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師恩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師恩釗
出生 194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今日中國美術》大型畫卷

師恩釗 1947年出生於山東濟南,1948年遷居北京。1984年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協培訓中心高研班授課導師,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特聘教授。 90年代以後,多次參加中國美協等主辦的各種美展並獲獎。

人物簡介

師恩釗,2005年以來,受中央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美術家協會等的委託,為國家重要場所創作大型作品二十餘幅。

在北京、廣州, 鄭州、長春、徐州、吉林、汕頭、威海、及日本大阪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5次。

在各美術出版社出版個人畫冊九種,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師恩釗》(大紅袍)。《美術》、《國畫家》、《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畫》、《美術家》、《榮寶齋》、《收藏》、《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等數十種報刊做過專題評介。《中國美術》,《中國藝術》、《上海畫院》、《中國CEO》等三十餘種刊物做過封面人物。入編多種美術畫冊合集。

多次參加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等組織的出國交流活動,赴俄羅斯,法國,意大利, 德國、瑞士、日本等 國家考察辦展採風。


師恩釗多年來致力於繼承和探索北派山水畫的精髓,在傳統和創新的交匯中走一條自己的路。他的山水畫恢弘大氣,雄勁蒼茫,着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他借鑑運用多種繪畫語言, 將具有時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於傳統的筆墨構架中。作品正大而典雅,壯美而和諧,以其獨特的格調彰顯北派山水新的風貌。 [1]

人物生平

1984年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

1990年作品入選「全國旅遊書畫藝術節」展覽獲銀獎。

1991年作品入選「國際中國畫展暨大賽」獲獎。

1992年作品獲日本藝術交流中心金獎。

1994年作品入選「全國新人新作展」。

1996年作品入選「1996年中日現代化水墨畫交流展」。

1997年作品入選「墨海精英國際書畫展」獲銀獎。

1998年多幅作品被國家領導人書藏;

1999年作品入選「聯合國1999世界和平藝術大展」。

2000年作品入選「抗日戰爭五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獲銀獎,入選<<今日中國美術>>大型畫卷。

2001年作品入選「新時代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獲獎。

2003年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

畫家師恩釗走向成功之路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面臨着多種可供選擇的途徑。每位畫家均可從自我出發探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條路無疑是漫長而艱辛的,需要畫家長時間地筆耕墨耘。中年畫家師恩釗已在這條路上默默跋涉了數十春秋,今天他終於有機會停住腳步,面對豐碩成果,回首自己所走過的藝術之途。

我與恩釗的相 識還是在「文革」期間,雖然不在同一所大學,但畫領袖像、辦展覽等「戰鬥任務」把大家聯繫在一起。恩釗是學理科的,美術雖非專業,但他自幼習畫,當時在繪畫上已顯得身手不凡。畢業後的十年,大家天南地北,各奔東西。一個偶然的機會相遇,他已是棄理從藝,在一所大學任美術教研室主任了。這時看到他技藝大進, 人物、山水均達到相當水平。後來他到解放軍藝術學院研修國畫,在接受系統、嚴格的基礎訓練的同時,廣收博採,開拓眼界,在藝術的道路上有了一次大的跨越。

恩釗專攻山水,他在傳統的水墨審美規範中,注重理解、繼承並突破、出新,充分發揮傳統筆墨的豐富表現力,加上多年的西畫基礎及對生活的熟諳,使其作品日趨成熟。自然界的萬千變化、無限生機給他的藝術注入了活力,他在對大千世界的悉心體察中探索着創新。這些年他完成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優秀的山水作 品。畫家筆下的高山峻岭、深谷幽泉、洪荒大漠、長河飛瀑,都給人以很強的藝術震撼和感染。他的畫構圖嚴謹、刻畫精微、層次分明、虛實相間、單純空靈,力求完整與精純、抒情與寓意的統一。在山水畫這一包蘊着傳統藝術真諦的繪畫形式中,恩釗的畫無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有了自己的鮮明的藝術特色。

