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仲夏 (漢語詞彙)
仲夏,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即午月。午位,中夏之位,斗指正南,後天八卦離卦,萬物至此皆盛。夏季巳午未,巳月為孟夏,午月為仲夏,未月為季夏。古語中有:孟、仲、季,代指第一、第二、最後;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釋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中文名 :仲夏
- 出 處 :《釋名》
- 拼 音 :zhòng xià
- 釋 義 :代指夏季的中間月份
- 注 音 :ㄓㄨㄙˋ ㄒㄧㄚˋ
- 英 譯 ;midsummer
時節特點
《釋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仲夏為夏季的中間月份,即干支歷十二月建的午月,亦指農曆五月。因處夏季之中,故稱。午月,斗指正南,卦象為離,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民間習俗認為,仲夏重午日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重午遍地皆藥;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於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於季節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古人認為仲夏重午天地純陽正氣極盛,把午月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韓國人將仲夏『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 [1]
《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楚辭·遠遊》:「飡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王逸 註:「正陽,南方日中氣也。」《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氣者, 李頤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並天地二氣為六氣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正陽顯見,覺悟黎烝。」 司馬貞 索隱引 文穎 曰:「陽,明也。謂南面受朝也。」《北齊書·方伎傳·宋景業]]》:「還至並 , 顯祖 令 景業 筮,遇《乾》之《鼎》。景業曰:『《乾》為君,天也。《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唐韓鄂《[[歲華紀麗》:「月號正陽,時惟端午。」《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禪。[2]
歷史文化
歷史傳說
五月。又稱皋月(見一月「陬月」。皋,同高。訛傳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蒲月(舊俗於端午懸菖蒲於門,並用以浸酒,謂可辟邪,故稱蒲月,又稱蒲節)、榴月(因五月榴花盛開而來)。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詩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鳴蜩(《詩·七月》有「五月鳴蜩」之語)、蕤賓(見一月「太簇」)等。
惡月(古時我國北方地區對五月迷信之稱)。《太平御覽》二二東漢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淮南子·天文訓》:「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午,通五。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視五月為毒月、惡月,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太陽火氣,常為毒螫…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後隨陰陽觀念傳入,「惡」又與陰陽相結合,《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其實這是由於古時對自然知識匱乏,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逐漸形成五月忌的觀念。[3]
詩詞文化
夏日·詩詞新調
李磊(詩詞新調創始人)
濃蔭低樹,
清溪通雲路。
三二少年摸魚兒,
知了高歌不住。
岸上忽來頑童,
撿石投入水中。
夥伴一陣驚呼,
魚兒無影無蹤。
曆法劃分
古歷
在古曆法中,一年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如果一年時間均勻分成4個階段——春夏秋冬,那麼夏就是正午太陽最直射地球前和後的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個均勻的段,那麼孟夏、仲夏、季夏,就是這三段按時間先後的名稱,所以仲夏就是盛夏。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4]
公曆
如果按公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因為夏至那一天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夏至總在公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曆6月為仲夏。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