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婡大冄嶺山鎮頭筿大王嶺村,是展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史的專題紀念館,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景觀集萃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的主題陳列,以豐富翔實的東縱歷史照片、文物和史料,全面展示了東江縱隊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陳列共分為九個部分,展出東縱革命文物140多件,圖片450多幅,雕塑油畫、版畫[1]等藝術作品二十餘件。在設計理念上,展覽深刻把握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的背景及歷史意義,通過對東莞的地理、人文、傳統的整合提煉,在歷史、思想、藝術、教育及欣賞等方面將現代設計手法與地域符號元素高度融合,恰當表現主題,注重展覽空間的節奏感,體現壯烈、莊嚴、恢弘的氛圍。

在陳列手法上,恰當地採用了青磚牆、三合土等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特有的歷史符號,並輔之幻影成像、電動沙盤等現代化聲光電的展陳手段,大大增強了展覽的可觀性和感染力。

色彩運用上,通過大跨度、高低起伏和色彩變化的空間造型,加強戰爭的動感。以深灰色為基本色調,兼用土黃色、鐵鏽色、紅砂岩色、白色等材質,根據內容需要,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情緒變化。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緊鄰東江縱隊革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主體建築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築和抗戰時期客家村落風格,紀念館內設基本陳列展廳、臨時展廳、報告廳、貴賓廳等,樓頂設觀景台。紀念館基本陳列包括東江縱隊歷史主題陳列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復原陳列。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於2006年正式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間,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大嶺山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鬥爭的革命遺蹟,現存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操場、糧食加工場、中山書院、醫務所、連平聯鄉辦事處9處文物舊址,已分別按照抗戰時期的歷史原貌復原陳列,與紀念館的東縱歷史主題陳列一同常年對外開放。

該館是當前廣東省規模最大、設置水平最高的抗日戰爭類博物館。自2005年9月3日開館以來,該館積極開展愛國主義宣教工作,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掀起多次參觀熱潮。該館還與教育局等相關部門聯絡,組織團日、東縱老戰士座談等主題活動,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該館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常年免費對公眾開放。

珍貴文物

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史跡陳列展覽廳內,有珍貴的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這台近千公斤重的機器,雖然歷經六十餘年滄桑,機身仍然閃閃發亮。據介紹,該機原是《博羅日報》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於一九四一年購得,一九四四年日寇大掃蕩,《博羅日報》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民陳錦青家裡。幾個月後,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遷徙到羅浮山,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曾輝帶領十多名戰士,突破敵人重重封鎖線,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運往羅浮山朝元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一九四五年九月,東江縱隊北撤,不能把這部機器帶走,只好再次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解放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繼續使用。一九七八年,博羅縣文化局在原《前進報》隨軍記者鍾紫和廖榮的協助下,將這部機器運回該縣博物館收藏,此機也被定為了國家二級文物。

東江縱隊老戰士鍾成生前的心愿,就是將陪伴在身邊幾十年、打仗時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匕首[2]、駁殼槍套捐獻給東縱紀念館展出。據鍾成老人的家人介紹,他生前對這兩件文物異常珍愛,多年來一直放在床頭邊,好好保存着。每當兒孫問起匕首、駁殼槍套的來歷,鍾成老人就會自豪地說,當年他參加了多場戰役,匕首是抗戰時期從日本兵手中繳獲的,駁殼槍套則是他在博羅楊村鎮攻打敵人炮樓時繳獲的。東江縱隊紀念館籌建時,向老戰士們徵集文物,鍾成老人得知後,馬上把珍藏了半輩子的匕首和駁殼槍捐獻出來。他說,不但要讓自己的後代知道這段歷史,還要讓更多的年青人了解歷史,不要忘記那段艱苦光榮的歲月

視頻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 相關視頻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火熱裝修中
【莞邑文脈】重溫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