天道酬勤,恩釗的悟性加勤奮,使他已步入了成熟與收穫的季節,像所有獻身藝術的人一樣,他會將更加完美的藝術形象呈獻給社會。

畫派風格

師恩釗北派山水的風骨雄魂,在中國山水畫史上,乃至各個歷史時段中,山水畫風或「南派」或「北派」,或復古或創新,均有各自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如五代荊浩、關仝高曠峻厚,董源、巨然清遠潤澤;北宋李成、范寬雄壯堅實;南宋四家硬直清朗;元代四家蒼茫空靈;明代吳門四家典雅閒趣;清代四王古樸守舊,四僧清新自然。

近代的代表人物,可推傅抱石、黃賓虹、李可染,畫風可否稱為「濃厚拙野」。其他如張大千、劉海粟、陸儼少、關山月、黎雄才、宋文治等均為這一時代的傑出代表,但影響相對要弱一些。

走入新時期的實踐表明:歷史悠久的中國山水畫,經過一代代的創造和積累,它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獨具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適於發揮中國畫材料工具性能的各種各樣的風格形式幾乎全被當代畫家們探索過,能夠體現各種意蘊的景象構成與筆墨組合也差不多全被當代畫家們所運用過;如何在藝術語言上進行開拓並使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創造卓然而立的時代畫風,成為當代無數畫家創作追求的目標,致使當代中國山水畫這條河道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形成多元、多向的格局。

以再造中國山水畫歷史輝煌為己任的師恩釗,正是這激流中搏擊的一員。他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經歷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專業訓練之後,開始更自覺地反思古代傳統和近現代傳統,更全面系統地了解西方繪畫。在對歷史的頻頻回望中,他發現自元代以來,中國山水畫只高度發展了以南方景觀、南方氣質為主體的文人畫,更確切地說是以江、浙、皖為中心的江南景觀與氣質的「南派」山水畫。元以前曾相當繁榮過的西部、北部、中原諸地區的藝術風格傳統,如奇詭的青銅風格,以楚文化為源頭的奇幻渾樸的漢代風格,飄逸與粗獷對峙的南北朝風格,燦爛恢宏的唐代風格和剛健雄渾的宋代風格等,大體都成了歷史存在而不復有強勁的繼承者。尤其是「北派」山水的風骨雄魂,其縱橫跌宕之勢、鬼斧神工之奇,尚無盡如人意的表達。在文人藝術業已成為過去,現代藝術風靡世界的今天,是否還應提倡這種畫風,還能否創造出新的地域風格,師恩釗從前輩李可染及其後的若干畫家身上,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主張為「祖國山河立傳」的李可染。在80年代後,他不再以描寫實景的寫生作品為主,開始取法五代北宋描繪大山大水,追求景象的博大雄渾和審美感情的壯美崇高。其後則出現了畫西北黃河源頭的周韶華、畫巍巍太行的賈又福、畫東北林海雪原的於志學,還有畫遠古洪荒未辟的盧禹舜,他們既像五四以來的前輩一樣地批判五代北宋之後在江南發展起來的文人畫,又遙承漢唐五代北宋的雄風,去致力於前人未曾描繪過的宏偉而神奇的景觀,表現出在大自然面前的震驚、深思與感奮。他們的審美取向或者說成就,對師恩釗的啟示是:畫家面對同一個山水藝術傳統,面對不盡同一的山水景觀,只要能夠通過「師法自然」改造那傳統,就可能邁出突破性的第一步。當然只「師法自然」完全寫生還不夠,還需要掌握傳統,需要畫家足夠的主體條件,以及對特定地域景觀的巨大感受力和相應的創作行動。師恩釗就是這樣的畫家,他造型功力紮實,有西畫的基礎,對傳統山水畫下過過硬的功夫,對北方的自然景觀有獨到的觀察與感受,還有一股持久不懈的創造精神。 [2]

