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想念一碗茶(東永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想念一碗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想念一碗茶》中國當代作家東永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想念一碗茶

早上七點起床,聞到一股熬茶的馥郁,心有一份釋然。如果茶香里還有牛奶的芬芳,這個早晨是個陰雨天也無所謂,我的心裡一片陽光燦爛,草長鶯飛。

土族人生活在祁連山南麓,祖先們遊牧為生,到明朝時候定居下來,茯茶一直相伴相隨,土族人祖祖輩輩的血液里滲透着茶香,奶香。我們在端起茶碗的時候,喜歡唱一曲茶的讚歌——

西藏產的藏紅花,

黃河邊的孔雀翎,

淨瓶口裡喜相逢;

漢地產的雕花鞍,

蒙古地域青銅鏡,

駿馬背上喜相逢;

南方產的好茯茶,

土族地方清泉水,

好客桌上喜相逢。

我們習慣把燒滾好的茶叫熬茶,一個熬字,表明了燒茶的時間和功夫,我們喝的是獨具特色的一種功夫茶。

土族人的熬茶,第一要清泉水,再放一把茯茶,加青鹽、姜皮、草果、紅棗等配料熬煮,煮的時間要長,熬出茶的本色。每天的早飯少不了這樣一碗茶,而且只要時間有閒,我們的火爐上全天候的有一把銅茶壺,茶香就瀰漫在我們的客廳里。如果條件允許,熬出茯茶的濃香的時候,加進去早晨剛擠的鮮牛奶,再煮一段時間,這就是一碗養心開胃的奶茶。喝上這樣一碗奶茶的人,習慣開玩笑地說:我是神仙是哩!

土族人家來客人了,主人習慣喊:親戚來了,趕緊燒茶。

大門口遇到認識的人,一定會禮讓:走,家裡喝茶走。

如此,土族人看重茶,講究茶,生活中離不開茶,人情禮節中以茶為重,從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

土族人,過年的時候給長輩拜年,不拿一包茯磚茶,人家在背後一定說你不懂禮數,不尊重自己的民族禮節。

有人家兒子大了,相中了誰家的女兒,打發媒人去提親,禮物中一定要有兩包茯茶。往後的每一次禮尚往來中,茶走前面,酒跟後面。兒子的婚姻圓滿之時,拴着白羊毛或者包着紅紙條的一二十包茯茶起到了搭橋的作用。

土族人家的婚禮宴叫三道茶。聽這名字,你就能想象茶在土族人的禮節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重視喝茶,加鹽的熬茶的茶葉一定是茯茶,而且保存時間越長越好;煮茶的配料是牛奶、紅棗、草果等大補材料,這種茶適合高原人的生活,熬茶不但能幫助我們解膩消脂,還能改善人體新陳代謝、補充體力,也就是莊戶人說的:解乏氣兒。

離開鄉村三十多年,但我沒能放下一碗熬茶,每天的早餐桌上少不了一份茶香。現在,為了喝上一碗奶茶,專門訂了一份新鮮牛奶,一碗奶茶守望着我草綠色的鄉愁。

端着茶碗喝茶,想到了很多鄉村里或者家裡有關茶的往事——

我的太爺和爺爺曾經走過馬幫,那時候家裡養着五六匹走馬,從甘肅蘭州走絲綢之路的一條輔道,往祁連山南北的青海甘肅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販賣茯茶。

小時候,我們喜歡聽爺爺給我們講走馬幫的故事,遇到土匪的驚險,夜宿山野林地的奇遇,茶馬互市裡的各民族語言交流當中出現的軼事,聽着這些,想象着哪一天自己也能走走馬幫,體驗一下這種刺激的生活。

然而,爺爺講故事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了,馬幫已經消失,成為了一種歷史記憶。因為一種茶緣,也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文化大革命前,爺爺有一陣重操舊業,趕着一對騾子販賣茯茶,這一次沒有走馬幫走過的遙遠路途,是從甘肅河州(現在的臨夏州地方)往甘青地區的大通河流域販賣,結果在文革中定性為投機倒把分子,和當時的地富反壞右分子一起接受革命再教育。有幾年的冬天,爺爺和一群地富反壞右給生產大隊的樹林裡的楊樹一米高的樹幹抹紅泥,這樣牛馬就不會啃樹皮。如今,看到老家村子周邊的大楊樹,就能想起爺爺,那個有點荒唐的時代。

要說的是,爺爺一輩子喝的是牛血茶。

說到給爺爺燉牛血茶,當年的奶奶總有說不完的話題,茶葉要好,燉茶的茶罐是專門的,是一個一邊有提手的陶燒黑茶罐,要用麥草青稞草燒,能裝兩斤水的茶罐里要放一大把茶葉,然後慢慢熬,火燒的太旺茶水會溢出來,要慢燉長熬,一直熬到只剩一茶碗,茶水熬成牛血一樣的顏色,所以叫牛血茶。

