《「芥舟」新解》,《文史知識》1989年第8期。

[7]《陳琳和他的作品》,《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第6期。

[8]《屈賦與唐詩——對唐詩「文」、「質」之變的理論考察》,《揚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9]《試論<離騷>的創作契機與藝術構思》,《內蒙古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10]《讀唐詩札記二則》,《文學遺產》1990年第1期。

[11]《論中唐邊塞詩》,《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2]《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文學遺產》1992年第2期。

[13]《貫休行年考述》,《揚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2期。

[14]《孔稚珪<游太平山詩>補》,《文學遺產》1993年第2期。

[15]《鄉思與功名的抉擇:岑參兩次入幕心態及創作》,《古典文學知識》1993年第3期。

[16]《唐鳳翔節度使府文職僚佐考》,《揚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2期。

[17]《柳宗元貶謫期創作的「騷怨」精神----兼論南貶作家的創作傾向及其特點》,《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18]《放情詠<離騷>----柳宗元永州創作心態試論》,《揚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

[19]《揚眉吐氣 激昂青雲----初盛唐自薦書表與文士風采》,《文史知識》1995年第2期。

[20]《對文人入幕與盛唐高岑邊塞詩幾個問題的考察》,《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

[21]《唐代使幕文人心態試析》,《揚州師院學報》1996年第3期。

[22]《論岑參邊塞詩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

[23]《唐方鎮僚佐職掌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四輯),中華書局1997年版。

[24]《音樂與文學研究的深層拓展》,中華書局《書品》1997年第3期。

[25]《出土墓誌與唐代文學研究》,中華書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4期。

[26]《唐代方鎮使府與文人送別詩》,《揚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27]《唐代文學研究中的文人空間排序及其意義》,《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28]《現代意義上的考據學力作》,《中華讀書報》1999年11月24日,「文史天地」。

[29]《評<丁卯集箋證>》,《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99)》,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0]《我的唐代幕府與文學關係研究》,《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治學門徑」。

[31]《十年一劍的佳作》,《中華讀書報》2000年12月20日,「文史天地」。

[32]《考據學與多學科方法的結合》,《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33]《文史結合 考論兼備》,《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

[34]《李商隱在桂管幕的幕職和京銜》,《人民政協報》2001年7月10日,「學術家園」。

[35]《「秋」「霜」中的李白》,《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4期。

[36]《交叉學科中的古代文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37]《評<唐代文學叢稿>》,《中國詩學》(第七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38]《詩歌中的虛實之妙》,《文史知識》2002年第11期。

[39]《從貞元元和墓誌談韓愈研究中的三個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40]《李清照<武陵春>詞應作於紹興元年考------兼說「隱性」材料的價值和利用》,《學術研究》2003年第3期。

[41]《獨白:中國詩歌的一種表現形態》,《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42]《義淨詩二首探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3]《李白待詔翰林及其影響考述》,《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

[44]《超越與回歸——從<桃花源記><遊仙窟>到<仙遊記>》(第一作者),《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45]《常識與謬誤》,《粵海風》2003年第6期。

[46]《初入詩壇的陳子昂》,《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3期。

[47]《關於書法研究方法的筆談·書法研究中的「實事求是」》,《書法》2004年第4期。

[48]《區域文化與唐詩創作》,《光明日報》2004年10月27日「文學遺產」。

[49]《「大和」續言》,《粵海風》2004年第5期。

[50]《評<翰學三書>》,《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4年第2期。

[51]《純粹學術境界的展示》,《光明日報》2005年3月25日「文學遺產」。

[52]《唐代文士籍貫與文學考述》,《江海學刊》2005年第2期。

[53]《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導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4]《李白寫實文學思想述論》,《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5]《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 「論點摘編」。

[56]《文化的順應與衝突——以李白待詔翰林前的生活和思想為例》,《學術研究》2006年第2期。

[57]《區域文化傳統與唐詩創作風貌的離合——以楚、蜀文化為例的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58]《唐代文化弱勢區的詩歌創作》,《東方叢刊》2006年第2輯。

[59]《關於<師說>「恥學於師」的背景》,《新語文學習》2006年11—12月第74期。

[60]《北宋文士與兵學關係述略》,《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61]《史、文、兵學視野中的唐代春秋左傳學》,《深圳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62]《唐詩中「杜鵑」內涵辨析——以「杜鵑啼血」和「望帝春心托杜鵑」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63]《論兩漢的「歌詩」與「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編」。

[64]《李白自述待詔翰林相關事由辨析》,《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

[65]《中國古代詩文研究的指南之作》(第一作者),《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4期。

