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維良 (1957年 - ) 出生於江蘇蘇州。 是一位笛簫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會長、華夏室內樂團團長、中國音協管樂研究會副會長、南京東南大學名譽教授。[1]
張維良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開始學笛,後跟隨趙松庭、馮子存、劉管樂、王鐵錘等名家學笛。早年他改編的古曲《秋江夜泊》、《梅花三弄》等早已成為經典而廣泛流傳。很多人稱張維良為"中國笛王",還有很多人稱他為"聖手簫王"。1986年灌制了中國第一張激光唱片《簫的世界》。[2]
個人簡介
中文名 張維良
出生日期 1957年
代表作品 《笛子演奏法》、《簫吹奏法》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
畢業院校 中央音樂學院
主要成就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華夏室內樂團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南京東南大學名譽教授
職 業 教授 演奏家
人物經歷
張維良,青年笛子演奏家,1957年出生於江蘇蘇州,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開始學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先生的精心培養和系統訓練。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先後師從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王鐵錘等老師。1981年轉入音樂學院器樂系。1982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後留校任教,任該校笛子專業主課教師。[3]
1987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行個人笛簫獨奏音樂會。
1987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音樂入門叢書《笛簫演奏法》。
1992年1月舉辦了《別夢》獨奏音樂會。
1993年與日本著名尺八演奏家——克里斯朵夫舉辦了專場音樂會;與法國著名長笛演奏家弗郎索瓦聯合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在台灣《音樂與音響》刊物上發表了《當代中國笛樂文化發展的透視》。
1994年在《中國音樂》上發表論文《笛簫樂器呼吸理論及其實踐》。
1995在《中國音樂》上發表論文《中國竹笛教學回顧與展望》;在香港雨果樂訊上發表的論文《馮子存的笛子演奏藝術》;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音樂入門]叢書《簫演奏法》;年底創建了「華夏室內樂團」任團長;6月舉辦了《憶吹簫》獨奏音樂會。1996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音樂入門叢書《簫曲四十首》;率團參加法國96』現代音樂節。
1997年推出了簫與多媒體結合的專輯《簫的傳奇》。
2000年12月26日在新加坡維多利亞音樂廳舉辦《張維良笛簫獨奏會》。
2000年10月,作為專家出席全國首家塤質量鑑定會,為塤及塤樂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2001年1月7日在中國廣州星海音樂廳與廣州交響樂團演出曹光平先生的《中國大曲——塤與笛》交響作品音樂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擔任大型團體表演《自然》配樂的作曲、配器以及整個開幕式全部文藝演出的簫笛演奏。
2018年12月12日,在國家大劇院參加 「上善若水」中國竹笛樂團民族室內樂音樂會演出。[4]
論文著作
張維良撰寫出版專著和教材6部,發表創作、編配的作品106部。其中《20世紀笛子名曲》成為中國音樂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備教材,其中的樂曲是學生必需學習吹奏的曲目。這本教材也成了全國各高等藝術院校笛簫演奏專業學生重要的工具書;在核心刊物發表十多篇學術論文;2007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民族器樂教材建設》科研課題。[5]
個人成就
張維良創造性地在笛子演奏中運用了全音階及十二音序手法,將笛子的音域拓寬至三個八度。這種後現代手法也被張維良運用於簫的演奏上,讓聽慣傳統笛簫演奏的人聽覺上感到很新奇。
張維良曾為多部影視作品配樂,[《菊豆》中使用了塤、《霸王別姬》更是整部電影音樂僅採用一種樂器,這在電影史上尚屬少見。隨着這些電影走向國際,中國的傳統音樂也被世人所知。但張維良說,現在民樂還沒真正走出去,洋人聽民樂有時只是獵奇而已。
張維良於2006年在其原有創辦的「華夏室內樂團」的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管弦樂團」,這支樂團的成立旨在不斷拓寬民族器樂的創作、表現空間,從東方美學的角度,對創作、表演的風格特色進行合理的審視,同時提煉和歸納器樂演奏和技能訓練的經驗,使民族器樂的教學方法不斷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在新的時代探尋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的多種可能性。在這個平台上,具有不同風格、流派特徵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都可以展示其才藝、彰顯其觀念;具有不同創作風格的作曲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中,利用這個平台,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
