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慢性結腸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慢性結腸炎
原圖鏈接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直腸結腸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主要症狀為腹痛、便血、膿樣粘液便。通常根據致病原因分為特異性,即有明顯原因的結腸炎,和非特異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結腸炎。

病因

  1. 除感染、遺傳、免疫、精神、環境因素等外,還有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壓力過大、疲勞等也可引起慢性結腸炎。
  2. 感染因素: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或飲食、水源不衛生,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起感染。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不衛生或刺激性食物,服用刺激胃腸道的藥物。長期壓力過大、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疲勞,免疫力低下。長期抽煙、酗酒都會增加慢性結腸炎的發作風險。
  3. 遺傳因素:慢性結腸炎具有遺傳易感性。
  4. 免疫因素: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導致慢性結腸炎的重要病因,患者免疫功能異常時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5. 精神因素:某些生活社會情緒如緊張、抑鬱、憂憤、興奮等均可導致神經調節功能絮亂,影響人體的炎症反應或免疫系統。
  6. 環境因素:慢性結腸炎多受環境影響而致病,如生活條件差等。
  7. 其他因素:長期藥物刺激、反覆食物過敏等,均可導致慢性結腸炎的發生。[1]

分類

  1. 缺血性結腸炎:由於結腸部位相應的低血流,在功能活動時血流量的獨特減低以及對自主神經刺激的敏感性等原因,使得結腸對缺血相當敏感。
  2. 乙狀結腸炎:乙狀結腸炎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別稱,病因迄今未徹底闡明,病變可累及整個結腸和直腸,但以乙狀結腸最多見。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呈顆粒狀,有小出血點。
  3. 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也被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病變於結腸的粘膜層,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可遍及整個結腸。
  4. 偽膜性結腸炎。是結腸的急性纖維素滲出性炎症,病變部位多在結腸,其發作與抗生素不良應用有關,幾乎一切抗生素都有可能致病,尤其廣譜抗生素應用使偽膜性結腸炎的發作率明顯增高,多發生在應用廣譜抗生素7-10天後有時也可在用倁數小時或停倁後3-4周發作,通常症狀為腹瀉、糞便中漂浮的偽膜,腹痛發熱,少數發生血便、噁心、嘔吐等。[2]

症狀

慢性結腸炎
原圖鏈接
  1. 腹瀉:是結腸炎最普遍的病症,多有粘液性膿血便、水樣便、大便粘液、水樣便等排泄物出現異常。輕則每1~2鐘頭大便一次,有時候全為粘液膿血便或水樣便而無糞質。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可有便秘,這類狀況多而為腸炎型病案,以其便時含有血,常易誤以為痔流血。
  2. 腸出血:是潰瘍性結腸炎最開始的臨床症狀之一,大部分狀況下血混於液體排泄物中,便時可粘附於排泄物外邊。
  3. 腹痛:漫性反覆發病的患者常伴隨腹痛,多見輕微到輕中度經攣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邊腹部,大部分狀況下呈陣發、短暫性、輕度的腹痛、腹瀉發病時腹痛顯着,有腹痛-尿感-大便後緩解的規律性。重症病人可造成持續性劇烈性疼痛,十二指腸累及比較嚴重多伴隨肛門下墜的病症。
  4. 食慾不佳於噁心乾嘔:輕中度或比較嚴重的結腸炎症狀,極少數患者是因為繼發性腸梗阻的原因。
  5. 腹部臨床症狀:輕則下腹可稍有壓疼。比較嚴重和暴髮型的會有腹脹、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肌肉緊張。
  6. 便秘:結腸炎、直腸炎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從全身代謝紊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到肛門口部分的細微肛裂均可造成。
  7. 全身主要表現:輕則常不顯著,重則可有發熱、心跳變快,衰微、削瘦、貧血、缺水、電解質平衡失衡和營養不良等主要表現。[3]

