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旱區生態系統與環境演變團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乾旱區生態系統與環境演變團隊針對乾旱區生態系統與環境演變開展相關研究,加強人才培養[1]和能力建設,以中德和中亞等合作平台為基礎,引進先進的乾旱區生態環境系統管理模式,創建國內一流,在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乾旱區生態系統及可持續管理研究團隊。

成員

于洋 王茜 楊美琳 甘淼 張敏 姜逢清 張海燕 Martin Welp Ireneusz Malik 孫凌霄 李春蘭 阿依帕提曼·阿布力米提

研究方向

團隊主要針對全球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特別是中亞及我國新疆乾旱區生態系統與環境演變,重點研究乾旱區生態系統及可持續管理、生態環境演變、乾旱區水資源管理;氣候變化對乾旱區的影響、人類活動對乾旱區的影響等。

相關資訊

為建設北方沙區綠色生態屏障貢獻智慧——記荒漠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創新團隊

中國是世界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高尚武等老一輩治沙專家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牽頭組建的治沙隊,開展沙漠綜合考察,為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為解決我國在荒漠植被穩定性維持、荒漠化形成機制等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沙漠考察與荒漠化防治領域有了雄厚的研究積累。其中,中國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荒漠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團隊開展了荒漠生態學和荒漠化防治基礎與應用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項目,除了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還傳承了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

目前,團隊已發展成為一支研究基礎紮實、創新能力強、在國內外同領域有着重要影響的研究隊伍,2019年入選第一批全國林草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創新團隊。

2007年,中國林科院牽頭組織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國氣象局等18家單位的專家團隊,對此前從未涉足的庫姆塔格沙漠開展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荒漠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創新團隊作為骨幹成員參與其中。

庫姆塔格沙漠位於羅布泊東南部,內部沙丘連綿,氣候極端乾旱,幾乎寸草不生。10多年間,100多位科研人員[2]風餐露宿,夏秋季忍受40攝氏度以上高溫,冬季冒零下30攝氏度嚴寒,累計行程40多萬公里,獲得了大量第一手基礎數據資料,建立了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2008年,團隊沿着降水梯度,在我國西北乾旱區的敦煌、民勤和磴口建立了原位人工模擬增雨實驗平台,系統研究以白刺為建群種的荒漠生態系統對人工模擬增雨的響應和適應規律與機理。十幾年來,團隊成員風雨無阻,每年4月到9月底,每個月在野外工作超過15天,有時候甚至需要連續24小時進行觀測。

2010年,團隊組織各學科專家開展了荒漠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與價值核算研究,建立了荒漠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首次評估了中國荒漠生態系統服務的實物量和價值量。2011年,團隊組織開展了中國戈壁生態調查,初步查清我國戈壁的類型、分布及自然地理特徵,出版了《中國黑戈壁研究》和《中國戈壁分布圖》,為揭示西北乾旱區環境演變歷史以及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貢獻了力量。

2000年以來,團隊一直參與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和科技支撐工作。牽頭完成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思路研究》調研報告得到國務院批覆,被作為工程二期規劃的基礎。同時積極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工作,完成了履約《國家報告》和《國家行動方案(2010-2020)》。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支持下,團隊在西北地區建立了18個防沙治沙試驗示範基地,示範面積累計超100萬畝。並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的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GEF、UNEP等開展廣泛合作。

團隊成員表示,將集中智慧和力量,繼續在北方沙區水資源生態承載力與林草資源優化配置、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全球變化背景下荒漠化防治技術及策略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的研究,為我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建設貢獻科技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