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德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德古城

中文名稱:歸德古城

歸德府城,又稱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古城之一、國家水利風景區 、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城之首、中國十佳古城、中國十大最有投資潛力旅遊目的地 、最具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城 。

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歷史] ,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現存歸德府城之下同時疊壓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時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陪都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梁國國都睢陽城、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

歸德府城,又稱商丘古城,即原河南省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空中俯視,整座古城內方外圓,形成古代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壯悔堂等名勝古蹟。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位於古睢水之陽。自契建都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

現存古城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瓮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這93條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築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使、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

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水下疊壓着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

護城大堤距城牆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

現存商丘古城已480多年,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

古城南門外東側,便是著名的應天書院,它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

范仲淹年輕時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家境貧寒的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終成大器後,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親病逝後,他在家居喪,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請他到書院任教,一時間,"從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應天書院由此名聲更盛。

這座書院,還培育出了被譽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對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戲劇《桃花扇》,這部孔尚任所著的傳世名作,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但對其內容,能說出來的人又屈指可數了。侯方域便是這部名戲的主人公之一。

侯方域河南歸德府人士。歷代簪纓,累朝世胄,祖為太常,父居司徒。"侯家確實是歸德城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曾擔任太常寺卿,父親是戶部尚書,叔父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

他小的時候天資聰慧,但調皮異常。有一次,8歲的侯方域逃學到一座廟裡玩,幾個和尚在葫蘆架下乘涼,見到"小才子",就攔着讓他做詩,頑皮的侯方域看着葫蘆碰着和尚的光頭,挺有意思,於是張口就來:

"葫蘆架上葫蘆藤,

葫蘆架下葫蘆明。

葫蘆碰着葫蘆頭,

葫蘆不疼葫蘆疼。"

等和尚們明白過來,這個調皮鬼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崇禎末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22歲的侯方域南京應試,當時他的文名已經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積極參加復社的活動,與陳貞慧等人被譽為"匡扶天下正義"的四公子,年紀輕輕,便名滿天下。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她坐在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着秦淮河,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就互定終身,侯方域把家傳的宮扇作為定情物贈給香君。後來,他們因為堅持自己的操守而歷經磨難,這把扇子成為見證。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可惜,隨着清兵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

閹黨阮大鋮拉攏侯方域,被香君嚴詞拒絕。阮懷恨在心,設法迫害,侯方域被迫投奔揚州督師史可法。阮大鋮為巴結淮陽督撫田仰,要買香君贈予田仰為妾。香君不從,以頭撞桌,昏厥於地,血濺桃花扇。侯方域的好友、知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對愛的忠貞深深感動,提筆就斑斑血痕勾勒出幾枝桃花,此即"桃花扇"。香君托人把桃花扇送給侯方域,以明心跡。

後來依據這段故事,孔尚任寫出了著名的劇作《桃花扇》,感動了古今無數的讀者和看客。著名作家張愛玲曾感慨地說:"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在這上略加點染,變成一枝桃花。"

這段故事太有名了,所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結局和個人歸宿後來有了很多的"版本"。最淒涼的說法是:李香君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里出家,後不知所終。最美好的說法是:侯方域和李香君歷盡劫難終相逢,兩人攜手回到歸德城,後來白頭到老。

但在歸德城,侯方域李香君的結局卻另有說法。南京被清兵攻占,李香君與侯方域脫難後,回到歸德城侯府。香君更名換姓住在了翡翠樓(又名香君樓),相親相愛如壯悔堂內今日的塑像。

數年後,侯方域再游江南,獨自在家的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不為官宦世家的侯府所容,她被趕到城南侯氏莊園,不久鬱悶而死,年約30歲。相傳侯方域回家後,為香君修墓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

這一年,35歲的侯方域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嘆平生可悔者多,於是把自己的書齋更名為"壯悔堂"。兩年後,侯方域因鬱鬱寡歡、心情鬱悶而病逝。

整個商丘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