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鄉情歌(岩來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鄉情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憶鄉情歌》中國當代作家岩來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鄉情歌

故鄉,雖然離我所在城市並不遙遠,可每當夜深人靜時,打開電腦舞文弄墨,手指便會不由自主地在鍵盤上敲打起「故鄉」兩個字眼,可是多少時候,我卻始終寫不出半句關於故鄉的文字來,但我深深知道,我難以言表的情感已經完全地歸附於故鄉的土地和鄉親們每一張熟悉的臉龐上。因為,故鄉的每一寸土地給予了我生命,更給予我一個廣闊的世界,在這裡,我能看到真誠的笑意,在這裡,我能聽到真切的話語,在這裡,我能找到真實的自己。那個田野廣袤無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故鄉,那個牛鈴叮噹、牧歌陣陣的老家,那個裊裊炊煙屋頂升、滿屋木竹清香飄的老屋,那個充滿着歡聲笑語、熱鬧非凡的歌舞之所,還有那頓美味可口、想起並垂涎欲滴的土雞稀飯以及那曾經讓我醉倒過無數次的佤族小紅米水酒,在我的思念里是如此的溫馨美好、記憶猶新。

——題記

故鄉的人。有人曾說過:故鄉是入世之源,根之所在。故鄉有我父老鄉親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忙碌身影,多少鄉親,從一生下來到衰亡病死就從未離開過故土半步,因為故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幸福家園,是他們生兒育女的溫床,是他們發家致富的搖籃,誰不說,故鄉隱藏着巨額財富,只是故鄉人不知如何去挖掘、去開發、去獲得,可面對肥沃的土壤且收成微薄的尷尬奇境,他們依然不離不棄的,仿佛離開了故鄉半步就會因呼吸不暢而活活憋死。我不知幾次想過,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外面的財富那麼豐富、外面的誘惑那麼吸人,他們為何不願到外面去享受這天堂般的生活呢!然而對於故鄉的人們來說,外面的世界再怎麼輝煌也比不過對故鄉深深的眷戀,因為故鄉有一種說不清的情結。故鄉會讓故鄉的人們甘心情願地為他守護、為他奉獻畢生。縱然有多少人懷揣着致富夢想遠離故土走向燈火輝煌、金玉堆積的大都市裡陌生,但我始終相信,在他們的情感深處也會同我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故鄉的親人,這種對故鄉的相思和對親人的掛念之情如溪水一樣長流,如青山一樣常綠。我想,這也許就是情結不斷、夢牽魂繞的緣故吧!故鄉的人們,那一張張熟悉又不熟悉的面孔,那聲聲讓我永遠不曾忘記的言語,白天黑夜無時不在浮現於我的腦海、撥動着我的心弦。每次通電話,故鄉親人們對我的問寒噓暖猶如冬天裡的一把火讓我感受到無比溫暖。曾經的記憶,感恩的情結,流年似水,銘記於心。離開故鄉轉眼間已十餘之載,通過脫貧攻堅偉大戰役,在黨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關輝照耀下,幾次欣欣路過,一幢幢磚混結構房像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一身身乾淨時尚的衣着穿起了時代的氣息和進步,一聲聲轟隆隆的汽笛聲響徹故鄉的上空……總之,如今的故鄉舊貌換新顏,幸福歌聲傳邊寨——老者不再光着腳丫走路,小孩衣服間不再騷動着貪得無厭的虱子,新娘嫁人不再只取一堆乾柴作為陪嫁物,吃肉不再只等到過年,喝酒不再只喝小紅米水酒,哪家建蓋磚混結構房不再讓人眼紅,哪家豬牛雞鴨養的多不再象徵富貴……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運用讓故鄉人兒就算坐在自家門前也同樣有白花花的銀元唰唰滑進錢兜里。這便是如今的故鄉人。

故鄉的路。故鄉的路,無論是縣鄉村組四級公路,還是入戶路、田間路,均已由泥濘不堪、晴通雨阻的土路蛻變為寬敞明亮的水泥路,似羊腸彎曲,蜿蜒盤旋在故鄉的身脈之上從東直通西,它似父親粗壯有力的雙臂保護着故鄉的人們順利抵達目的地,也似母親溫柔善良的雙眸慈愛地看護着故鄉的人們來來往往,讓他們在愛與吉祥之中感受着平安與幸福。故鄉的小路雖然沒有柏油路一般光亮清華,更沒有高速路一般平坦無曲,儘管多少腳步和車輪已磨得它滿身瘡痍,但它卻矢志不渝地、默默無語地奉獻着自己弱小的身軀,從早到晚,從春至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故鄉的橋。我所渡過的橋可謂不少,但真正印入腦海的,唯有故鄉那座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橋。其實那座橋的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橫跨在小溪上的一座小單孔橋,橋身長約十餘米,最多只有六七十年的歷史,結構簡單得連工匠們都羞於題記刻銘,當初建橋者的初衷只是為了方便兩岸村民的往來,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由於通往縣城的車輛行人頻繁,才讓此橋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交通樞紐作用。好久不回家鄉了,這次下鄉,跨越此橋,我感慨萬千,橋體不知何時已進行了整體修繕,橋面光滑順暢,橋身泥水不再沉積,橋體被水泥漿粉刷了個新,像剛出嫁的村姑,不需刻意梳妝打扮也能使人看得入眼入心。這座橋見證着我的成長曆程,伴隨着我走向人生旅途。這座橋名叫新廠大橋,所謂的「大」不是橋身雄偉之大,而是因為這座橋屬於新廠鎮建造的第一座石拱橋,所以當地人並稱其為新廠大橋。這座橋如臥龍一般,年復一年,任人車狠踏,默默奉獻着自己的身軀,托起人車順利渡過滔滔不絕的溪流通往目的地,譜寫出形與色的迎來送往的交響樂曲。在改革東風的吹拂下,新廠轄區內已陸陸續續建起了規模不等、形體各異、功能相同的石橋,這些橋橫臥於故鄉每一條河流和箐溝之上,不計回報地為人畜機車貢獻身軀,以昂揚向上的姿勢不斷刷新新廠歷史。故鄉的小橋,我感恩一生的石橋。

