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懷化市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懷化市博物館園林式仿古建築外形及中國着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所題寫的館名十分引人注目,被譽為懷化市政建設一大景觀。懷化博物館的陳列樓於1984年10月動工興建,1985年竣工,翌年2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4月又新建了根雕館。懷化博物館[1]館藏文物1.5萬餘件套,珍貴文物1330件套,多來自該區地下發掘和民間搜集。該館曾出版《懷化博物館簡介》,還對本地區的革命史、少數民族史也作了有益的探究,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各類學術文獻數十篇。

懷化風情

【衣着】 境內少數民族衣着自有特色。關於苗族,《中華全國風俗志》云:惟寨長剃髮,其餘皆裹頭椎髻,去髭鬚。婦人短衣跣足。男人着青布衫,間用藍布絝,腰系紅布搭包,領亦尚紅,衣周邊俱繡彩花,絝腳亦繡花邊,腿纏青布。婦女衣服比男子長而斜領直下,用繩或繡花卉為領,腰不系帶,不着中衣,以織錦為裙,而青紅間道,亦有銀鈴繡成花者,或兩三腰不等,與男子異。

白族人愛穿白色,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說。男子穿白色對襟衣,上配黑色領褂,腰系桃花兜帶,並配撒穗荷包。頭戴白色布巾,下穿藍、青色褲。女子內穿白色滿襟衣,邊加藍干,上套黑色領褂,外罩繡花圍裙,下着藍、青布褲。

【首飾】 境內人民,歷來喜配戴首飾,少數民族尤甚。《老學庵筆記》云:辰、沅、靖州蠻,男未娶者,金嗚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數珠掛於頸上。《中華全國風俗志》云:男人富者,網巾束髮,貫以銀贊四五支,其長如匕,上扁下圓。左耳貫銀環如碗,項圍銀圈,手戴銀釧,婦女銀簪,項圈、手鐲[2],惟兩耳皆貫銀環,富者戴大銀梳,以銀索蜜繞其髻。未婚者,額發中分,結辮垂後,以海貝銀玲藥珠為飾。小孩興戴項圈、鎖、鈴鐺、富貴牌,羅漢、觀音像、腳圈、手圈等。首飾質地有金、銀、銅、寶石、鑽石、珍珠等。

【穿耳】 穿耳戴耳環是境內婦女的習尚。每年臘月初八,是少女穿耳日,從事首飾業者兼操此技。女子滿12歲,即穿耳戴耳環。

發展歷史

該館為園林式仿古建築外形及中國着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所題寫的館名十分引人注目,被譽為懷化市政建設一大景觀。

懷化博物館的陳列樓於1984年10月動工興建,1985年竣工,翌年2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4月又新建了根雕館。

館藏文物

懷化博物館館藏文物1.5萬餘件套,珍貴文物1330件套,多來自該區地下發掘和民間搜集。

該館曾出版《懷化博物館簡介》,還對本地區的革命史、少數民族史也作了有益的探究,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各類學術文獻數十篇。

參觀信息

現對面向所有群眾免費開放,每周三至周五9:00~16:00開放,用身份證、學生證等證件領票進入參觀。

視頻

懷化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懷化市博物館 圖書館暫停開放
無人問津的懷化市博物館,突然熱鬧起來,是什麼讓這裡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