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里德曼規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貨幣主義(Monetarism)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也稱貨幣學派現代貨幣主義,其主要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頓·弗里德曼。上周剛剛辭世的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們普遍看作20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文名:弗里德曼規則

貨幣主義:Monetarism

性 質:經濟學流派經濟學流派也稱貨幣學派或現代貨幣主義

年 代:20世紀50~60年代

主要創始人:米爾頓·弗里德曼

政策主張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原因,卡爾·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此後被廣泛沿用於經濟學文獻之中。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在美國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倫納安德森等人,在英國有萊德勒帕金等人。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題是貨幣在經濟活動中最重要,主張貨幣發行增長率要保持一個不變的速度,讓經濟中的個體對通貨膨脹有充分的預期,這種貨幣導向機制被稱為「弗里德曼規則」。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是重要的,貨幣存量的變化是解釋貨幣收入變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弗里德曼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為主旨,向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出挑戰。他在1956年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進行了新的論述,為貨幣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1]

此後,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利用美國有關國民收入和貨幣金融的統計資料,進行了大量經濟計量學方面的工作,為他的主要理論觀點提供了論據。弗里德曼還以一些實證的研究支持了貨幣主義關於貨幣存量的變化在周期性經濟波動中發揮獨立作用的觀點。

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尤其是對於20世紀70年初以後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物價上漲與高失業率並存的「滯脹」現象,凱恩斯主義理論無法作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貨幣主

義因此而流行起來,並對美英等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貨幣函數

「貨幣數量說」與貨幣需求函數

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中認為,「貨幣數量說」這個詞彙只是表示一項研究方法,而不是一個具有確定意義的理論的名稱。它是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而不是產出、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在這篇論文中,弗里德曼在凱恩斯流動偏好函數的基礎上作了一些發展補充,建立起自己的貨幣需求函數。

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人們自願在身邊貯存的平均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量之間,存在着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係。弗里德曼認為最好的政策方針是使貨幣供給量始終按照一種事先規定的固定不變的比率,比如每年4%的增長。政府應該放棄對經濟進行微調而代之以「堅持固定的規則」,避免干預自由的市場。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就減少(增加)0.15%,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減)1.8%,這就意味着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將隨着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

貨幣主義認為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給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

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在於儘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給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 的因果關係。

在短期內,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力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給只決定物價水平。 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英國實驗

英國的「貨幣主義試驗」

20世紀70年代,英國物價高漲、生產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1979年,54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出任英國首相,她高舉自由經濟的旗幟,大刀闊斧地改革政府管制,並親自主持了英國的「貨幣主義試驗」。

撒切爾首相借用貨幣主義的政策,抑制通貨膨脹。上任當年,為控制貨幣流通量,一舉削減了10億英鎊的國債,將銀行的準備金率提高到10%,把最低貸款利率提高到17%。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時間使經濟更加低迷、失業更為嚴重,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當時使人們難以接受,1981年3月30日,英國364名經濟學家,在《泰晤士報》聯名發表公開信,對此政策加以抨擊。 但是,撒切爾首相併沒有妥協,因為這一結果早在她預料之中。當年底英國經濟增長幾近谷底,失業人數達250萬,然而當經濟走過這個「拐點」,便柳暗花明,生產漸漸復甦,物價開始回落。撒切爾首相的做法,看似一招險棋,但最終是有驚無險,闖過了難關。

1984年,英國按照最狹義的貨幣Mo來控制貨幣發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使金融形勢趨於好轉。1985年11月起,為促使經濟繁榮,政策調控的重心,從原來的貨幣供給轉向了匯率。一方面,將英鎊和堅挺的德國馬克掛鈎;另一方面,大量買進外匯,通過降低利率、阻止外資湧入,以降低匯率。而低匯率與低利率,又推動了投資;到80年代末,通貨膨脹率降到4.9%,經濟增長顯著,撒切爾的貨幣主義試驗最終獲得成功。


視頻

弗里德曼定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