故鄉的山。故鄉的山連綿起伏,山山相環,峰峰相依,座座安祥於桑梓腹上。山中植被繁多,一年四季各顯靈氣——春季滿山紅艷,夏季山體翠綠,秋季山葉盡染,冬季臘梅齊放;山間清泉幽幽,在山澗淙淙流淌着。攀登山中,若口渴了,手捧一腕清泉,涼颼清甜、沁人心脾。除了植被的點裝,山中更安居着數種野生動物。兒時曾千百次走進山中之腹,感受林間的風爽、雨露、曼妙、靈氣,快樂自在采蘑菇、掏鳥蛋、撿乾柴、摘野果……一代又一代的故鄉人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因山乃是故鄉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燒火做飯、除寒取暖要靠山;建房搭棚、打柴賣錢也靠山;吃飯飲水、造福子孫更要靠山。總憶起兒時深入山中時的迷失、渴望、憧憬、收穫。山賦予我生命,更給予我深深情結

故鄉的水。故鄉的水有河水,也有山泉水,這兩種各有源頭的水,是家鄉人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飲食喝山泉水,種糧靠河水。為了生計,故鄉人很早時期就圍河造田,把一片片荒坡開挖成一丘丘梯田,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改造,如今的梯田已變成了畝產上百乃至上千斤的良田,讓故鄉人吃上了「旱改水」長出來的大米。「叮咚叮咚」的山泉水,源頭位於當歸山和翁過山腹地,故鄉的先者們就因為這裡有豐富的水資源才在此安營紮寨。改革開放前期,先者們採伐木竹作為渠道,將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引渡到家門口,但由於渠道孱弱,家畜和野生動物的踩踏,尤其是雨季天殘枝敗葉的污染,導致流到家門口的山泉水時斷時通、嚴重污染。改革開放以後,隨着國家對人畜飲水工程實施力度的不斷加大,通過現代化的建設手段,山泉水最終以嶄新的姿勢嘩啦啦流到了故鄉人們的家門口,一年四季暢通無阻,清澈無污。在陽光的照射下,山泉水發出金燦燦的光芒,照亮了故鄉人的雙眼,滋潤了故鄉人的心田。而故鄉的河水同樣也給予故鄉人無盡的享受,故鄉人們如若嘴饞了,就會刻意騰出時間下河撈魚,讓一家老小美美享用一頓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的河魚河蟹。從未吃過城市裡激素超標且嚴重污染的魚蟹蝦蠣、喝過靠漂白粉消毒且味濃難飲的生活用水的故鄉人,卻不曾想到自己能喝上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吃上生態安全味美可口的河魚河蟹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幸福啊。河水不僅能讓故鄉人享受口福,還能給故鄉孩童一個難忘的童年時光,一到山花爭相鬥艷的美麗春季,一群孩童總會三五成群地來到河邊,光着屁膀像一隻只快樂的水鳥鑽進河裡嬉戲游耍,一群嬉足游夠的孩童則光着屁膀在河邊抓捉肥大的螃蟹,在河邊的蘆葦林里尋覓野鳥蛋。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乾淨透澈。天熱之時,就連老水牛也會躺在河裡,把整個身子埋在水中,只露出一個頭在水面上透氣;燕子飛來飛去,還不時地用翅膀拍打着河水,唧唧飛舞於河床之上,一切美不勝收,讓人仿佛走進美麗畫卷之中。

故鄉的田野。故鄉的田野廣袤無垠,沃壤千里,有河的相伴,有樹的陪襯。世世代代,勤勞勇敢的故鄉人們,一擔谷,一寸步,無不在訴說着春的希望、夏的耕耘、秋的收穫。這裡,灑下的是父老鄉親淋漓不盡的汗水;這裡,種下的是多少兒女渴望過上幸福生活的願景;這裡,留下的是兒女們對父母親辛苦撫育自己茁壯成長的感恩之情。故鄉田野,好年景時是故鄉人的幸福笑臉,天災年時是故鄉人的苦痛落難。田野里永遠演繹着春播秋收的美麗戀舞。想起故鄉的田野,我並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夏季里隨父親下地薅鋤時被蚊叮蟲咬和手臉被鋒利的谷葉劃破一道道傷痕但卻不吭一聲的難忘童年。每當想到此事,內心深處並油然而生髮出激勵意識,讓我內心萌發出一股力量、勇氣和自信,無一絲畏懼,昂首挺胸向新的目標前行。故鄉的田野,埋在土裡的雖不是金子,但埋下的卻是一代又一代故鄉兒女的希望。在這寬闊無垠的田野上,永永遠遠播撒着春的希望、秋的收穫。

我心中的故鄉就如此之簡單,沒有燈紅酒綠的奢華,沒有人山人海的喧鬧,沒有冠冕堂皇的建築,有的只是我心底里涌動出來的感恩、眷戀和相思之情。

我愛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一情一意。[1]

作者簡介

岩來刀,男,佤族,1975年8月份,2014年從事文學創作,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普洱市作家協會會員,現擔任西盟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