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宗寺 (阿拉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寺

圖片來自photophoto

廣宗寺藏文名「丹吉楞」,俗稱「南寺」,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鎮境內。[1]廣宗寺是阿拉善最大的寺院,阿拉善還有「北寺」福因寺,但規模不及廣宗寺。[2]

歷史

廣宗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台吉班自爾扎布之子阿旺多爾濟遵師父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之遺願而興建。該寺共有大小廟宇15座,共2000多間房屋。各廟之間配建有「吉薩」(倉庫)僧房。伙房內有1噸多重的青銅鑄鍋,可盛4噸多水。該寺建成後,從超格圖呼熱廟(昭化寺)迎請了六世達賴遺體供奉,尊為該寺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頂格根」,此即第一世達克布活佛[3]

該寺初建時,原名「阿大希邁德里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羅卜桑多爾濟上報清朝理藩院乾隆帝御賜用蒙古文、漢文、滿文、藏文四種文字書寫的「廣宗寺」匾額(藏語名「噶旦丹吉林」),從而取代了「阿大希邁德里廟」的原名。清朝道光年間,該寺又進行擴建,並將阿拉善第六代王囊都布蘇隆的靈柩供奉於寺內。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該寺在兵亂中遭到燒毀。亂軍放火焚毀了除時輪大殿、金剛亥母殿以外的幾乎全部殿堂,搶走了大批財物。當時,上桌特·圖斯都布、道尼爾·巴拉丹勒格都布等人率部分喇嘛沖入火海,將六世達賴肉身、金剛亥母像、《甘珠爾》搶救出來,搬至山崖險要處隱藏。此後,因殿堂被燒,六世達賴肉身等被送至衙門醫藥殿暫時供奉。清朝光緒年間,該寺獲得修復。

第五世迭斯爾德活佛主持該寺時期,主持新建了大經堂,擴建並修繕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靈塔大殿「黃樓廟」,還派出大批喇嘛赴西藏學經,使廣宗寺達到鼎盛時期,但末期又開始衰敗趨勢。第五世迭斯爾德活佛圓寂後,阿拉善旗政府很快便開始抓喇嘛當兵,喇嘛們紛紛躲藏起來或逃往他鄉。

文化大革命前,廣宗寺內有一座六世達賴靈塔,為一丈多高的鍍金銅塔,塔門鑲嵌各種寶石,塔頂上曾置有3寸高的赤金無量壽佛像;各殿堂公館內,藏有反映宗喀巴本生及傳記的《八十宗喀》三套上百軸,《倉央嘉措傳》一套十多軸。此處提到的3寸高的純金無量壽佛像,以及1950年代初用500兩白銀製作的大悲觀音立體壇城,還有大批法器、供器,後來均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後期作品有《大悲觀音祈願詞》、《阿拉善神祇供》,以及為連城大寺撰寫的《白蓮妙樹寺志》等等。前兩部著作均有廣宗寺(南寺)刻印本,後一著作已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倉央嘉措的生卒年代據認為是1683年農曆三月初一至1746年農曆五月初八,但廣宗寺是在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倉央嘉措靈塔前舉行大法會供輪儀式,以慶祝倉央嘉措誕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紅衛兵闖入廣宗寺,「首先搗毀了六世達賴靈塔,強迫僧侶們破壞六世達賴肉身,並焚燒;同時大量的佛像、佛經被毀壞殆盡……南寺除一部分金銀銅器被有關部門用車拉走以外,其餘各種物品失散嚴重。」1971年,廣宗寺廟宇被全部拆除,木料挪作他用,財產低價變賣,廣宗寺淪為一片廢墟。

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落實,部分僧人聚集至當時唯一有條件開展佛事活動的延福寺舉辦法會。1981年,廣宗寺的部分僧人來到該寺原址,搭建蒙古包及帳篷,舉辦夏季祈願法會,並且由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比寧吾等人出錢出力,在原葛根倉房的遺址上興建了15間平頂佛堂,將桑吉拉布坦撿起並收藏的六世達賴骨灰重新建塔供奉。

自1981年起,當初撿起並收藏六世達賴骨灰的喇嘛桑吉拉布坦便一直在廣宗寺附近瞻卯山懸空寺的一個山洞內修行,守護該洞。傳說,倉央嘉措曾經在該山洞修行。到2010年,桑吉拉布坦已經守護該山洞29年,且仍在繼續守護。