當今日的鏡頭對準師恩釗時,時光已過去了20年。在這長達20年的時間裡,師恩釗高揚北派山水的大旗,牢記「師法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堅持不輟,經年獨行於北方的重重關山、莽莽林海,無論是「閱盡人間春色」的滄桑燕山,還是壁立千仞的巍巍太行,抑或是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到處都留下他的足跡。這裡沒有江南的桃紅柳綠、煙雨,也沒有熱帶雨林的藤蔓交錯、野卉飄香,但這裡卻是一片沃土,草莽參天,峰巒縱橫,深谷幽泉,高天歸鳥,這是何等蒼茫、壯闊的景象。這正是師恩釗北派山水所追求的獨特的風骨雄魂。師恩釗屬於大山,是大山淨化了他的靈魂,給了他開闊的胸襟和高瞻遠矚的膽識;他愛山、畫山、戀山、醉山,在這一形態下,師恩釗的創作思緒一直在雲天和大地間涌動,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中國寫意山水畫不同於西式風景畫,它固然可以對景寫生,但寫生不是山水畫的特殊境界,因為寫生山水畫往往會削弱象外之意。基於這種理念,師恩釗的山水不是自然的再現和描摹,而是放情林壑,注重「心察」,「得妙悟於神會」,在了解認識物象的外部形態的同時,「凝想形物」的內在精神與個性特徵,把自己審美理想以山水景物為依託表現出來。

或許是北方山水呈現的粗獷與質樸、雄強與奇崛、孤野與蒼茫,具有突出的精神品格和鮮明的個性特徵,更有其強大的內在張力和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才使得師恩釗對此情有獨鍾。

或許是師恩釗的山水源於中國文化的厚重,和傳統文化與古老哲學水乳交融般難解難分。從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人格意義到宗炳的「澄懷觀道」,強調山水意在明道;從郭熙所說的「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到笪重光所云的「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辟奔走相會」,強調山水之意在弘儒而崇尚大山精神。師恩釗把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一一注入他的山水,成為他山水精神的構成和精神家園的引領,同時他又以自己的方式彰顯和解讀着傳統文化的豐腴與含蓄。

「大山堂堂」的高遠意象是師恩釗作品獨特的構圖方式。所謂高遠意象,指畫面以大山堂堂的主峰構成主體形象,主峰聳峙而有高意,主峰位於中遠景而有遠意,主峰歷歷在目而有居游之意。師恩釗的山水畫多取境於北方千山萬壑、重巒疊嶂的景象,山勢崢嶸,寬闊浩瀚,典型的北宗山水意趣。無論是橫幅還是立幅,大畫還是小畫,都有主峰當畫而立,都有近坡、近水、近石,中景都是層層推遠的林木、岡巒、飛瀑,都是雲層與山岩相間向遠處高處直推至遠景主峰——都有近中遠層次。這種「折高折遠」、漸遠漸高的手法,不僅使觀畫者如身臨其境,還有一種步步登臨、步移景換之感。在《飛越太行》、《北國春曉》、《山嶽晨曲》、《秋高雲起》、《祥雲凝紫》、《燕西山居圖》、《雲山鳴曉》等作品中,都體現了這種對高遠意象的追求,呈現出「赫然當陽」的主峰既要高又要遠還要近的視覺效果。按郭熙的說法:「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不近何來居游之樂?這也是傳統山水畫的理法,其關鍵處在於畫家靠縹緲的雲靄和遠去的山脊將峰巒層層推遠,當觀者視線從雲山渺渺的遠處轉向畫面上部被拉近的主峰時,主峰成了由遠處通向觀者的龐然大物。觀者越是體驗山麓之遠,便越是會感到山體之大。

就此境營構的獨特性而言,還表現在「平遠」與「高遠」的統一運用上。在他的《碧湖鳴翠》、《春江水暖》、《青山春曉》、《碧水晨鐘》、《雲里湖山》、《雪揚千里》、《碧水晨色》作品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師恩釗匠心獨運地以平遠法對近景平靜的湖面或坡石橫向展開,以「平中見奇」、「以低托高」的手法襯托中景主峰的雄偉突兀,從而使高遠意象別有一番境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山河頌」式的社稷禮讚、咄咄逼人的大山崇拜之情,更多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生命狀態。其空間意味,不僅富於情思,更有一份高昂的精神意志。

把山水作為民族生存的偉大空間和高昂精神的感情投射,是中國山水畫早已形成的寶貴傳統。對於深諳傳統奧秘的畫家而言,山水畫是人的自由旺盛的創造精神與大自然陰陽相合的蓬勃生機的統一,是對屹立於歷史時空中蘊含着精神文化的生存環境的謳歌,是奔躍的生命,是可愛的國土,是充滿自豪的精神家園。

