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徐志摩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是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六節,每節的前三句相同,輾轉反覆,餘音裊裊,詩中用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更添上幾分「夢」態。全詩表達了作者追求那種「回到生命本體中去」的詩歌理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文學體裁:詩歌

創作年代:1928年

作 者:徐志摩

作品原文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裡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裡的光輝。

註:這首詩寫於1928年,初載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號,署名志摩。

作品賞析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首詩,可以說是徐志摩的「標籤」之作。詩作問世後,文壇上只要聽到這一聲誦號,便知是公子駕到了。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於詩人那段羅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終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吹的勁風沖淡了,以至于欣賞者也同吟唱者一樣,最終被這一股強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全詩的意境在一開始便已經寫盡,而詩人卻鋪衍了六個小節,卻依然鬧得讀者一頭霧水。詩人到底想說些什麼,有一千個評論家,便有一千個徐志摩。但也許該說的已說,不明白卻仍舊不明白。徐志摩的一段話,倒頗可作為這首詩的腳註:「要從惡濁的底里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規復人生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願。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那一天。……生命從它的核心裡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為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一個強大的靈感。它不僅暗示我們,逼迫我們,永遠望創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並且啟示我們的想象。……我們最高的努力目標是與生命本體相綿延的,是超越死線的,是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態度》)

這裡說的既是「新月」的態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體中去。其實早在回國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過這種「回復天性」的主張(《落葉》、《話》、《青年運動》等)。他為壓在生命本體之上的各種憂慮、怕懼、猜忌、計算、懊恨所苦悶、蓄精勵志,為要保持這一份生命的真與純。他要人們張揚生命中的善,壓抑生命中的惡,以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擺脫物的羈絆,心游物外,去追尋人生與宇宙的真理。這樣的一個夢,它決不是「她的溫存,我的迷醉」、「她的負心,我的傷悲」之類的戀愛苦情。這是一個大夢,一種大的理想,雖然到頭來總不負黯然神傷,「在夢的悲哀里心碎」。從這一點上,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的一層積極的意義。

由於這首詩,許多人把「新月」詩人徐志摩認作了「風月」詩人。然而,當讀者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與生命的本體同綿延」,「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讀者自可以領略到另一個與平常的錯覺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1]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2]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3]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4]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