華夏民族樂團成立以來在國內外進行數十場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主要包括:2007年1月30日到2月13日,作為北京奧運文化使者出訪歐非六國巡演;2008年3月22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展現中國傳統民樂魅力的「華夏新世紀」音樂會;2008年7月8日晚,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中國,加油」民族音樂會;2008年7月25日,在意大利參加了譽為音樂教育領域奧林匹克的「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閉幕式會旗交接儀式音樂會;2009年10月於台灣舉辦了「兩岸音樂文化交流」音樂會;2008年、2009年、2010年,連續三年在國內十餘城市進行巡演活動,舉辦近40場音樂會。
音樂作品
熱門歌曲
01 | 茶禪一味 |
02 | 凝翠 |
03 | 古剎幽境 |
04 | 本來無一物 |
05 | 兩相忘 |
06 | 飄香 |
07 | 醉人茶色 |
08 | 神清,骨醉 |
09 | 白雲自去來 |
10 | 忘言-,錢起,<,與趙莒茶燕> |
11 | 水味香-,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
12 | 香飄,水雲間,~廬山,雲霧茶 |
專輯
發行時間 | 專輯名稱 |
---|---|
2007-07-25 | 閒情聽茶-茶雨[6] |
2001-11-25 | 殤 |
1998-03-25 | 醉笛 |
榮譽記錄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教授、副主任、華夏室內樂團團長、中國音協管樂研究會副會長、南京東南大學名譽名譽教授。
1982年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獲優秀表演獎(笛子組第一名)。
1983年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太湖春》獲中國音樂學院首屆創作比賽二等獎。
1987年參加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獲一等獎。(集體)。
1987年演奏的《清明上河圖》(簫與箜篌)獲1987年國際放送基金大獎。
1988年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南韻》獲全國第六屆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
1995年錄製的中國第一張激光唱片《簫的世界》榮獲金唱片獎。
1995年底創建了「華夏室內樂團」任團長,已舉辦系列音樂會五場,並率團參加法國96』現代音樂節,獲得極大的成功,被譽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的演出團體」。
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獲中國電視舞蹈比賽一等獎(擔任音樂創作)。
2001年舞蹈《緣》獲俄羅斯世界舞蹈比賽金獎(擔任音樂創作)。
2002年古箏與電子音樂《滄浪秋吟》MTV比賽獲中央電視台「新光獎」一等獎(擔任音樂創作)。
2002年榮獲北京市「德藝雙馨」獎。
2003年創作的男子獨舞《竹夢》音樂獲「桃李杯」全國舞蹈大賽音樂創作一等獎。
2009年由他所帶領的中國民族器樂教學團隊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教學成果二等獎」;特色資源庫「民族器樂竹笛篇」被評為優秀。
記者訪談
《廣州日報》:你雖然是一個演奏家,但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你更願意被人稱為演奏家還是作曲家?
張維良:笛簫的技術在不斷發展,演奏的時候要體現出來,而作曲要先了解文化背景,從自己喜歡的地方入手去發展它。雖然我創作了不少作品,但我還是覺得我不是一個作曲家,而是一個演奏家。
《廣州日報》:你覺得演奏時技術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經常有些人被人稱為快手。
張維良:快速演奏或者說順着音階來演奏,對很多人來說不難,但如果不是順着音階的話,有的人可能吹不下來。比如我的一些作品被指定為金鐘獎的比賽曲目,就有很複雜的技術,混雜、吐音、連音,對比伏度達到極致。但這些只是手段,最終演奏依靠的還是文化內涵。
《廣州日報》:笛子過去有南北流派之爭?你覺得現在還有新的流派產生嗎?
張維良:我自己沒有流派,我跟過四個大師學過。其實流派怎麼形成的呢,是在過去特定背景下,比如交通和通訊不發達以及語言文化不同的環境下造成的。但現在是信息社會,資源共享。
創新
簫笛與西洋長笛和鋼琴對話
《廣州日報》:西洋長笛和中國笛子有什麼不同?
張維良:其實在演奏上沒什麼不同,主要是文化的不同,技術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比如用長笛和中國的笛子演奏《茉莉花》,演奏的音符是一樣的,但你聽到的味道不同。
《廣州日報》:和西洋長笛演奏家合作過?
張維良:有過很多次這樣的交流,比如有一次在巴黎舉行了一場「緣夢」的對話,我用笛子演奏中國的《春江花月夜》。對方用長笛演奏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
《廣州日報》:您曾在音樂會上和鋼琴對話。簫的音量非常小,竟然可以和鋼琴對手?
張維良:正因為簫的音量小,在中國民族樂器中也屬於小字輩,我才選擇它與西洋的「樂器之王」鋼琴合作,拓寬簫的表現形式。前些年曾與加拿大著名鋼琴家羅伯特合作,我們倆在舞台上,人,是一中一洋;樂器,也是一中一洋;演奏的曲目中西合璧;音樂的理念也是中西結合,效果很不錯。
跨界
向張藝謀學習跨行業吸收
在影視界,張維良曾為多部影視作品配樂,像《菊豆》中使用了塤、《霸王別姬》更是整部電影音樂僅採用一種樂器,這在電影史上尚屬少見。隨着這些電影走向國際,中國的傳統音樂也被世人所知。但張維良說,現在民樂還沒真正走出去,洋人聽民樂有時只是獵奇而已。
《廣州日報》:和張藝謀合作這種方式對民樂的傳播作用大嗎?