師恩釗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上述的傳統。他把崇尚大山精神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他的作品始終,使傳統的北派山水在新的層面上達到與宇宙人生的契合,壯美的真景似乎超越了時空的局限,大美的境象與崇高的精神融為一體,使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種嶄新的大山大水的詩情和意境,更有一種氣吞萬里的勢態給人以感動,給人以震撼。

他把書法用筆引進他的山水,以達到一波三折、勁健硬韌與入深成厚的筆墨韻致。山體以線為骨,筆線遒勁有力,剛柔相濟,且隨着圖式的需要與表現對象的質地、形狀及情境的不同,而變換着線的形態、樣式與聚散。他的線富有節奏和韻律,在松活靈動中按結構演化出線的乾濕濃淡、粗細長短,同時與皴擦、飛白相互交織在一起,亦點亦線、亦塊亦面,心手相應,不滯不礙,是發自內心的宣抒,而非無度的率意和恣縱的輕狂。

他把墨韻引進他的山水,根據自然、根據理法,根據他的想象與創造,或濃或淡,或燥或潤,或大或小,或錯或落,或虛或實,或開或合,由實到虛,返虛入渾,靈活多變,幻化無盡,不僅烘托出線的強勁與含蓄,還造成某種氣勢與氛圍,其中深蘊着畫家樸素的大山戀情。更為可貴的是他能把重墨畫得飄逸,能把精微畫得堅實,能把密集處畫得空靈。他既可以像一些大寫意畫家那樣一揮而就,而更多的時候畫得沉穩而縝密,表達出他的那種平和與謙恭的心境。在此境界中,他以筆代造化之功,以墨體天地之氣,筆墨則以豐厚的內涵顯示着美感魅力,並以流動灑脫的形態回歸到藝術本體的表現中來。

他把色彩引進他的山水,突破了傳統文人畫「水墨為上」的疆界,他充分發揮國畫顏色的古雅清淡,吸取青綠山水的鮮麗與響亮,結合西方繪畫的光色方法,或層層渲染,或點鋪色,或盡興潑彩,其色不礙墨,墨隨色運,色墨相融,冷暖互補,呼應生輝,而使畫面統一而和諧。春來一抹新綠,夏日一片清朗,秋天一片火紅,冬季一片寒涼,整個畫面盡染在四季的色光之中,顯得鮮活、高貴、明淨與幽深。

他把雲氣引進他的山水,讓高山大川浮游在一種祥雲瑞氣的意境之中。他讓所有的景物若實若虛,忽隱忽現,如行如藏;他讓雲霧在山巔籠罩,在山間環繞,產生雲蒸霞蔚的效果。那天高地闊的境界,那排山倒海的氣勢,那渾厚蒼茫的意象,皆與雲氣和想象一起飛升,如同冰山一樣飄移。這是充滿生氣的山景,是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棲息之地,是我們為之動心動情的山河。只有對這些景物十分迷戀和熱愛的藝術家,才能繪出如此感情真摯而令人感動的畫圖。

師恩釗的繪畫是真情的,像他自己一樣。在他的筆下,山是自己的山、樹是自己的樹、雲是自己的雲,不論是遠山與近水,還是長天與大野,也不論是樹木與山巒,還是煙雲與飛瀑,他都深情地注入了整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現實感奮,都寄寓早已融入高山巨川、大漠長河中古老而充滿生機的民族精神。中國山水畫,畫山水而意不在山水,大山乃是胸襟與天地、造化、自然、太虛、社稷交融的載體,神遊太虛與馳懷山林互為表里。所以師恩釗讀古今群書,行數萬里路,窮江河之源,登高山之巔,以宇宙意識擁抱天地自然,以上下古今之思做大塊文章;胸羅萬宇,脫胎山川,揮斥八極,磅礴萬物。因此,他的山水顯然不同於南派山水的秀潤與委婉,而是具有北派山水的雄奇、壯偉與蒼茫。他的山水畫以「滿、濃、大、奇」及氣勢壯闊、墨色輝映為基本特徵,同時又是粗中有細、剛中有柔、放中有收、露中有合,「致廣大」與「盡精微」兼而有之之作,粗獷中見嫵媚,剛健中含婀娜,率直中見智慧,這自然顯示出畫家一種與眾不同的山水視野和胸襟,也顯示出他個性化的藝術追求。他的山水畫已不是傳統文人畫的淡逸之境,而一變為個性張揚的雄逸之勢,這與南派山水畫所一味強調的求逸、求淡已走向審美的對立;從中我們讀到了時代的聲音,民族的呼喚,藝術的本源精神。師恩釗北派山水的畫風從根本上說,乃是他的審美理想、個性氣質、理論識見、學問修養的總體表現,也是時代的、民族的、精神的產物,是他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選擇、融合和創造走出的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

