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擾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干擾素的作用原理
原圖鏈接

干擾素,(Interferons, 簡稱IFN),1957年由英國科學家阿利克·艾薩克斯(Alick Isaacs)和瑞士科學家Jean Lindenmann兩位研究人員所發現,當動物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會立即製造出干擾素(一種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蛋白質」)以抵抗病毒,並同時警告鄰近正常的細胞,提高警覺,以防病毒入侵。干擾素能與周圍未受感染細胞上的相應受體結合,不但可形成一種特殊物質,去活化核糖核酸水解酶-L(RNAse-L),將細胞內病毒RNA破壞,可也可以活化蛋白激酶,把細胞內未完成的病毒蛋白破壞掉,除了抗病毒外,還有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和增強免疫力的功能,但是干擾素在人體的含量極低,又無適當的製造方式,因而限制了臨床應用的價值。

近年,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干擾素才得以量產而廣泛地應用於醫療上。干擾素目前主要可分三大類﹕IFN-α, IFN-β,IFN-γ,其中IFN-α在體內半衰期長達4-16小時,也是所有干擾素中,最常使用的。其投藥方式為肌肉或皮下注射[1][2]

適應症

FN-α目前經美、英、日、德等先進國家核准的適應症包括:

作用機轉

對IFN-α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機轉的研究,目前正持續進行中。目前已知的作用包括﹕

  • 1)抑制病毒的複製增生。
  • 2)增強免疫細胞癌細胞及受病毒感染細胞的殺傷力。
  • 3)刺激癌細胞及病毒感染細胞表現第一類不相容抗原於細胞表面,使這些細胞易於讓免疫細胞辨認而被消滅。
  • 4)抑制癌細胞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使細胞生長停滯。
  • 5)IFN-*可影響約40種和癌症生成有關基因的表達。[1]

臨床應用

干擾素對癌症的治療作用與一般化療不同,它不是直接殺害癌細胞,而是以調節人體內多種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因而它的作用較緩慢。在臨床應用方面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有明顯的療效,也需要較長期的使用,始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療為例,雖然化療劑Hydroxyurea或Busulphan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狀與白血球數,但對病患的存活期影響不大,異體骨髓移植可以治癒某些病人,但只有部份病人能接受異體骨髓移植。而IFN-α可經由調節並改變CML惡性細胞的特性,使得10-25%的病患達到長期的緩解。依美國MD Anderson醫學中心的建議,劑量為5MU/m2/Day或病患可容忍的最大劑量。當白血球被控制在2000到6000/ul時,可達到最佳的療效。最近的報告更指出,以Ara-c加上IFN-α治療療效可以更好。 對晚期的低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IFN-α作維持治療或在療程中加入IFN-α的多個臨床試驗,都顯示IFN-α的加入,可延長病患的緩解期(也就是病情受到控制的情形)1-2年。其中法國Dr. Solal-Celigny的試驗,更顯示以IFN-α與CHVP(一種化學療法)併用18個月,可延長存活期達22個月之多。因而歐洲及最近的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都已核准Intron A(IFN-α的一個廠牌)用於治療晚期的低惡性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IFN-α在實體腫瘤之治療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黑色素瘤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以IFN-α治療一年,可明顯地增加了病患的存活期約一年。因而在1996年獲得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 核准用於黑色素瘤的術後治療。對於消化道的類癌( Carcinoid tumor),IFN-α也能有效改善病患的症狀,並使部份病患的腫瘤消退。 日本Dr. Nishiguchi於1995年在Lancet雜誌的報告指出,以IFN-α治療輕微肝硬化的C型肝炎病患,經過2-7年的追蹤後,發現肝癌發生的比例明顯地下降約9倍。[1]

副作用

IFN-α引起的早期副作用,主要為"類流行性感冒徵候群"。例如:發燒、發冷、肌肉骨骼酸痛、失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與疲累,可於注射前先服用解熱鎮痛劑來改善症狀。通常這些早期副作用,由於身體漸漸習慣,會在治療1-2星期內消失。病患可以多喝水、多休息、熱敷、按摩及做一些體操來放鬆肌肉的壓力。若有食慾不振,則可少量多餐、吃些薄荷或酸性的糖果來改善胃口。後期的副作用,以精神憂鬱的症狀比較值得注意,必要時在睡前服用抗憂鬱劑即可改善。此外,治療期應要注意白血球數的變化。若太低,則需調整劑量。[1]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1.4 陳劍旗/蕭俐慧. 干擾素 (Interferons) 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 台灣癌症發展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0-08-29 (中文). 
  2. 認識IFN. 高點醫護網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