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恩陽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歷史文化名鎮,1994年確定為四川省首批100個小城鎮試點鎮之一,1999年獲中央文明委 「全國文明集鎮」稱號。2002年9月15日參加四川省十大古鎮之旅推介活動,得到省政府、省旅遊局、省文化廳、省建設廳等領導、專家們的充分肯定。2013年2月,恩陽撤鎮升區,改名恩陽區,區治位於今恩陽區[1]
鎮情概況
巴中市恩陽區恩陽鎮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省幹道唐巴、渝巴公路橫貫全境,全鎮幅員面積127.8平方公里,轄44個村,5個社區居委會,305個社,人口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1萬人,城鎮建成區面積2.3平方公里。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1994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進鎮;2002年被確定為「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2004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鎮。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境內地貌以丘陵和低山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達42%。
鎮內兩河交匯,四面青山環繞,山川秀美,交通便捷,商貿繁榮,有「小上海」之稱,「早遲恩陽河」之說。
歷史沿革
恩陽鎮歷史悠久,恩陽的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巴中縣誌》載,恩陽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蕭衍)普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今巴州)。恩陽古鎮改名有兩個說法:一說是當年義陽縣有一個不肖孫子在街上毆打年邁的婆婆,地方官員見了認為這裡缺少人倫,遂改名為恩陽縣;二說是隋朝當時統一了天下,為了讓大巴山深處的人們也能記住皇恩浩蕩,便把義陽郡改為了恩陽縣。唐代詩人韋應物(737~792)在恩陽當過官,其《送靈狐岫宰恩陽》一詩入選《全唐詩》。元世祖二十年,廢恩陽縣為「恩陽河場」,劃歸清化郡即現在的巴中市管轄。
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解放前期,由於經濟中心向現在的巴中市轉移,當年極盛的恩陽日漸蕭條敗落。解放後,1962年設人民公社,1969年改為革命委員會,1980年設鎮人民政府,當時只轄場鎮境內,後幾經調整,1993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將原恩陽、司城、麻石三鄉併入恩陽鎮,繼有明揚鄉撤鄉併入。後直屬區轄至今。
川北民居
城鎮內有四川省規模較大成片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代古建築群,老場和回龍區至今仍然完整地保 存着傳統的格局,面積達0.5平方公里,有古樸的大小街巷38條、古榕樹82株,古建築具有濃郁的川北民居風格,建築群中有文昌閣、禹王宮、武聖宮等標誌性建築10餘處。
恩陽老場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築,多為二進式或三進式小四合院木結構穿斗、木柱檁梁、雙檁雙掛、青瓦屋面多為二層,牆身多用竹篾土夾牆,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並向外伸出木質騎門櫃檯,便於經商售貨,建築口面較窄、進深大、內開天井,大戶人家則有一進兩個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花園、假山,書香門第則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 恩陽老街民居建築的窗欞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分格類,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形神各異、多為蝙蝠,寓意對生意興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還有一種就是對鹽的珍愛,因為蝙蝠吃鹽,又名「鹽老鼠」。多家窗雕,不難看出是經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分件雕琢成型後,鑲嵌於固定位置,入槽合縫,構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2]。
視頻
恩陽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 ,品略圖書館,2017-12-18
- ↑ 恩陽,穿越千年來看你 ,日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