在這裡我想提出一個人「大山水」理念。其實,說起來傳統的山水畫原本就是「大山水」。中國山水畫不同於西洋風景畫,它獨具特色自立於世界藝術之林。翻開山水畫的歷史,我們看到無論是宏偉巨製還是咫尺小品,絕大多數都是近中遠景氣象不同,是一種將自然景致爛熟於心後重新構建的胸中丘壑,是大自然的蓬勃生機與人類的精神文化的高度統一,是民族生存的感情投射的藝術空間。且不說北方山水畫派大山大水的雄風奇骨,即便是自元代以來的文人風格為主的山水畫,也大多為全景或半全景,也是具有「大山水」特色的。

反觀近些年來山水畫的面貌,卻常常有意無意的丟掉了「大山水」的典型傳統風格,或以筆墨符號滿紙平鋪,或專研筆墨趣味小情小景,誠然風格多樣並且也不乏精品之作,但大氣勢大手筆的山水力作卻不多見了。這裡不能不提到近些年興起的黃賓虹熱,使山水畫家們趨之若鶩,成就了多少大大小小的「黃賓虹」。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使原來本應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山水畫創作道路變得狹窄,形成千人一面,缺乏生氣的局面。應當說黃賓虹是一位個人風格突出的畫家,功力深厚,筆墨多變,但他的構圖多取自山水風光的局部,很少有全景式的大山水,他的風格也只能說是眾多畫風中的一種。如果言必談黃甚至把黃賓虹推到「畫聖」的高度,似乎誰有疑義便是「不懂學術」,這是一種對中國畫藝術發展之路的誤導。

筆墨技法,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手法,我們應當努力繼承傳統的筆墨功夫將其發展創新。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正如同色彩對之於西畫,是用色彩去造型的;也如同筆法對之於書法,若沒有肩架結構談何用筆的功力?山水畫的筆墨應當體現在對山水林泉壑的塑造上,千變萬化、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是不可以用程式化的筆墨去套就的,連石濤都說「筆墨當隨時代」嘛!看一幅山水畫,觀者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整體氣勢,是它的構圖、造型和氣韻,進一步才去欣賞它的筆墨是否有功力,是否靈動多變,是否有自己的特點。假如你的造型平淡無奇,構圖毫無氣勢,何來筆墨去吸引觀者的眼球?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還是讓我們多把功夫下在為河山寫照吧!這是歷史的傳承,也是時代的呼喚。

今天,我們的國家,幾千年的文化古國,前所未有的中華盛世,在世界經濟上舉足輕重,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擲地有聲。這樣的時代,一定要有相應的藝術作品與之相配。假如今天的山水畫作品還一味強調古意,做為點景出現的往往還是古亭草屋及長袍倚仗老者等,談何時代的氣息?如果百年後觀眾看到這樣的畫,恐怕會困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怎樣的面目?當然,談到山水畫的時代性,也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圖解,也並非一定要畫上高樓、水庫或電視塔等等。我們今天的山水畫創作,要有新的詩情和畫境,要有高山仰止,雲蒸瑞氣,海闊天空,壯美雄逸的做大塊文章的手筆,要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及明快舒朗的審美取向,要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時代氣息。讓我們用畫筆為祖國美好江山抒情寫意,描繪出我們所追求的「陽光山水」。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山水」。

藝術成就

為國家重要場所創作一系列山水畫作品,其中主要有:

《祥雲凝紫》(布置於北戴河胡錦濤辦公樓接見廳);

《碧湖鳴翠》(布置於中南海紫光閣國務院會議廳);