這牛血茶好喝嗎?有一次,趁爺爺不注意,我偷偷喝了一大口,結果一天噁心嘔吐,把家裡人嚇壞了。阿爸知道我偷喝了爺爺的茶,笑了,說:喝牛血茶要有功夫,我都不敢喝,你活該!現在我才慢慢理解了阿爸說的喝牛血茶的功夫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家裡,一輩子離不開茶,最能喝茶的是三姑。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三姑出嫁了,嫁到了當時條件比較差的姑夫家,姑父家裡兄弟姐妹多,喝不起茶,全家人都喝開水,不來親戚不燒茶,親戚來了也是家中長輩陪着喝茶,小輩們沒有陪着喝茶的資格。

那時候窮啊,給親戚家拜年,都是把一塊茯磚茶打碎,用報紙包上一個個巴掌大小的茶盒子,外面再包上紅紙,用細羊毛繩拴好,拿着這種小茶盒去拜年。

從小喝慣了茶的三姑受不了這個,沒有茶吃啥都是口中無味。就因為喝不上茶,三姑跑回了娘家,說在這個家裡當不了媳婦,要離婚。爺爺奶奶嚇壞了,那時候很多人家喝不起茶,怎麼能為一口茶離婚呢?無奈之下,爺爺給三姑偷偷給了半包茶,讓她鎖在陪嫁木箱裡,茶癮犯了的時候,就嚼一口茶葉。

三姑就這樣在口袋裡偷偷裝着一點茶塊,勞動的時候,茶癮犯了,就偷着嚼茶葉,嚼完了,回娘家的時候又在包里裝半塊茯茶。如此三四年,等到分房另起爐灶,有了自己的新家,才喝上了熬茶,結束了嚼茶葉的尷尬日子。

阿媽曾經和三姑開玩笑,說:我們家裡所有人當中,你大哥的肚子裡酒蟲最多,你的肚子裡一定茶蟲最多。

爺爺很長時間販賣磚茶,天天喝牛血茶,對茶的好壞他是一聞就能辨別出優劣。現在我也是聞聞茶包,就能感覺出這茶好喝不好喝,以前我們家認可黑磚茶,我們俗稱黑板板茶。

我知道黑磚茶產地有陝西咸陽,湖南白沙溪、益陽等地。爺爺曾經給我說過,他們那時候在絲綢之路的輔道上販賣的多半是陝西咸陽黑磚茶,說這種茶好喝,後勁大。

2021年5月,咸陽茯茶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咸陽茯茶的一種價值認可,有了這份認證,就能很好地傳承茯茶工藝,讓喜歡喝茶的人或者民族能有一口值得留守的念想。

中國的茶葉產類繁多,泡飲方法也是名目繁多。北方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喜歡茯磚茶,以前是便於保存和攜帶方便,更主要的是茯茶最適宜和青鹽、牛奶、酥油搭配,奶茶、酥油茶成了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標配。

2009年,我到魯迅文學院參加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作家班的培訓學習,難忘的是有三個女同學拿着自己的打茶的傳統工具,也就是木製的打奶桶。四個月時間裡,我喝上了風味不同的奶茶。

珞巴族人的打奶桶細身長腰,他們喜歡喝甜茶,打茶的時候,放上白糖和牛奶。開始有些喝不習慣,喝幾次,也喝慣了,奶茶和珞巴族女同學一樣香甜宜人。

蒙古族同學的奶茶里放鹽,但淡一些,打好的奶茶里放上炒熟的小米,別具一種風味

雲南獨龍族女同學的奶茶的打法跟藏族有些相似,打奶桶比較粗短,加鹽,他們喜歡普洱茶,端上的奶茶有另一種茶香。

遠在他鄉,有奶茶喝是一種福氣,但是我還是懷念銅茶壺裡的熬茶,那四個月的做夢,多半是坐在家裡的土炕上喝一碗奶茶,或者自己燉一壺奶茶。

作為一個資深喝茯茶人,應該了解一些茯茶知識

陝西離青海近,很多時候我們能買到咸陽茯茶,作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咸陽茯茶在傳承中求發展。咸陽茯茶遠銷國內外,沿着一帶一路遠銷中西亞及北歐等地,成了咸陽的一張地域文化名片。

咸陽茯茶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唯一具有發花工藝的發酵茶,所含金花是有益身體健康的冠突散囊菌,屬國家二級保護菌種。咸陽茯茶製作加工過程極其複雜,主要有配料渥堆,煮熬茶釉,茶釉炒茶等8道製作流程。

八道工序,說着簡單,實施起來每一道工序又有自己獨特而複雜的製作技藝,有它的精準和細密,這些只有制茶人心中有一本賬,只有他們的心血能理解和體會。

寧可三日不吃飯,不可一日無茶。

有人說這是藏族諺語,也說是蒙古族諺語,去拜訪甘肅肅南的裕固族同學,他們也這麼說。我們土族人說:三天不吃饃饃可以,一頓飯沒有茶不行。

這就說明了茯茶在北方少數民族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走到新疆,遇到錫伯族朋友,又聽到一句俗言:我們的褡褳里缺肉缺酒都可以,唯獨不能沒有缺一塊磚茶。

聽見這樣的諺語的時候,既是眼前沒有熬茶或奶茶,仿佛已經坐在一個火爐前,火上架着銅茶壺,茶水翻滾,茶香就那麼誘人地氤氳開來。[1]

作者簡介

東永學,男,土族,青海互助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