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下簡稱「促進會」)於1992年8月6日成立,是經廣東省民政廳登記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1]

目錄

機構簡介

促進會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民政部門有關政策要求,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制度建設,並遵循促進會創會會長葉選平同志提出的「拾遺補缺、濟弱扶傾、積極務實、量力而為」十六字方針為指導,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社會效益,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發展廣東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促進會建會以來,得到李嘉誠、李兆基、郭炳湘、鄭裕彤、何鴻燊、林百欣、曾憲梓、馬萬祺、何厚鏵等多位港澳社會賢達的鼎力支持,成立了「廣東文化基金」,並在香港實行慈善信託管理。這使促進會三十年來得以持續地支持和資助根據立會宗旨選定的多項文化、教育項目。

指導原則

促進會開展會務工作的指導原則是「拾遺補缺、濟弱扶傾、積極務實、量力而為」。三十年來,促進會先後支出1300多萬元,連續11年在廣東省大中小學的美術、音樂、體育、歷史、地理「五小科」教師中,開展「南粵優秀教師」和「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的評選活動,共獎勵了1400多名優秀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給予每人萬元獎金的重獎,這對提高師資素質,突出德育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006年,設立了廣州大學「廣東文化基金助學金」,每年用近100萬元,資助廣州大學成績優秀的貧困大學生的全部學費,直到他們完成學業。2011年起在廣東革命老區和平縣設立扶貧助學金,資助貧困大學生,直至其大學畢業。

愛心奉獻

從2012年開始,促進會又與廣東省教育廳合作,舉辦「廣東省優秀山村教師」評比表彰活動,總共表彰全省600餘名鄉村教師,每人獲得1萬元獎勵及5千元培訓費用。促進會在廣東貧困山區乳源瑤族自治縣捐建了3所鄉鎮小學,並捐建了乳源教師進修學校,資助了數百名貧困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生繼續學業。

促進會先後支出兩千多萬元,支持廣東文化事業。每年都以零租金的方式,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舉辦一系列文化藝術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扶持與資助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每年都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悉尼、加拿大溫哥華等地組織舉辦各種展覽和文藝演出,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促進會設立了「嶺南文庫」基金,資助大型叢書《嶺南文庫》及其普及版本的編纂出版,還設立了「廣東音樂基金」、「廣州雜技藝術創作專項基金」、「王季思古代文學創作基金」和「廣州大學貧困大學生助學金」等8項基金,並出資開展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理論探索與研究,使優秀的嶺南傳統文化得以弘揚。

此外,促進會還三十年如一日,資助全省老年門球[2]賽、老幹部檯球賽等老年文體事業的開展。

視頻

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 相關視頻

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全集
開篇: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