[66]《又在客中無人別:被誤讀的<蘭陵王·柳>》,《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0日,第7版「文學」。

[67]《儲光羲與<河嶽英靈集>》,《中國文學學報》(創刊號),2010年12月。

[68]《論<河嶽英靈集>初選似在開元末儲光羲辭官歸隱之時》,《遠東文學問題》147-157頁,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

[69]《「幾段新愁」還是「一段新愁」》,《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26日。

[70]《羅倬漢事跡編年》,《經學研究論叢》(第18輯),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版。

[71]《高適<燕歌行>新探》,《學術研究》2010年第12期。

[72]《蘇軾轉敗為勝的寫作智慧——以<水龍吟>詠楊花詞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1日。

[73]《論〈河嶽英靈集〉初選及其詩史意義》,《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

[74]《張九齡 「為土著姓」發微》,《文學遺產》2011年第4期。

[75]《文化生態與中國文學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觀點摘編」。

[76]《賀知章所撰墓誌的史料價值》,《中山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77]《方鎮使府掌書記與李商隱在桂管幕之幕職》,《郁賢皓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版。

[78]《清純的學術境界 精粹的學術貢獻——傅璇琮先生著作選評》,《傅璇琮先生學術研究文集》,商務印書館2012年8月版。

[79]《岑參邊塞詩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80]《唐宋詞曲關係新探——曲調、曲辭、詞譜階段性區分的意義》(第一作者),《音樂研究》2013年第2期。

[81]《佛教轉讀與四聲發現獻疑》,《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1期。

[82]《論<河嶽英靈集>的成書過程》,《文學遺產》2013年第4期。

[83]《杜甫:一個被邊緣化的當代詩人——從<河嶽英靈集>失收杜詩說起》,《文藝爭鳴》2013年第8期。

[84]《四聲與南北音》,《學術研究》2013年第10期。

[85]《強、弱勢文化形態與唐代文學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86]《開元及天寶初詩壇的主流詩歌創作》,《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87]《從兩個傳統中確認岑參邊塞詩的寫實性質》,《西北師大學報》2013年第2期。

[88]《漢大賦與經學:強勢文化的互動》,《求是學刊》2013年第6期。

[89]《重談考據學》,《粵海風》2013年第6期。

[90]《<使至塞上>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歷史研究》2014年第2期。

[91]《唐代小說的事、傳之別與雅、俗之體》,《文學評論》2014年第3期。

[92]《於藝文通解與文化融合中深化比較詩學》,《學術研究》2014年第7期。

[93]《楚辭音樂性文體特徵及其相關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94]《<離騷>「女嬃」為星宿名的文化詮釋》,《中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95]《中國文學地理學中的微觀與宏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96]《文學研究的創新仍應以文獻及其解讀為基礎——以李白與科舉相關問題為例的分析》,《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

[97]《楚辭體音樂性特徵新探——音樂符號「兮」的確立》,《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4期。

(其中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25篇次)

主要獲獎

[1]《獨白:中國詩歌的一種表現形態》

2005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1等獎

[2]《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

2007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1等獎

[3]《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 2009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1等獎

[4]《唐代幕府與文學》1994獲江蘇省教委人文社科優秀成果3等獎

[5]《唐代幕府與文學》1994獲揚州市首屆社科優秀成果2等獎

[6]《唐方鎮文職僚佐考》1997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科優秀成果3等獎

[7]《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1999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科優秀成果3等獎

[8]《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2003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著作3等獎

[9]《唐方鎮文職僚佐考》(修訂本) 2009年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學術著作獎二等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

主要項目

[1]1993國家教委「八五」社科規劃項目:唐代幕府與文學研究

[2]1996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青年項目:中國文學研究中的地域文化和文人分布問題:以唐代使府為中心

[3]1998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學術研究啟動基金項目

[4]1999江蘇省教委中外合作重點項目:「唐詩在日本的傳播」

[5]1999江蘇省教委社科重點項目:「唐詩傳播研究」

[6]2001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唐代文館文士考」

[7]2001廣東省教育廳項目:「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

[8]200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

[9]2005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詩學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10]2005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唐方鎮文職僚佐考補」

[11]2007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顏真卿集校注」

[12]2008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強、弱勢文化形態與唐詩創作關係研究」

[13]2010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唐五代嶺南文士考論」

[14]201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化生態與唐代詩歌綜合研究」

[15]2017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劉禹錫資料匯編」

視頻

唐詩地域文化戴偉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