檢查診斷

  1. 患者有腹瀉,腹痛,消瘦,食慾不佳等症狀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2. 血液檢查:部分患者可有貧血、白細胞數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應蛋白增高等異常結果。
  3. 糞便檢查:肉眼可見粘液、膿血,顯微鏡檢見白、紅細胞及少量膿細胞,糞便培養可幫助查看有無致病菌。
  4. 影像學檢查:X線鋇劑灌腸檢查:即從肛門插入一個肛管、灌入鋇劑,再通過X線檢查。當結腸黏膜糜爛及有淺表潰瘍時可見結腸黏膜粗亂或有細顆粒變化、多發性淺龕影或小的顆粒狀充盈缺損;長期慢性病變則可見腸管呈鉛管樣縮短、僵硬,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管壁邊緣毛糙呈毛刺樣或鋸齒狀。
  5. 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是取病變部位的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呈慢性炎症改變。
  6. 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是本病診斷與鑑別診斷的最重要方法之一。[4]

分類類型

  1. 輕度型:最多見、起病慢、病狀輕、輕度腹瀉,每天少於 4 次,並與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僅有少量血液粘液無全身症狀,病變多局限在直腸或乙狀結腸,血況正常。
  2. 中度型: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腹瀉每天5—6次,並有輕度全身症狀。
  3. 重度型:有發熱、倦怠、消瘦、貧血等全身表現腹瀉每天多於 6 次,血便或粘液膿血便。可以造成死亡。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病程長,經常反覆發作,治療起來比較困難。一般用抗生素消炎止痛防止感染治療。

中醫治療:慢性結腸炎在中醫裡面歸屬於泄瀉、便秘、腹痛的範疇。證候包括氣滯、血瘀、濕熱、虛證等。慢性結腸炎中醫治療方法如下:

  1. 腹瀉患者:濕熱或寒濕,為實證。虛證為脾胃虛,陰虛。若是實證的濕熱,則清熱化濕;若是寒濕,則傷寒化濕;若氣虛,則補氣;陰虛則養陰。這是中醫的辨證治療;
  2. 腹痛患者:採取通導治療。若便秘,則通便(如潤腸通便、補氣通便、補血通便)。根據患者的實證、舌象、脈象等,辨證之後,再根據病因給予治療。

中藥灌腸療法:治療結腸炎,能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同時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以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癒合的目的。

  1. 黃芪蒼朮茯苓、白芍各20g,黃連、側柏葉、防風各15g,金銀花、白及、生地各10g,每劑藥煎3次,每次煎藥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飯前各服250ml,餘下250ml藥液於晚上睡前用於灌腸。
  2. 苦參30g,地榆15g,槐角15g。水煎濃縮至250ml,另將珍珠粉10g溶於藥液中,保留灌腸。
  3. 以壁虎研末合白及、金櫻子、地榆炭、白頭翁,煎成粘性湯液保留灌腸,每3天1次,5次為1個療程。另將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裝入膠囊,每次2~3粒,於灌腸間歇期服用,1個療程結束後再服膠囊2周。

操作方法:保留灌腸應選擇在臨睡前進行,預先囑患者排空大小便,靜臥15分鐘左右後實施灌腸,操作者應做到輕、慢、柔以減少管壁對腸粘膜的刺激。

  1. 體位:給藥時,病人應取左側臥位。給藥後應保持膝胸臥位半小時,再取左側臥位,後右側臥位,臂部應墊高,在給藥後一般應靜臥數小時,以減輕腸粘膜受到刺激、腸蠕動增加產生的痙攣,防止藥液過早排出,至痙攣減輕後,可適當活動,促進藥液儘快吸收。病變在直腸下端,下床活動可早些。
  2. 導管插入深度:一般插入15~30cm為宜。太淺則藥液外滲,使進藥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響療效,大深則易使腸粘膜磨擦受損,加重病損。
  3. 藥量:灌腸液的多少要因人而異,如病變部位距肛門較近,範圍較小,則灌腸液宜少,相反如病變範圍較廣泛,則灌腸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則反不易取得應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為宜。對高位病灶患者,藥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藥量應由少漸多,根據病人的適應能力,逐漸加量。
  4. 藥液保留時間:保留時間越長,療效越佳,所以要求藥液濃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時以上,最好在晚上臨睡前用藥,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劑時加入適量藕粉調成糊狀,保留效果較水劑為好。
  5. 藥液溫度:一般而言,藥溫應保持在40℃左右,但應因人、因時做適應性變化。如冬季溫度應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溫度應偏低,可在38℃左右。濕熱阻滯型患者,藥溫偏低,虛寒性病人藥溫偏高。
  6. 療程:一般二周為一療程,休息二天後繼續應用,療程的長短與復發率的高低有很大關係,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當取效果後,仍須堅持一段時間,以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在用藥2~3個療程後,逐漸減少灌腸的次數,由原來的每日一次改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5]

