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鏡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鏡心 | |
---|---|
出生 | 1874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政治家、革命家 |
知名於 | 山東同盟會主盟人 |
徐鏡心(1874-1914)字子鑒,山東黃縣(今龍口市)黃山館鎮後徐家村人。中國同盟會山東主盟人, 國民黨山東支部理事長。中華民國國會參議院議員。時有"南宋(教仁)北徐(鏡心)"之稱。
他5歲入學,青少年時便萌發政治改革、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
1902年肄業於濟南高等學堂。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他加入同盟會,並被孫中山委任為山東主盟人。
1906年回國,與謝翊臣(謝鴻燾)等人創辦了煙臺東牟公學,招收愛國青年發展同盟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同盟會在膠東的聯絡中心。他還授意分布全省的同盟會員,利用清廷提倡私人辦學的機會,創辦學堂,以開展革命活動。兩三年內,僅黃縣就辦起學堂10餘處。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徐鏡心
外文名稱:Xu Jingxin
國籍:中華民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黃縣黃山館館後徐家村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14年
職業:政治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信仰: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山東同盟會主盟人
軍銜:陸軍上將
人物生平
革命活動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應友人之邀赴奉天(今屬遼寧省)任《盛京時報》主筆。不久,奔赴吉林,在省城高等小學任教員。同年,與宋教仁一起創辦木植公司,後任督辦處墾務委員,並以此為掩護,招納中國同盟會會員,結交有正義感的江湖英豪,為推翻關外總督府做準備。其行蹤被官府偵悉,得人庇護倖免於難。
1910年秋回山東黃縣,組織縣農會,任會長。次年在濟南與劉冠三等創立戲曲良社。
出走上海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徐鏡心與丁惟汾等在濟南聯絡同盟會員積極響應,還草擬山東獨立大綱7條。 成立山東各界聯合會,並於11月13日召開獨立大會,迫使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山東獨立。
由於孫寶琦暗中與清廷勾結,遂於11月24日宣布取消山東獨立。
徐鏡心被迫出走上海,拜會了孫中山。孫中山安排他與上海軍政府都督陳其美商議山東戰略方案,責成上海軍政府要給予實力援助,並授權其繼續領導山東革命。同年11月12日,煙臺的同盟會員武裝舉義,推舉清海軍管帶 (舞鳳艦艦長) 王傳炯為司令。徐鏡心回煙臺後,與劉藝舟組織"北方共和急進會",王傳炯隨即加入該會。 [2]
後來,他得悉有數百名參加關東舉義的散兵雲集大連,便北上去大連搬兵。隨去的同盟會員邱丕振慷慨解囊,購置了足夠的武器,在連承基的協助下,很快將隊伍招募齊備。1912年1月15日,他與連承基等率500餘名士兵乘兩艘日輪向登州 (今蓬萊市)進發,乘夜登陸,一夜之間光復登州,於次日晚成立革命軍政府。
革命軍西征
攻克登州後, 在徐鏡心提議下,革命軍立即西征,直搗濟南。1月17日,革命軍輕取黃城(今龍口市東萊辦事處)。次日,分兵進取北馬鎮、龍口,清兵聞風而逃。萊州總兵率軍撲向黃縣,企圖阻止革命軍西征。他一面組織軍民準備抵抗,一面電告孫中山要求援助。孫派滬軍2000餘人從海上乘軍艦馳援黃縣,黃城終為革命軍占領,組織軍政府,任總務部長。
反對袁世凱稱帝