從1981年起,廣宗寺開始重建。當時,第六世迭斯爾德活佛賈拉森正在讀研究生,尚未畢業,他一邊學習並最終完成了學業,一邊主持該寺的重建工作。1990年農曆七月初一,廣宗寺的大經堂、贊康殿竣工,並舉行開光儀式。2001年,該寺恢復興建了黃樓廟,這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靈塔殿,由賈拉森親自重新選址建成,內供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鎦金靈塔,塔內保存有其真身舍利[4]

2002年,廣宗寺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6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歷史名勝十大景區,並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廣宗寺位於巴潤別立鎮境內賀蘭山西麓的一個山谷中,在巴彥浩特鎮東南約23公里。廣宗寺依山而建,四面環山。該寺有6座屬廟,是原來阿拉善八大寺中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寺。該寺由二十多座建築組成。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大經堂、黃樓廟等等。其中,供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遺體寶塔的大殿稱「黃樓廟」。黃樓廟為兩層樓閣式建築,前部為81間,後部為49間,全部以黃色、綠色琉璃瓦砌成。黃樓廟內除六世達賴的遺體外,還存有據說為飛天人像化石、釋迦牟尼佛遺留的金佛、唐朝文成公主的寶劍等文物。

該寺現有廟宇、僧房70多間,並且舉辦廟會。

2011年10月,廣宗寺舉行大經堂及贊康殿落成暨開光慶典。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恆宇、第六世迭斯爾德活佛賈拉森(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內蒙古分會會長)、釋澄還(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佛教協會內蒙古分會副會長)、阿拉善左旗領導、阿拉善右旗政協副主席旦曾活佛,以及中共阿拉善盟委員會統戰部、阿拉善盟民族局等代表出席開光典禮。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中國佛教協會內蒙古分會等部門、單位及團體的代表,甘肅省天祝縣宗教局、石門寺的代表,甘肅省樂都縣馬營寺的代表,大經堂的部分施主,僧眾及信眾,宗教界友人,以及阿拉善盟直屬單位、阿拉善左旗相關部門及單位的代表參加慶典。大經堂於2009年5月正式開始興建,採用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圓頂建築風格,外形似須彌山,內部如立於壇城中,大經堂集中了吉祥八瑞祥,是供奉釋迦摩尼的正殿,為寺院核心建築。[5]

瞻卯山

在廣宗寺(阿拉善南寺)旅遊區通往雪嶺子的途中,向西數公里處有一座單獨的山——瞻卯山。山中有個懸空寺。瞻卯山因形似氈帽而得名「氈帽山」,後因嫌其不雅而改稱「瞻卯山」。瞻卯山又稱「塔爾巴卓格」(藏文,原意可釋為「解脫山」,也可釋為「解脫閣」)。這裡曾有塊雕有藏、蒙、滿、漢文的金字匾額(殘塊仍存)。瞻卯山是十六羅漢尊者赴漢地時的結夏安居之地,也是第十七羅漢達磨居士誕生之處。九世班禪曾來瞻卯山朝聖。[6][7][8]

瞻卯山南山腰上有一天然山洞,可容納數十人。史料記載,六世達賴從南寺南山坡上見吉祥天女出入該洞,故後來在洞內供養吉祥天女。從洞口伸出的巨岩能發出清脆聲音,故稱此巨岩是羅漢用過的犍稚(集合僧伽用的響器)。該山洞裡常年滴水,水質好。洞口外有台階、僧舍。其東側稍高處有一人工開鑿的山洞,因洞內有溫都爾葛根親自繪製的金剛菩薩等眾多上師、本尊、護法像,故稱金剛菩薩洞(多爾色木宗)。山腳下曾有經堂、活佛居室、倉房、僧舍等,夏季舉辦夏安居法會。

廣宗寺僧人桑吉拉布坦長年在瞻卯山生活,2004年已經80歲。文革時桑吉將南寺部分文物悄悄藏到山裡,後來靠肩背手提修通了自南寺到瞻卯山的可通行小汽車的土路,又從南寺被拆毀後的廢墟中撿出磚石、木材背到瞻卯山,修起了台階、僧舍,並在洞口安裝門窗。桑吉使這座文革期間被破壞的懸空寺保持了古風貌。後來,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失意時曾在懸空寺居住過,史玉柱投資70萬元人民幣重修懸空寺。

2004年8月25日,懸空寺舉行「阿拉善廣宗寺(南寺)瞻卯山——聖十六國羅漢尊者做夏安居加持之地大密樂空寶殿落成慶典及佛像開光法會儀式」後,正式對社會開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