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希望里的芒種(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希望里的芒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希望里的芒種》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希望里的芒種

進入芒種,便是仲夏了。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也正是水稻、玉米等夏播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芒種」到來,預示着農民忙碌的田間生活開始了。

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徐鍇解釋:「謂麥谷為芒種是也」。老祖宗創建芒種這個節氣,其初始本意就是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細細想來,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聰明與智慧。他們在科學極不發達的春秋秦漢時期,硬是憑着仔細的觀察、分析和總結,準確地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且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合着中原的氣候特徵。因而,曆書中對節氣的定義可以說是對河南、河北地區氣候的準確描述。芒種在曆書中又稱五月節,每到這個時節,樹上的杏兒已經變黃變甜,滿樹的桃子已經飽滿,嘴角開始呈現紅暈,河邊楝樹上開出一樹碎花,紫紫的,幽幽氣息盈滿一村。石榴滿樹艷紅,一朵一朵的喇叭,裝在一隻只小鼓上,唱着芒種時節的高音。粗大的艾葉已開始翻白,為着端午節走上各家的門楣而努力着。

芒種,是農民的節日,是一年中收穫的開端,豐收的起始。多少年來,我對芒種始終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看到天氣變化,有了陰雨,就不由擔心起地里的麥子是不是要受到影響了,會不會受災,造成減產。

走進田間地頭,望着金黃色的麥子,記憶在麥芒的扯動下,眼前仿佛展開一幅幅畫卷,這些畫卷有童年的也有青壯年的,在麥田間若隱若現。

對於如東農村而言,芒種時節收割的不僅僅是麥子,還有油菜,還有蠶豆,種的也不止是水稻,同時有玉米、花生、芝麻、黃豆、山芋等等。因此,俗語的三夏大忙「收、種、培」,需要瞻前顧後,哪一頭都得罪不得。雖然已經十幾年沒有割麥、挑麥、打麥、揚場了,但想起來仍然覺得背上發疼、臉上發燒、胳膊發軟、嘴唇發乾、心裡發慌,那曾經艱辛的一幕幕悲壯場面,依然歷歷在目!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夏收最能讓人體會到「粒粒皆辛苦」,待到地里的麥子全都成熟了,來不及收割就會枯焦在地里,而收割時就要掉麥粒。所以,芒種徹底打亂了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習慣。在芒種的日子裡,人們的早起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起早的遇上帶晚的」。如果天上有月亮,一些人帶着鐮刀就直接下地開始收割了。藍天讓人忘記了白晝,月色讓人忘記了黑夜。

芒種時節,農村里沒有閒人,中年人、青年人是麥田裡的主要勞力,老人和孩子也早早的來到田地里做力所能及的農活。實在不能下地勞動的老人或病人,也要在家裡打掃打掃麥場,附帶着看顧年幼的孩子。那真是「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三麥不如一秋長,三秋不如一麥忙。」

割麥子是一件既累又髒的勞動,無處不在的麥芒扎得人難受不說,彎腰弓背一鐮一鐮收割的架勢,更是讓人腰酸腿疼。落在麥棵上的塵土在收割時再次飛起,被吸入嘴裡、鼻子裡,嗓子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受,吐一口唾沫,裡面總有黑黑的東西一起吐出。有風吹來,也是燙人的,似乎要把人體內的水分統統擠出來。腰和腿實在疼得受不了,就按着後背直一下腰,一看,臉上的汗水早和塵土早和了泥,個個都是大花臉。

芒種,承接着春播夏收,背負着一年的希望,搶割、搶運、搶曬,忙着收穫成熟的金黃,翻耕、點種、栽插,忙着播種綠色的希望。廣袤的田野上,處處是忙碌的身影,處處是古銅色的脊背。

才把麥浪波涌去,又見新禾萬頃來。芒種把整個五月喧囂得充實而又底氣十足。

現在,芒種的勞作景象已經大不相同了,芒種也越來越不像芒種。一台聯合收割機從遠處轟鳴而來,麥子們只是在經歷了一陣震顫之後,便紛紛倒下,變成了一顆顆麥粒,變成了一攤攤麥草……站在麥田地頭的我,眼角忽然發熱,驀然想起那些年年彎腰駝背在麥田裡收割麥子的先輩們,想起長輩們的勤勞、堅韌和對土地的感恩之心。

芒種」兩個漢字的組合,就像一茬莊稼與一茬莊稼的接替,讓季節變得充盈,也使人生充滿了希望和夢想。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