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故鄉的兩種菜(木門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故鄉的兩種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憶故鄉的兩種菜》中國當代作家木門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故鄉的兩種菜

芸 芥

芸芥(gaì)。又名芝麻菜、臭芥、南芥,老家人叫文芥(gaì)。老家有句順口溜:頭伏蘿蔔中伏icon菜,三伏里的老文芥(gaì)。入伏天,隴中之地始有大雨,才可大量種菜。秋後,未分櫱的文芥嫩嫩的,是大朵大朵的好菜。去地里鏟了,洗淨,焯水,涼拌,調上一勺胡麻油,吃起來特別香。用文芥做的漿水酸菜,比苜蓿、苦苣做的還香,再不用說白菜、蘿蔔了。

但不知何因,芸芥在老家的莊稼地里再也找不到了。或許因為芸芥油不香吧,或許因為產量低吧。

但在小時候,芸芥在老家是一種極普遍的作物,它不但是菜,也是一種油料作物。芸芥生命力極強,在貧瘠的土壤里也能較好地生長。夏季小麥收割之後,耕第一遍地時,將芸芥籽兒撒在地里,一個月之內,芸芥就能長得很茂盛。這時候的芸芥鏟了,就是菜。但也有人耕第二遍地時將芸芥苗翻壓在犁溝下,腐化後就成了很好的肥料。

要做油料,就要早種。芒種時節,種了蕎麥,緊接着就種芸芥。出苗了的芸芥生長很快,一個月後就開黃黃的花朵,並分櫱icon得很大,老家人叫岔棵。收割、打碾,取得籽實後,植株曬乾,是好柴火,燒鍋時火力很大。未成熟的芸芥也可趁綠割了,用作牲畜飼料。

1980年以前,芸芥籽實被作為油料榨油食用,但芸芥油有較重的苦味和辛辣味。倒是把芸芥籽炒熟了,在石臼里搗成面兒,蘸着吃煮洋芋或饅頭,挺香。從1990年代開始,老家已不再種植芸芥,只有田壠、地頭、道邊野地偶有零散生長

但在歐洲,把芸芥稱芝麻菜、火箭生菜,因葉子味道辛辣而被種植,用來生拌沙拉或像菠菜一樣水煮食用。在斯洛文尼亞沿海地區,它和一種叫Burek的奶酪餅一起吃。在意大利,匹薩出爐前後,人們喜歡灑上芝麻菜,被餘熱烤熟的葉子非常美味。在意大利那布勒斯灣Ischia島上,它被用來釀造一種名叫Rucolino的烈酒,有一種甜胡椒味。

這麼一種作物,不知在我國還有人種乎?最好留個種,不要讓它滅絕。

苦 苣

春末夏初,苦苣長出來了。田間地埂隨意長出,嫩嫩的葉子,肥胖的根莖。剜苦苣的時候,要帶上點白白的根,才有吃頭。擇淨干葉,放在沸水中煮兩三分鐘,撈出來,放在涼水中拔十來個小時,才不至於太苦。

苦苣比苜蓿好吃。吃苜蓿要掐尖,擇起來費勁。有人送我煮熟的苜蓿,還留着二寸長的莖幹,實在無法下咽,可惜調料和清油了。即使掐尖,苜蓿吃起來還是費勁,要多多咀嚼。苜蓿無味,所有的味道都是調料的味,醋多了,酸酸的;放入芝麻醬,略帶一點苦味。苜蓿吃多了肚子漲,少吃為妙。

苦苣就不同了。涼水裡拔過的苦苣略帶苦味,但有一股異香。拍幾顆大蒜,剁碎,撒鹽,調生抽幾許、香油幾許,拌好後,淋入香醋,好吃極了。一盤苦苣菜就着蔥花油餅,再來一杯龍井,即是很好的早餐。身子發胖,血糖偏高,吃苦苣也是食療。

星期天的早晨要起得早。菜市場不起眼的角落里,總會有幾攤苦苣。苦苣並不貴,十塊錢一大包,夠做好幾盤菜了。山里采來的苦苣,乾淨,還帶着露水。

苦苣煮在沸水裡,綠得像翡翠,看着也像一叢詩。

據文獻記載,民間食用苦苣已有2000多年歷史。《詩經·鄴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苣)苦,其味如薺」之說,就因苦苣味道獨特,苦中有甜,甜中有香。據《中華本草icon》載,苦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對預防和治療貧血病、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據奶奶講,民國十八年、一九六〇年,野地里的苦苣被人們鏟光了,還是餓死不少人。但老家人似乎老是離不了苦苣,生活富裕了,也還是采來苦苣做漿水。漿水裡的苦苣酸菜撈出來,拌上韭菜鹹菜、紅油,用蔥花熗了,就着煮洋芋吃,很是爽口。近年來,在酒席上,人們在大魚大肉外,往往又點一個煮洋芋配酸菜,又是五味調和。

但願苦苣菜,被人們休閒地吃,保健地吃,而不是作為主食。飯里一半是苦苣的年代,不堪回首。[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