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影子(郭沫若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影子》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午後,屈楚與林辰二君來訪。

——「假使抗戰沒有起來,你恐怕還是沒有機會回國吧?」

八年來我接受過不知道多少次數的這樣問話,又由林辰向我重提了一遍。

我回憶起十年亡命期中在日本江戶川上所住過的那座小屋。

我手栽的那株大山朴,怕已經長成喬木了。應該是紫薇樹開花的時候。

那座小屋的背後,隔着一條公路,是一帶小丘陵,有好些古老的松樹在上面。松樹下是附近一個小村落的公墓。

我每當寫作疲倦了,或者憂鬱不堪的時候,便登上那小丘在松林和墓叢中徘徊。「我結果怕也只好成為這墓叢中的一座了!」這樣的想念在我的腦子中不知道徘徊過多少遍。

當我把這樣的回憶訴述了一遍之後,林辰突然背起兩句舊詩來。——「『關山隨夢渺,兒女逐年增』,你當年的心境是保存在這首詩裡面的啦。」

詩句和我很熟,費了好幾秒鐘的繚繞,我才慢慢地記起是我自己的詩,但上下文都不記憶了。

——「這詩你是在什麼地方看見的?」我問着。

——「不記得是在你的什麼書上了。開首的兩句是『信美非吾土,奮飛病未能』。因為我近來的生活和這相仿佛,所以我愛讀它。」

——「下文呢?」

——「不記得了。」

詩確實是我自己的詩,抗戰發生前三兩年在日本寫的,當時也覺得相當適意。回國以後的這幾年間,生活環境完全改變了,一次也不曾記起來過,漸漸被拋進「忘卻」的倉庫里去了。

詩是五律,後四句呢,真好像追尋一段殘夢一樣,愈追尋,愈是渺茫。

晚間,同立群往銀社去看《不夜天》。

路曦演着劇中的主角,一位女伶。

——「路曦真是會演戲,演得多麼自然。」立群不斷地讚賞着。「今年霧季她演的兩個戲都很好,《離離草》和這《不夜天》。」

戲裡有唱京劇的一段插曲。

——「路曦會唱京劇嗎?」我問。

——「她一定會唱的,她很會唱歌。她也很會彈鋼琴呢!」

不錯,我想起了。立群說過她和路曦一道學彈鋼琴的時候,兩人互相勉勵,死不放鬆,夜裡彈倦了,有時候就伏在鋼琴上睡熟了。

觀眾多,座場窄,紙煙四起,空氣不流通,像進了浴室一樣。看到第四幕的時候,頭便有點隱痛。這是碳酸瓦斯中毒的徵候。

在這樣的時候,我又在追尋着那首舊詩,依然沒有着落。

十一點鐘光景,戲演完了。我們隨着人的潮浪流了出來。立群也說她的頭有點微痛。

上坡,經過望打隧道,步上街頭。

被清冷的夜風微微吹拂着,頭痛漸漸平復了。

立群緊緊挽着我的左肘,步行到精神堡壘附近的時候,有一群人擁在街心。

是一位美國兵喝醉了。一名警察去扶他,力量不夠,結果是醉者倒在街心,畫了一個「大」字。口裡說着I am sorry(對不住),一個街頭的小孩子學舌:「俺棱了!」

——「美國兵也憂鬱吧?」立群這樣問着。

——「或許,」我回答着,「但他們有的是金錢,有的是健康,而我們中國有的是酒,或許也是在盡情地享樂吧?」

——「我們到『心心』去喝杯牛奶?」

——「很好。」

正好走到「心心」門口,門外停了好幾部汽車。隔着門上的玻璃窗,看見裡面坐滿了的人。

——「哦,好多的人!」我驚嘆着。

——「那麼,我們不進去吧。」

——「怕什麼。」

我們還是推開門窗進去了。柔軟的音樂在從膠片中蕩漾出來。男的女的坐滿了一個大敞間,但沒有一個相熟的面孔。

我們選了一張靠邊的長條桌上坐着,儘量避免人們的注意。叫了兩杯牛奶。

——「一個熟人也沒有。」我又張望了一會之後這樣說。

立群隔着席面,把頭埋過來,低聲地回答我:「我們圈子裡面的人,夠資格來的很少。」

無言地喝着熱牛奶,身上微微發起汗來了。無怪乎四桌的都是冰淇淋、汽水、半裸體、短袖襯衫。

突然,那首舊詩的最後兩句象深水裡的氣泡一樣浮起來了。——「何當挈雞犬,共得一升騰」。

然而第三第四兩句,卻是迷離恍惚的,象是已經到了門外,但還隔着一層不透明的簾幕。

街頭的電燈雪亮,奇異的還沒有停電。

講起了朋友,泛泛的交遊,大家都是很多,但要能夠影響彼此的心靈,規範彼此的生活,臨到患難時,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的,實在很少。

《不夜天》的情節還在腦中流連。女伶金小玉因為要救自己的愛人,不惜準備犧牲自己的貞操,而結果刺殺了仇人,同歸於盡了。……

突然,舊詩的第五和第六兩句象氣泡一樣又浮上來了:「五內皆冰炭,四方有谷陵。」

心裡感覺着輕鬆。立群仍有力的挽着我的左肘,等於在攙扶着我的一樣。

街頭很清淨,影子忠實地伴隨我們,在水門汀上顛來倒去。

1944年5月10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