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州市第四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惠州市第四小學座落在惠州橋東歷史悠久的水東街旁(今惠新西街一巷5號)。創辦於1924年,它的前身是育嬰堂。後為紉蘭女子小學。抗戰時期,更名為鶴峰鎮第六保國民學校,解放後,於1950年由人民政府命名為惠州鎮第四小學,1963年隨着惠州建市,改名為惠州市第四小學,一直沿用至今。

學校歷史

光緒年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棄嬰事件時有所聞。街頭巷尾常有悽厲啼哭的嬰兒,有的被人抱走,有的凍餓死去。此情此景,令人心酸。當時一些積德行善的好心人,在士紳賢達的幫助支持下,集資一筆,在萬德巷內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四百多平方的磚瓦結構平房,取名育嬰堂。

1924年(即民國十三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烽火席捲全國大地,有識之士梁雪亭、梁鵬志、駱紹熾等人有感於縣城(即今橋東)無女子學校,(當時男女共校,多有微詞,且府城早有一間振坤女子小學校)他們在「婦女解放萬歲」口號啟迪下向社會有錢人家捐提集資,在堂內辦起了女子小學,取名為紉蘭女子小學校

創辦伊始,僅招收一、二年級學生。一間課室複式教學。學生共二十餘人,教員一人,李廣華老師首任教師,課程設置有國文、算術兩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比私塾進了一大步。學校設備也很簡陋,一間課室、一塊黑板和十多張桌凳。俗話說:「萬事起頭難」當時能辦起這樣一間簡陋女子小學,並非易事。因為在重男輕女的舊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讀起書來,是要衝破不少阻力的。

1928年(民國十七年)又經地方人士的努力,學校正式備案,校名也改名為惠陽縣立女子初級小學。從此,學校經費較為穩定,除地方收益外,還有當時惠陽縣政府、惠陽縣教育會、惠陽縣第一區教會的補助。

1941年,當時惠陽縣長鄧仕采批示,府縣兩城各小學的經費,由縣政府統籌安排。這給學校解除了沉重負擔。1941年國民政府推行鄉、鎮保甲制度,各小學以中心小學和保國民學校建制辦學。女小便改為鶴峰鎮第六保國民學校。以改校名這個學期起,招收男女學生,並開辦五、六年級。1945年,學校真正成為一所完全小學

1950年2月,校名由「第六保國民學校」改為惠州鎮第四小學。

1963年隨着惠州建市,改名為惠州市第四小學。

1978年春,學校被市定為重點小學。自此,學校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少先隊三(1)中隊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紅花集體,1984年命名為全國優秀中隊的光榮稱號。接着是電化教學多年來被省、地、市評為先進單位。緊接着是家長學校1985年被省婦聯、省教育廳評為先進單位,1986年被全國婦聯、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優秀家長學校稱號,多次在省、地、市有關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在教改方面,也作了大膽的嘗試,搞了多項試驗,其成果在中央、省、地市級報刊刊登。來自省內外聽課的教師接連不斷,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目前,全校有24個教學班,學生1300多人,教職工62人,教師大專文憑占90%,本科學歷占58%,小學高級教師52人,一級教師10人。現有教學設備[1]齊全的教室24間,教學功能室16間。全面擦亮全國電教實驗學校這塊金字品牌

教育理念

學校具有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致力於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努力創設寬鬆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成長環境,激勵學生的自我發展;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構建情景體驗德育模式和「互動、創新、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近幾年來,我校積極創新德育教學模式,傳承中華國學經典,構建起了「把經典引入校園, 經典規範言行」的特色德育教育模式,開設了《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為主的誦讀課程,讓師生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得到薰陶,提升學校辦學特色

在教學改革方面,校領導班子致力於改革創新,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永恆的主題。近年來,我校始終堅持「辦學有特色,管理有特效,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發展戰略,積極參加市區各級各類競賽,學校師生屢創佳績,獲得市級獎勵60多人次,區級300多人次。學校先後被評為市區文明學校,德育先進單位,家教先進單位,科技先進單位,衛生先進單位,先進黨、團支部,少先隊紅旗大隊。

學校創辦至今已經走過八十多個春秋。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沐浴着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惠州四小將以滿腔的熱情迎接八方學子,以青春的朝氣迎來美好的前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