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搬家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飛搬家記》簡介:蜀將張飛是三峽庫區年齡最大的「移民」,也是搬遷中使用國家資金最多的「移民」。三峽庫區蓄水後將淹沒雲陽縣張飛廟——張飛居住了1000餘年的家。從2002年10月8日起,文物工作者就開始幫「張飛」拆老宅、建新家了。張飛廟的整體搬遷,是我國歷史上繼20世紀50年代修建三門峽水電站整體搬遷永樂宮後,第二次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的整體搬遷,也是三峽庫區唯一一個國寶級文物的整體搬遷。
分集劇情
張飛搬家記 上
三峽工程自1992年決策上馬,至今已超過15年,目前工程建設已進入後期,而雲陽的張桓侯廟正在將要淹沒的地段。張飛廟是雲陽及周邊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張飛在雲陽由一個武將慢慢神化成張王菩薩,並成為江上船隻的保護神,經歷了很長的一個過程。長江上往來的船工特別是雲陽人很相信張飛能保佑人的神力。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雲陽人臨走前都要去放幾串鞭炮,燒幾炷香,拜祭拜祭張飛。2002年,過完生日之後張飛也與愛他的雲陽人一樣踏上了遷徙的路途。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古建築搬遷。(當代工人2009年第8期)
張飛搬家記 下
1993年三峽工程開工,張飛廟被異地搬遷保護。從2002到2003年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要將原址數萬件零件進行整體搬遷,期間經歷了眾多困難,本期請到了重慶峽江文物工程公司總工程師殷禮建為大家講述期間搬遷的故事,最終將張飛廟完整的搬遷到新址。(當代工人2009年第9期)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張飛搬家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紀錄片基礎知識,住哪兒網
- ↑ 被稱為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的是,有途網,2020-05-19
- ↑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搜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