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手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手鐲是一種時尚裝飾品。一般是整塊的結構,用金、銀、玉等製成環繞佩戴在手腕上。可分為兩種:一是封閉形圓環,以玉石材料為多;二是有端口或數個鏈片,以金屬材料居多。

來由史話

在舊時器時代後期,人類戴有裝飾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中外出土實物得以證實。在出土於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圓雕裸女中,在同其豐滿的胸部、臀部不成比例的小小的手腕部,刻有手鐲一類裝飾品。在出土於伊斯圖里茲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類似手鐲的裝飾品。

烏克蘭邁津出土的實物中,有用猛獁象牙刻的戴有裝飾花紋的美麗的手鐲。在里維埃拉海岸的格里馬迪出土的實物中,除了用魚脊椎骨製作的手鐲外,還有用貝殼、牡蠣殼、動物牙齒等製作的手鐲。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在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等,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於裝飾手腕的鐲環。從出土的手鐲實物來看,有動物的骨頭、牙齒,有石頭、陶器等。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

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

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這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見當時戴臂釧的女子並非少數。

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造型有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國,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在飾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藝製作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着。[1]

制鐲材料

手鐲一般採用玉石或者金屬作為。翡翠、和田玉、瑪瑙、南陽玉、岫玉、藍田玉、東陵玉、貓兒眼、芙蓉玉、阿富汗玉、白玉等玉石都是加工手鐲的材料;金屬作材料的如:黃金、銀、合金等。

顏色:玉石行家對顏色非常重視。顏色不僅是評價玉石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而且也是劃分玉石種類的主要依據。

硬度:硬度是鑑定佘太翠的重要標誌之一。礦物的硬度是礦物抵搞其它物體侵入的一種力學性質。通常硬度有兩種:

(1)相對硬度,或稱摩氏硬度,是一種刻劃硬度。

(2)絕對硬度,亦叫壓入硬度。是根據礦物表面上能夠承受的重量來測定。佘太翠的摩氏硬度為6.9~7.2之間,不同品種略有區別。一般來說白玉硬度稍大於翠玉。珠寶業中一般把硬度作為劃分寶石和玉石的一個重要標誌。寶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3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2度,佘太翠硬度大,拋光性好,便於保存,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密度:密度是玉石單位體積的重量。佘太翠的體重經用小體重樣測定,為2.65~2.85。不同品種略有差別,白玉為2.85,青白玉為2.65,翠玉為2.75。

透明度:透明度是玉石允許可見光透過的程度,這主要與玉石對光的吸收強弱有關,礦物學上一般分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體、非透明4種.佘太翠屬於微透明體,在一般進取度下,能透過光,但看不清透過物像.

光澤:光澤是玉石對光反射的能力。佘太翠光澤屬玻璃光澤。這種光澤不強也是不弱,即沒有強光的晶靈感,也沒有弱光的蠟質感,柔潤細膩,油光可鑑。[2]

手鐲作用

手鐲的作用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顯示身份,突出個性;二是美化手臂;三是保健身體。手鐲一般佩戴在左手上,鑲寶石手鐲應貼在手腕上,不鑲寶石的,可松松戴在腕部。只有成對的手鐲才能左右腕同時佩戴。

裝飾作用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繫在一起,戴着手鐲的姑娘,可能已經不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着盟誓的重託了。

和耳環、項鍊、戒指一樣,手鐲作為一種首飾,被人們作為服裝的配套裝飾,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作為個人風格、愛好的一種裝扮手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運用。手鐲的佩戴,其審美功能往往是第一位的。

保健作用

時尚又健康,由於手腕處包含人體多個穴位,手和手臂的活動與手鐲相互的摩擦,產生不可思議的養生功能,使用簡單,隨時抗疲勞,隨時趕走疲勞,越戴越輕鬆,身體越戴越健康。手上戴一條,手機掛一個,就不怕電磁輻射,戴着工作,頭腦時刻保持清晰。對於經常吸煙、喝酒的人士,血液會比較粘稠,佩帶金鎮抗疲勞手鍊15分鐘之後,酸痛疲勞一掃而空,血液紅血球粘連狀態、酸性物質消失,血液暢通無阻。

在中國的演變

玉璧

璧是一種扁體、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扁圓形的實體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時至今日,在我國南方一帶,仍有將手鐲稱為手環的說法,可以確切的說,國人所佩戴的手鐲從形制上講源於玉璧。新石器時代的禮器——璧開始逐漸演變,從「肉好若一」的環,最後再到「好倍肉」的瑗;從祭祀的禮器到佩戴的首飾,其演變過程經歷了幾千年之久。

玉琮

有的學者認為手鐲是從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變而來的,因此手鐲又稱為玉琮。琮大體上可分為四類:寬短型、高長型、細小型、方柱素麵型。寬短型的形成與圓徽型鐲有關,高長型由寬短型經層累地加高而來,細小型俗名「方勒」,也稱為「勒子」,之後逐漸演變成了辟邪用的玉勒子。

玉手鐲多琢成圓環狀獨立個體,一般成對佩戴,以圓柱體形式較為多見,這類玉手鐲也習慣稱「玉環」。隋唐至宋朝,婦女用玉鐲裝飾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稱之為玉臂釧。由此看來,佩戴玉臂釧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對此也十分熱衷。在佛教題材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仕女、飛天、菩薩等形象經常出現佩戴玉手鐲的現象,反映了唐朝婦女佩戴玉手鐲的流行風尚。

唐宋時期的玉手鐲以圓柱體、扁圓體素麵為普遍。唐宋以後,玉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造型有圓環形、串珠形、絞絲形、辮子形、竹子形等。明清時期較注重在手鐲上雕琢紋飾,以龍紋最為多見,通常琢成合身雙首二龍戲珠狀,其次有繩紋、絞絲紋等。

明清玉手鐲材料很多,翡翠開始大量使用,瑪瑙、碧璽、琥珀也有使用。無論大官顯貴,還是市民商賈都有佩戴玉手鐲的習慣,而且人們往往把玉手鐲的作用與愛情聯繫起來,賦予一種美好、浪漫的情懷,在婚禮中流行以玉手鐲作定情物或聘禮等。明清玉手鐲在材質、做工上,也有高低、優劣之分,以上等白色和田玉與綠色的翡翠為佳,也有青玉、碧玉、瑪瑙材質的手串、手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