1912年8月, 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徐鏡心被推選為國民黨山東支部理事長。年底,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次年春,赴京就職,偕同劉冠三走訪袁世凱。袁以甘肅都督一職誘其就範,他不為所動。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害,他撰文痛斥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力逼查辦兇手,以謝國人。表示要在北京繼續進行討袁鬥爭,並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二次革命時,反對袁世凱稱帝。
被捕下獄
1914年1月10日,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3月15日(農曆2月19日),指示軍法處密造偽證,將徐鏡心逮捕下獄。徐鏡心是在1914年3月15日被捕的。當時,徐鏡心借住在北京西城兵部窪中街第二十九號前院附戶,系《順天時報》職員下平清次郎所租住宅,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報館。3月14日晚上京師警察廳偵緝隊接到總監吳炳湘抓捕徐鏡心等人的命令,次日早晨偵緝隊分隊長高鳳林率隊到徐鏡心住所抓捕。因徐鏡心外出,遂將倉谷箕藏抓獲。警察隨即搜查了徐鏡心的房間,只檢出與案情無關的"實業證券"一張。上午九時許,徐鏡心乘坐人力車由西向東路過住宅門口,被偵探毛偉雄發現,令車夫停車折回,警察遂將徐鏡心抓獲。
光榮犧牲
3月16日,京師警察廳即將徐鏡心等人移交給京畿軍政執法處。4月14日清晨徐鏡心犧牲,被埋在萬人坑(今北京宣武區菜園街北),4月23日周樹標、丁佛言等人將徐鏡心遺體轉移至北京寶應寺(宣武區登萊胡同)更換棺木。裝殮前倉谷箕藏為遺體拍照,2000年出版的《圖說民國》一書曾刊載此照。
被捕原因
關於徐鏡心被捕的直接原因,以往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丁惟汾認為的,即徐鏡心因與"關東俠鮑君"密謀誅殺袁世凱,事情敗露被捕犧牲;另外一種是說法是袁世凱偽造證據誣陷徐鏡心。從目前公開的民國檔案看,徐鏡心被捕犧牲應系遭到北洋政府構陷,捲入林英鍾、段世垣案。後來,1914年6月東京的《民國》雜誌刊載《黨案記》一文,轉載了北洋政府公布的徐鏡心兩大罪狀,罪狀之一是新同盟會與白朗起義合縱通函。這恰恰是捕風捉影,毫無證據的事,因為徐鏡心並不在"官方抄獲"的"新同盟會"名單之內;官方所根據的"通函"更僅是凌鉞一封公開信的抄件。公布的罪狀之二徐鏡心購買槍械接濟白朗云云,則純屬北洋軍閥警察和密探的故意陷害。
徐鏡心犧牲一案,固然經過袁世凱授意,但是京師警察廳和京畿軍政執法處具體執行中還是有所忌憚的,他們採取了蓄意陷害的手段,製造藉口、誣以罪名,是典型的冤獄。儘管特務機構費盡心機製造重重迷霧,可是畢竟留下了蛛絲馬跡。
徐鏡心、段世垣、林英鍾是同時被捕的同案。該案起因於所謂的一封"凌鉞致京同人信"。凌鉞(1882-1945),字子黃,河南固始人。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後組織北方共和會,編組敢死隊,率隊至灤州起義,組織都督府。1912年5月被推為議員。二次革命失敗後,傳說受孫中山委派到白朗起義軍中擔任軍師,號稱"小諸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偵探孫會雲將這封信"抄錄"下來,上報到袁世凱處,袁世凱批示"吳庭監密訪辦"。信的具體內容暫且不論,可笑的是,後來軍政執法處致信京師警察廳索要該信,總監吳炳湘承認"原函迄今尚未查得"並且抄件"略有錯誤"。就這樣一封抄件,居然成為殺害三名國會議員關鍵"確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實際上買槍的是日本人倉谷箕藏。倉谷供詞講:"周姓托我購買此槍,系一雲姓友人轉託"。而1914年3月15日早晨抓捕倉谷,又正是那個抄錄信件的孫會雲作為"引導人",帶領警隊進行的。孫見到倉谷後即"偽稱系新同盟會會員",騙得倉谷取出手槍彈藥,還煞有其事的"復向之訂買炸彈四枚,手槍數枝"。可見"雲姓朋友"正是孫會雲的化名。其實,就算凌鉞信是真,且其中有委託徐鏡心購買槍支的語言,徐鏡心是否收到此信、是否願意接受委託尚有疑問。從徐鏡心後來的供詞看,徐鏡心對買槍一事是有警惕性的。他認為對周生了解不多,反對倉谷僅憑一面之詞為其專程赴天津買槍。可惜倉谷沒有聽徐鏡心的勸阻,以致為袁黨所乘。