《北國春曉》(布置於中央辦公廳機關);

《碧水晨光》(布置於中央辦公廳機關);

《春風攬勝圖》(布置於國務院杏林山莊中央領導辦公樓);

《晨風雲起》、《秋光山色》、《鏡湖晨鳴》、《碧湖春嘵》(布置於玉泉山中央領導辦公樓);

《春山晴曉》(布置於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樓);

《青嵐》、《青秋露氣》、《青山春濃》、《深山鳴翠》、《秋情》、《天鵝湖晨趣》、《天鵝湖》及六幅花鳥畫(布置於國務院各辦公場所);

《碧湖秋意》(布置於外交部某大使館);《惠風和暢圖》(與陸天寧合作,布置於國家體育場鳥巢金色大廳);

《長城內外駝鈴聲》(與劉大為合作,布置於軍科院);

《海上名山》《雨滌嶗山綠》《名山出海圖》(青島市政府會議廳)。

在北京、廣州, 鄭州、長春、徐州、吉林、汕頭、威海及日本大阪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5次。

出版的畫家合集十餘種,其中主要有:

《國畫三家》(喻繼高、劉大為,師恩釗);《當代畫史名家經典》(劉文西、童中燾、師恩釗、史國良);《當代中國畫壇領軍六大家》(楊之光、劉文西、喻繼高、師恩釗、周彥生、何家英);《當代書畫八大家》(楊之光、劉文西、范曾、賈又福、龍瑞、師恩釗、馮遠、何家英);《當代畫壇十大家》(張仃、范曾、喻繼高、劉大為、霍春陽、龍瑞、師恩釗、蔡超、范揚,何家英);《畫壇當代十大名家》(喻繼高、劉文西、范曾、劉大為、龍瑞、霍春陽、趙文元、師恩釗、馮遠、何家英)。

由國家級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光盤有:《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盛世華章 中華藝術名家檔案——吳山明、師恩釗、潘公凱》。

作品獲獎經歷:

1990年,作品入選「全國旅遊書畫藝術節」展覽獲銀獎。

1991年,作品入選「國際中國畫展暨大賽」獲獎。

1992年,作品獲日本藝術交流中心金獎。

1994年,作品入選「全國新人新作展」。

1996年,作品入選「1996年中日現代化水墨畫交流展」。

1997年,作品入選「墨海精英國際書畫展」獲銀獎。

1998年,多幅作品被國家領導人書藏。

1999年,作品入選「聯合國1999世界和平藝術大展」,獲世界和平教育者獎,「建國五十周年山水畫大展」獲優秀獎,「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全國中國畫攝影作品大展」獲銅獎。

2000年,作品入選「抗日戰爭五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獲銀獎,入選《今日中國美術》大型畫卷。

2001年,作品入選「新時代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獲獎。

2003年,作品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

畫家藝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鏞這樣評價師恩釗:師恩釗是中國新北派山水的代表畫家,也是當代殿堂山水畫的代表畫家。他的新北派山水氣勢雄渾,境界奇偉,筆墨精微,變化豐富,開拓了傳統北派山水的現代風格。他的山水畫奇偉的境界得益於大膽的構思和構圖。創作的山水畫氣勢磅礴,蒼茫雄逸而又明淨秀美,着力表現北方山川奇峻的風貌,他以儘量豐富多變的筆墨語言及章法結構並借用西洋畫法來增強畫面的可視可讀性,他將具有時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於傳統的筆墨構架中,作品正大而典雅,壯美而和諧。 畫家動態

「大山堂堂·赫然當陽」——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雅集筆會紀實

2013年10月25日,由重慶·臻紀主辦的「大山堂堂·赫然當陽」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雅集筆會在江北禮宴天下酒店隆重舉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我國著名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老師攜夫人蒞臨活動現場,與公司各高層領導、嘉賓及藏家朋友共500餘人見證了此次藝術盛會。

活動伊始,重慶·臻紀業務副總周於川女士首先代表公司致以歡迎詞,對老師及其夫人的蒞臨深表感謝,對與會的各位嘉賓及廣大藏家朋友們予以誠摯的歡迎。周總表示,「師恩釗先生是北派山水畫的領軍人物,一直孜孜不倦的開拓北派山水獨特的藝術語言。此次活動能有幸邀請到師恩釗老師,是臻紀之幸,亦是重慶藏家之幸,希望通過此次筆會能夠促進彼此間更進一步的了解,預祝此次筆會舉辦圓滿成功。」