飲食原則

  1. 食物應以易消化,質軟少渣,無刺激性為宜。少渣食物可以減少腸蠕動,使腹瀉得以緩解,可進食雞蛋、細掛麵、爛米粥等。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儘量少吃。
  2. 慢性結腸炎的病程長,經常反覆發作,為改善營養狀況和腸道環境,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還應在供給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C、維生素B乃鐵豐富的食物,以補充體力、滋養身體。
  3. 多吃有止瀉作用的食物減輕腹瀉,再通過綜合治療調理有利於早日康復。如:馬齒莧、薏苡仁、扁豆、山藥、山楂、烏梅、蘋果、荔枝、蓮子、糯米、粳米、茨實、藕、火腿、烏雞、胡椒等。
  4. 適當控制脂肪。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要少用油,採用蒸、氽、燴、燜等方法。忌食豬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瀉。
  5. 忌吃產氣食物。此病由於反覆發作,在結腸粘膜中潰瘍、疤痕纖維交替產生,因而結腸內壁的彈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製品、炒蠶豆、白薯等脹氣食物,則可能會導致腸內氣體充盈而發生急性腸擴張或潰瘍穿孔等併發症。
  6. 忌生冷瓜果。此病患者多為脾胃素虛、腎陽衰弱,如果多吃生冷食物、寒性瓜果,會進一步損傷脾腎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停,同時這些食品本身性質滑利,會加重腹瀉腹痛。也忌食牛奶及海鮮。腹瀉患者食用牛奶、煉乳、蝦、海魚等後易發生結腸過敏,導致腹瀉加重。另外蜂蜜及其製品有潤腸通便作用,所以也不能食用。[6]

食療方法

黃芪薏米粥

  1. 材料: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苡仁30克。
  2. 做法:將黃芪洗淨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乾淨。將大米、黃芪、薏苡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3. 功效: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大蒜粥

  1. 材料:大蒜30克,粳米100克,水1000毫升。
  2. 做法:將大蒜去皮後切成碎末,然後淘洗乾淨粳米放入鍋內,加入水和大蒜末,一同煮成粥。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3. 功效:可以起到止痢、止瀉的作用。

金櫻子蓮芡粥

  1. 材料:金櫻子12g,炮姜、肉豆蔻各6g,五味子3g,蓮子、芡實、山藥各15g,粳米50g。
  2. 做法:先將金櫻子、炮姜、肉豆寇、五味子加水煎,濾汁去渣,然後加入蓮子、芡實、山藥、粳米及水適量,共煮成粥。1日分2次食用。
  3. 功效:可溫腎止瀉,用於五更泄瀉,腸鳴則瀉,瀉後則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健脾止瀉糕

  1. 材料:鮮山藥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實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烏梅4枚、果料及白糖適量。
  2. 做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適量白糖。茯苓、白扁豆、芡實米共研成細末、加少量水蒸熟。鮮山藥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勻成泥狀,在盤中一層鮮山藥粉末泥,一層豆沙,約6-7層,上層點綴適量果料,上鍋再蒸。烏梅、白糖熬成膿汁,澆在蒸熟的糕上。

功效:有健脾止瀉之功。[7]

相關視頻

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之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