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是周維屏(即周凌卓)。周維屏直接找到倉谷要求買槍,因而3月10日倉谷與周赴天津。周是河南商城人,日本明治大學法科畢業,曾任同盟會河南支部副支部長,辛亥開封起義因人告密失敗後被捕,後保釋獨得不死。日本領事館認為倉谷被捕後周"甘言誘之",故系警方密探,陷害倉谷。京師警察廳則辯解說"周、雲等皆犯罪之人"。以軍政執法處慣常的殘忍,斷不會對對手有一點仁慈的,但是這兩個"犯罪之人"卻不見被捕或受刑的記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抓捕段世垣女密探劉漢超1924年在兩份關於孫中山的情報中提及,所依據的乃是周維屏報告。那麼這個周維屏究竟是自甘墮落還是為人利用成為密探?這個疑問只好留待後來了。
人物事跡
徐鏡心於4月14日(農曆3月19日)凌晨英勇就義,時年41歲。 1936年6月10日,國民黨五屆二次會議通過決議,南京國民政府追授徐鏡心為陸軍上將,進行國葬,葬在濟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3]
徐鏡心犧牲,從大的背景講,固然是因為袁世凱把槍口指向了國民黨,從小的方面講,也與徐鏡心的性格和個人的政治見解有極大關係。徐鏡心"英武好學,一身正氣,是激進的血性革命勇士";他對袁世凱及其領導下的北洋政府極端不信任;在制度設計上極力主張在中國建立以議會主導的共和政體;對袁採取各種形式堅決鬥爭不妥協。
1913年1月徐鏡心當選參議院議員,赴京就職。4月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徐鏡心在參議院首倡彈劾袁世凱,要求查辦主持殺害宋教仁的國務總理趙秉均。5月為反對袁世凱向國外銀行借款,發表《袁政府違法借款之鐵證宣言》。10月在議會強烈反對袁世凱提出的增修《臨時約法》以及派人出席憲法起草工作等做法,當選全院委員會軍事股常任委員。11月5日在《順天時報》發表《駁有賀長雄共和憲法持久策》痛斥袁世凱及其顧問有賀長雄。
徐鏡心原為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候補委員,第17次會議(1913年9月13日)之後,遞補進入憲法起草委員會。據統計,截止1913年10月31日起草會議閉會,徐鏡心在制憲中發言55次,政治影響力位居第十五名。在立憲方面,徐鏡心的主要見解包括:反對大總統有憲法修正案的提出權,主張效仿美國制度,由各省議會三分之二以上提議,方能提出修正案。他贊成由參議院選舉審計官員,監督政府財政:眾議院既然有預算決算之權,則審查之權當然歸之參議院。"另外,對定孔教為國教的議案徐鏡心也表示反對,理由是孔子的學說是一種哲學思想,不是宗教,中國也不是宗教國家。
徐鏡心的其他反袁行動當然不會向給北洋軍警全盤托出。徐鏡心久隨孫中山,政見相近,於軍事反袁的必要性應有相當認識。通常認為,二次革命期間徐鏡心曾與李烈鈞等聯絡舉事;丁惟汾《徐鏡心傳》中也提到1914年左右徐與東北革命黨人聯絡反袁,雖然目前缺乏直接證據,未必就代表沒有其事。有一種說法認為,袁世凱正是對自身安危的恐懼遠遠大於對國會限權的恐懼,才不惜大開殺戒。
徐鏡心毅然投身於革命,與清軍血戰在前,與袁氏鬥爭在後,慷慨赴死,不愧烈士之名。百年一彈指,猶能使鄉人後學思之,其英雄哉![4]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革命先驅徐鏡心與《之罘報》,煙臺日報傳媒集團
- ↑ 孫中山與徐鏡心,煙臺日報傳媒集團
- ↑ 徐鏡心故居,龍口網論壇,2017-10-11
- ↑ 辛亥革命在山東:革命巨子徐鏡心(上),齊魯網,20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