在隨後的藝術訪談環節中,應主持人之邀,師老師與大家詳細、重點的解讀了北派山水及新北派山水的定義與不同之處,解讀中,師老師十分注重與藏家朋友們的互動交流,他通過對其作品的解讀和創作技法的描述,使大家更為直觀、清楚的了解。隨着訪談的不斷深入,老師還與大家分享了即將於今年年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的喜訊,而此次重慶藝術之行,師老師就為重慶藏家帶來了部分參展作品,這些作品也將於26日在周順愷美術館舉辦的「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個人邀請展」中展出呈現,可以說重慶藏家將有機會先於全國的其他觀眾欣賞到這批精美的山水畫作品,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台下與會者的熱烈歡呼,掀起活動高潮。

為更好地構建藝術家與藏家的交流平台,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此次筆會活動除安排藝術訪談環節外,還加入了一系列作品競猜、幸運抽獎等現場互動活動,極大調動了與會藏家的參與熱情,尤其是現場潑墨環節,老師興之所至,欣然創作了2幅小品,其中創作的一幅山水畫作品老師還親筆題字贈送與重慶·臻紀。精湛的藝術技法,引人入勝的畫面,引來台下觀眾的陣陣讚嘆、驚嘆,眾多藏家被被老師的繪畫所吸引,紛紛上前拍照,將活動推向高潮。

  兩個半小時的以墨會友,兩個半小時的相談甚歡,師老師的人格魅力、藝術造就俘獲了在座每一位重慶藏家朋友們的心。而師老師對本次筆會也評價頗高,重慶藏家的熱情讓老師印象深刻,而臻紀為傳統藝術推廣所作出的努力深感振奮。

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作品邀請展隆重舉行

繼2013年10月25日臻紀成功舉辦「大山堂堂·赫然當陽」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雅集筆會後,2013年10月26日,臻紀再次攜手周順愷美術館共推「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作品邀請展」。

  本次作品邀請展構思伊始就具備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參展作品中包含師恩釗先生將於今年年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中的部分精品力作。重慶·臻紀舉辦的邀請展,可謂其前展。獲悉該信息後,重慶的主流媒體如《重慶晨報》、《重慶商報》、《渝中報》、渝中區電視台紛紛向重慶的廣大書畫者及藏家群體預發報道。

  26日上午10時,「北派山水畫家師恩釗作品邀請展」正式開幕。參與本次藝術盛會的有重慶市渝中區文廣新局黨委書記白玉、重慶市中國畫學會顧問、山水畫家唐世明、周順愷美術館副館長周煒先生、社會各界人士及我司高層領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系十數位優秀學生代表也前來畫展觀摩、學習並與師恩釗老師討論、研究中國山水畫。而預先看到媒體報道的全市近百位書畫愛好者們也紛紛趕到現場,一睹藝術家及其作品風采。

  本次展出作品共計二十餘幅,大多為表現北方千山萬壑、重巒疊嶂之景的大尺幅作品。師恩釗先生在山水畫創作中秉承「師法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經年行走於北方的重重關山、莽莽林海之中,進行藝術寫生、挖掘創作靈感。故其作品中一種蒼莽、浩瀚之氣撲面而來,觀展者無不嘆服、驚艷。

  本次活動是臻紀繼9月與周順愷美術館共同舉辦「濃墨重彩·關東畫家盧志學作品邀請展」後又一次向全市人民介紹、推薦中國當代優秀國畫藝術家的踐行。不僅達成企業推廣傳統藝術的訴求,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高度體現。邀請展促進了專業層面南北書畫藝術的交流,也直接服務了市場與藝術公共教育。此類書畫藝術的推廣活動,臻紀將堅定不移的做下去,臻紀也將為重慶市民不斷介紹、推薦來自全國各地、各畫派的優秀藝術家代表,使之直接助推城市文化品位,讓更多的人們投身到國家文化強國、藝術強國的歷史洪流中。

作品賞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