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型關戰役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型關戰役遺址,位於山西省靈丘縣關溝村與繁峙縣平型關村之間山嶺上,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型關戰役發生於1937年9月中旬,這是太原會戰中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指揮官是國民政府的第二戰區的司令閻錫山林彪,參戰方是日本和中國,這是國共合作、共同抵禦外敵且配合相當默契的一次戰役。1961年,平型關戰役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4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1]

歷史沿革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台鄉,為靈丘同繁峙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今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2]。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在嶺上修建了關城,名曰平型關。做為明代內長城防線上的重要關口,平型關東連紫荊關,西接雁門關,成為防禦蒙古騎兵的重要屏障之一。  

遺址特點

平型關戰役遺址,北連恆山余脈,南接五台山脈,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峪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條峽谷山路,長達七公里,東通河北,西接雁門,地勢險要,關城虎踞嶺上,正方形,周長3000餘米。城樓巍巍,高約八米,南北各置一門。原皆有瓮城,現僅存北瓮城。城內正中有過街樓,舊曾設顯赫的反武衙門,現改建為民房。城東2.5公里處為關門,門洞內置一塊大型石碑,上鐫「平型關」三個大字,字體雄健峭拔。城南面東西高處,各有烽火台一座,遠遠可見。城北有大郎城遺址,傳為宋將楊延昭鎮駐之地。

平型關城據平型嶺之口,城周長1公里余,今殘高6米。關門坐西朝東,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築成,高4米,寬2.7米,牆厚2.7米,今關樓已毀。城內匾額上書"平型嶺"三字,兩側嶺上明長城遺蹟尚存。平型關北有恆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於恆山和五台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視頻

平型關戰役遺址 相關視頻

平型關戰役遺址:二戰中國戰區的第一次大捷發生地,當年的戰場被找到了
抗戰紀錄片《卓絕》:第三集《平型關戰役》

參考文獻

  1. 平型關戰役遺址再現「真貌」,人民網, 2015-6-18
  2. 平型關 永遠的豐碑 ,中國大同政府門戶,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