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袞(338~410年),字洪龍,上谷郡沮陽縣(今河北省懷來縣)人。北魏初期政治家、戰略家,立國二十一功臣之首,昌黎太守張卓之子。

  • 才智高遠,人品敦厚。起家本郡五官掾,純厚篤實,好學有文才。
  • 道武帝拓跋珪為代王時,選為代國左長史,盡心輔佐。
  • 參謀軍事,屢立功勳,累拜奮武將軍、幽州刺史,冊封臨渭縣侯。皇始初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 天興二年(399年),坐事貶為尚書令史,不涉政事,以年老病重致仕。
  • 永興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二,獲贈太保,諡號文康。[1]

基本信息

姓名    張袞  
字號    字洪龍      
民族    漢族      
官職    尚書令史  
爵位    臨渭縣侯  
追贈    太保     
諡號    文康     
出生地   上谷郡沮陽縣(今河北省懷來縣)
出生時間  338年   
去世時間   410年 
所處時代   北魏  
主要成就   力主離散部落,編戶齊民,招攬大姓名士北魏立國二十一功臣之首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張袞的祖父張翼做過遼東太守,父親張卓曾任昌黎太守。張袞才智高遠,人品敦厚,青年時曾任五官掾(郡吏)。北魏的開國皇帝、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為代王時,十分器重張袞,選拔他為左長史,讓他參與軍政大計。張袞立志輔佐首領,安定亂世,他常對人說:「樂毅為燕昭王出謀略,荀攸竭心輔佐魏武帝(曹操),能輔佐一代英主,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現在我主上天姿傑邁,逸志凌霄,必定能夠囊括六合,統一四海。趕上時世風雲變幻的機會卻不想建立騰躍之功的人,稱不上是人中豪傑。」

張袞追隨拓跋珪四處征戰,屢立軍功。當時,北方割據勢力劉顯地廣兵強,但他性格凶暴,兄弟間互相猜忌。張袞及時建議拓跋珪:「劉顯才高志雄,有意吞併天下,與我們勢難共存。現在他們內部爭權奪利,勢力削弱,此機可乘,應該聯合燕國慕容寶,共同進攻劉顯,此舉一定能夠取勝。」拓跋珪採納了他的建議,攻破劉顯,從而為北魏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北魏道武帝登國十年(395年),慕容寶帶兵來爭奪地盤。張袞提醒拓跋珪說:慕容寶取得滑台(今河南滑縣)後,集中優勢兵力來侵犯,銳不可當,不宜跟他硬拼,應該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來滅掉他。拓跋珪聽從了他的建議,指揮軍隊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迂迴側擊,重創慕容寶軍隊,使其從此一蹶不振。

兩年後,北魏的勢力強大起來,遂進軍中山(今定縣),討伐慕容寶。張袞度量形勢後,主張運用政治攻勢,寫信給對方講明利害。慕容寶看信後不戰而退。此次戰役後,北魏占據了中山。朝廷論功行賞,拜張袞為奮武將軍、幽州刺史,並封其爵為臨渭侯。

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下令讓張袞、崔逞給東晉將軍寫信,指定他們倆在信中要措辭侮辱東晉皇帝。張袞和崔逞不願意這樣做,只是稱東晉皇帝為「貴主」。拓跋珪懷疑他們還在思念漢族皇帝,一怒之下,殺死崔逞,降張袞為尚書令史。從此,張袞心情苦悶,晚年只在自己的封地內勸課農桑,讓人們休養生息。閒時手持卷書,校勘古籍,過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北魏永興二年(410年),張袞年老病重,上書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跡,次年病逝,終年72歲。朝廷追封他為太保,諡號文康公。

人物成就

  • 張袞協助拓跋珪鞏衛雲中,破劉顯、擊柔然、數敗燕軍併入主中原雲中,進而平定晉、豫,穩定河北;
  • 他又力主「離散部落,編戶齊民」,招攬大姓名士,以儒家志治理天下,從而逐漸改造北魏政權的性質。
  • 北魏由弱變強,最終統一北方,有賴於張袞輔助之處甚多。
  • 後期,張袞成為拓跋珪安撫鮮卑族的犧牲品,逐漸淡出一線歷史舞台。臨終前,張袞上書:「臣雖暗劣,敢忘前志,魂而有靈,結草泉壤!「堪稱賢臣典範。

史書記載

  • 《魏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