張維良:張藝謀他們有很多觀念,確實是一個超人,通過合作我學到了對事業、創作的認真和不斷追求。任何行業是通的,比如電影的畫面講究意向,音樂也講意向。在合作中學到了跨行業吸收。不過笛子行業比較特殊,遊戲規則不一樣。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民樂團也都以去金色大廳為目標,您怎麼看?
張維良:去金色大廳是件好事,可以通過中國音樂傳遞中國人的思想,讓世界了解我們。但去了就真的震撼世界了嗎?洋人都來學笛子了嗎?沒有,所以我們要清醒,目前只是經濟強大了,他們才來關注中國文化。比如譚盾的音樂,其實是用國際的手段表現民樂,但洋人只是獵奇而已。
教育
別把民樂當手藝
《廣州日報》:你怎麼看現在民樂的現狀?
張維良:民樂現在呈上升趨勢,這是一種進步。比如大連笛子培訓基地有3000多人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城市幾千人學一樣樂器很難得。原因就在於國家發展了,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血脈親近感,傳統文化開始復興和回歸。
《廣州日報》:那民樂的問題在哪裡?
張維良:問題不在社會,而是意識職業教育和演奏發展不夠,創新意識缺乏,守舊,另外作曲家沒有太多具有時代性的作品,也不夠精彩。女子十二樂坊剛出來的時候很新鮮,但缺乏文化底蘊,就解散了。
《廣州日報》:那具體到笛蕭的領域呢?
張維良:演奏家要包容,不論在風格、流派,還是年長、年少,大家都要團結。另外,要大力加強科學化訓練的教材。同時創作要繁榮,從事民樂的,作曲行業的都要在這一方面注入力量。
《廣州日報》:不斷有人慕名來找你學藝,你對這些人有什麼建議?
張維良:我覺得盲目心理要抹掉,學民樂不要太盲目。不是把民樂當成是手藝來學。有些學生學成後可以去做一個園丁。現在民樂很缺乏規範性的教材,很有限。我9月份會出兩本笛簫的教材。
名家教堂
評彈麗調融入《花泣》
張維良對每個音符的長短快慢、輕重緩急的處理都十分準確嫻熟,吹技可謂爐火純青。
不過,在所有作品中,他最愛《花泣》,「那是我1991年寫的,雖然時隔20年,每天都聽。喜歡它的原因在於它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也經過了20年的考驗。」
「《花泣》用林黛玉葬花的題材來寫,花落人亡。當初我父親去世,要寫一個作品,父親是我心中一朵花,沒有他的提攜我不可能走這條路,我是江蘇人,我就用蘇州評彈的一個麗調融入笛子中,這個素材比較深沉,試圖刻畫人的內心世界的心境。當然笛子氣息的把握和控制也很重要,另外要了解吳文化的背景,不過這首作品表面的技巧不難。」
專家評價
樂迷心聲
金鐵霖:他是當今最好的笛簫演奏家之一。
李西安(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維良先生的《天幻簫音》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具有魔幻般魅力的音樂世界。以新穎的創意和高超的演技,賦予古老的簫、笛以新的生機和活力,在一個高起點上,開了中國樂器New Age的先河。
樂迷心聲
人們常說「音樂是有魂的,它會攝住你的心。」第一次聽《花泣》就讓我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它。它演奏方面以散板、運腔與緊打慢唱的技法相結合,使音樂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極力刻畫了黛玉「花落人去」的心境。
張維良對笛子和簫的技巧把握是出神入化,他吹奏《綠洲》時節奏變化豐富,其中循環呼吸、雙吐和半音階都屬於難度較大的技巧。
《醉笛》通過音程大跳、兩極音型極端進行以及循環呼吸雙吐等高難度技巧,更是難上加難。
一次喝茶時,聽到張維良的《禪茶一味》這張專輯,讓我的心沉入寂靜!
《南韻》讓我喜歡上低音笛,以前都嫌笛子很吵,現在改變看法了。
視頻
笛子丨笛簫聖手張維良天天向上表演
參考資料
- ↑ 「中國笛王」張維良(圖) 網易雲音樂,2009-08-10
- ↑ 張維良 搜狐娛樂,2010-03-21
- ↑ 「中國笛王」張維良 簫笛獨奏北京奧運開幕式(組圖) 廣州日報,2009-08-07
- ↑ 「上善若水」中國竹笛樂團民族室內樂音樂會 音樂廳,2018-12-12
- ↑ 張維良 中國民樂,2012-07-13
- ↑ 張維良 QQ音樂,20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