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患者隨想曲(文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患者隨想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患者隨想曲(》中國當代作家文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患者隨想曲

俗話說擁有時不覺得珍惜,失去時才覺可貴。世間萬物皆如此,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是如此,而如今,人將老矣,身體變得不再強壯,小病小災時常來光顧。

以前那種睡不醒、吃不飽、跑得快的狀態漸行漸遠。相反睡不着、吃不下、步履蹣跚地狀態愈來愈和自己親密了。以前去醫院是陪孩子,陪老人,很少是為了自己身體健康去醫院,而如今,身體出現狀況,不得不親力親為。

左臂左腿麻木,脖頸感覺生硬,兩眼視物模糊,老以為是人將花甲老眼昏花,總拖着不想去醫院見醫師,去藥店買點對症藥,吃着就輕,不吃就犯,儘管一直拖延着不想去專科醫院就醫,在心理和精神上其實也是一種煎熬,夜深人靜常常會想,生命之燈會不會戛然熄滅?如果遭遇蠟炬成灰淚始干,那該怎麼辦?然後思緒綿綿無絕斷,神志恍惚難入眠。

痛下決心進專科院,咬緊牙關掛專家號,走遍檢驗程序之後,專家醫師開了一大包藥,說,吃一段時間藥,再觀其療效,要注意調節心情、注意飲食,還要多鍛煉身體。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莫非是要本人告別中年人的飲食節奏,提前進入老年人飲食行列了嗎?不要等真的生病住院了,才感覺到健康的極端重要性。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形和此境此景,本人已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無病無災的人生旅程是何等輕鬆何等舒暢!

夜闌人靜時,思緒方流暢。人吃五穀雜糧,豈有不生災難之理?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應該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其實是心態在控制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事業和成就,甚至一生。人生不是拍電視,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每個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的好壞,完全得靠自己來掌控。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有理想光環閃耀的地方,地獄也是天堂;信仰支柱倒塌和信念泯滅之地,滿目青山皆荒涼。人的心態決定一切,好的心態能使人絕處逢生,亦可使人生風生水起。故而有道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我們的人生前行道路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羈絆,但我們要做到努力克服它。只有經歷人生的種種挫折與磨難,才能悟出人生的真諦和價值。

依稀記得,多年前從圖書館閱讀過季羨林的《病榻雜記》,樸實的語言,富有哲理的內容一度深深打動了我。

季先生晚年身體頻繁出現問題,在住院期間季老寫了多篇文章,其中《病榻雜記》就是其中一部分。他用極其平淡的筆調,有時還略帶詼諧,娓娓道來,猶如促膝談心,讓人愛不釋手。所談內容包括人生哲理,治學心得,往事憶舊,懷念故人,還有在醫院治療的經過,等等。談得多是具體的事,但在言談話語之間,卻時時流露出因事而發的道理,在這些道理中往往蘊藏着極為精闢的見解,有撥雲見日、頓開茅塞之功。

書中記載到,季羨林早在六歲時便離開了家鄉,離開了母親,在他在外求學的生涯中,只回過兩次家鄉,每一次都是為親人奔喪,其中第二次就是為自己的母親。母親活了40多歲,在季老的很多著作中都有提到過自己的母親,雖然筆墨不多,但是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恩之情。一個九十五歲高齡的老人,躺在病榻上,心裡卻是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以至於靈魂震盪,想追隨於母親於地下。卻依然日夜思念已過世了半個多世紀的母親,一個個兒時生活中的細節依然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季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會十幾個國家的語言。《病榻雜記》是一位九十多高齡的老教授和我們平和地敘述他畢生的經歷,寓教於生活之中。《病榻雜記》全書充滿了愛國愛民的激情。其內容感人,其事例平常。他的作品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滿篇的愛國愛母親的情感,讀起來很讓人感動。這位偉大的學者讓我無比佩服,從他的身上能學到一種精神,能影響自己的人生。

隨着思緒漂流,忽而腦海中升騰起東漢曹操的《觀滄海》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表達了壯年時期的曹操具備着宏偉的抱負,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天下入手的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繼而,聯想到曹操晚年所作的《龜雖壽》,氣勢非凡,更勝一籌。詩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一首富於哲理的詩,是曹操晚年寫成的,講述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酣暢淋漓,有着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 「 老驥伏櫪」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着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和「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着。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後數句則表現出一種深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並發出奮進之情,振響着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裡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壯志豪情。

歷史人物的勵志故事似乎距離我們太遙遠,現實生活中敢於向命運發起挑戰,靠自強不息成才成功的英傑人物層出不窮。譬如國民記憶猶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亡故的兵器製造專家吳運鐸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吳運鐸,祖籍湖北省武漢市,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煤礦。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吳運鐸是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據說,早在1953年7月,36歲的吳運鐸拖着傷殘的身體寫下了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作為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吳運鐸捨生忘死,身負重傷,仍忘我工作。他在書中寫道: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他說: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對我們革命者來說,它只能有一個肯定的回答,生活的目的是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他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了人民的幸福,因此這也是他最大的幸福。一個具有這樣高尚的生活目的的人,也是最能夠理解幸福是什麼的人,因此他就能夠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幸福而舍己地戰鬥、忘我地勞動和頑強地學習。真正的幸福永遠是和人民的勝利分不開的。前蘇聯人民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1991年,吳運鐸被命名為全國自強模範。2009年,吳運鐸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019年9月25日,吳運鐸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1991年5月2日,吳運鐸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我國的兵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也感染激勵了一代代青年的人生。吳運鐸的女兒吳克一輩子都會記得父親的那段講話:一個真正的人,他對困難的回答是戰鬥;對戰鬥的回答是勝利;對勝利的回答永遠是謙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張海迪的畫面更加清晰。張海迪1955年9月17日在濟南出生。5歲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收攏思緒的碎片,整合人生的哲理,經過條分縷析,不難發現,人的一生快樂是暫時,苦難是常態。快樂與痛苦取決於各自的心態心境而已,我們需要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人生不可或缺是膽略勇氣與淡定從容。

毋庸諱言,農作物需要肥料催長,人也需要催熟劑,而苦難坎坷便是成長路上所必須的佐料。「山有時不是山是心障,翻過這座山你就能看到另一種風景。」每個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過不去的坎,面對苦難選擇直接面對和挑戰,勇敢地跨過一條條苦難之河,困苦就會像紙老虎一樣威武不了幾時。把痛苦當作生活中的調味劑,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滋味。當苦難來臨時,我們選擇與智者對話,聆聽先人的教誨,比自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更能脫困而出。我們所走的路前人都走過,我們所經歷的痛楚他們都曾經歷過。每個人的命運都有既定的軌跡,偶爾的波折,也是命運之舟不經意間地拐了彎而已,最終,它還是會沿着既定的軌跡航行,直至終點。

有道是,苦難孕育偉大,天才只有在苦難中才能產生偉大的思想,天才只有在苦難中才能書寫出偉大的作品。天才在幸福中像失去雙翅的天使,看不到未來。天才在幸福中會失去靈感,寫不出能觸動心靈的作品。苦難就像浪跡天涯海角,親自走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幸福就像坐在高樓大廈的席夢思里,怎麼能產生出深邃的思想、高遠的意境,如何書寫出偉大的作品呢?除了作品,成功也是這個道理

苦難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就是從事不同的工種勞動體驗,做農民、當工人,經受各種磨鍊和考驗,各個行業、各個角色都嘗試過,懂的他們從業以來所經受的苦難與委屈。每月換租房子,四處搬家,手頭拮据無車輛,上班擠公交,騎電動車,風裡來雨里去,為生計四處奔波。而苦難對於富貴人士來說,坐享其成無牽掛,上下班有自駕車,住寬敞的樓房,吃五味俱全的標準餐,沒有社會底層群眾哪些煩惱與體驗,何以理解和體諒基層勞動者生活的不易和艱難?

苦難孕育偉大,苦難鍛煉了人的意志力和能力,這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如果擁有夢想,當苦難與夢想久久碰撞,一定能夠產生偉大的基因。可惜的是,苦難磨滅了很多人的夢想,而很多擁有夢想的人,又沒有經歷苦難,吃不了苦,沒有意志力與能力去實現夢想,無法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遇到困難與挫折就匆匆倒下了。

誠然,一切偉大來自於苦難,苦難是偉大的搖籃,苦難猶如熊熊烈火。你若是木材,會被燃燒化為灰燼。你若是鐵,會被淬鍊成鋼。你若是金,會被煉作成色十足的金子。苦難就像那熊熊烈火,苦難越大,火勢越大,苦難越小,火苗越小。你是被燃燒成灰燼,還是被燃燒成純金,鋼,取決於你自己本身,畢竟真金從來不怕烈火煉。

偉大是一顆璀璨的珍珠,偉大是一束溫暖的陽光,偉大是那久經風雨的大海。偉大的腳下不是偉大,是苦難。通向偉大的路上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各種艱險和磨難。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生活中,不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和黑暗,最重要的是,信念不可以被磨滅。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勤奮,才能戰勝困難。跌倒的時候,要能認識障礙勇敢站起;失意的時候,要能自我檢討,再次出發;困難的時候,要能冷靜分析,尋找突破;彷徨的時候,要能看清目標,不變方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面對困難、挫折、羈絆和挑戰時,我們要相信自己,不斷努力地付出。只要自己多一輪奮發努力,多一輪耕耘收穫,就會發現付出總會有回報的。人人都有理想,短的叫念頭,長的叫志向,壞的叫野心,好的叫願望。只要不甘於現實平庸,矢志努力奮鬥便會改變人生方向[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