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ENS),或稱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於1794年10月30日(霧月9日)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民議會下令創建。

學校在法國大革命中飽經動盪,1808年由拿破崙拉普拉斯整頓後重新開學。現為巴黎高師集團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PSL)的成員之一。

學校本部位於巴黎鄔爾姆路的聖·熱內維埃芙山,總校在巴黎有3處校區,還在外省郎寨和富爾於夫設有分校。[1]

簡介

高等師範大學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法蘭西共和國成立後的兩年,共和3年霧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據當時國民公會議員拉卡那爾(Lakanal)的提議,法國第一家師範學校創立,並成為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qarqons)的前身,使「高等師範大學」(ENS)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廣大法國人所了解、接受。

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師範大學正式成立並且選址於巴黎鄔爾姆路(rue d'Ulm),,它們分別是1880年的楓特耐奧羅斯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Fontenay-aux-Roses)、1881年的 塞弗爾女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Sèvres pour les filles)和1882年的聖克魯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Saint-Cloud pour les garcons)。到那時法國已經擁有四家高等師範大學且初具規模,法國人已不再對「高等師範大學這一名詞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師範大學,即技術教育高等師範大學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1845年學校改為現在的名字。在學科上分文、理兩科。文科設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歷史、地理、現代外語、社會科學等專業。理科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專業。   

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歷史與現實互為參照,相映生輝。學校畢業生中人才濟濟,名流輩出。埃瓦利斯特·加羅瓦(Evariste Galois)曾在校園裡留下了天才數學家和一代浪漫英雄的原型形象;1854年,聖特-克萊爾-德維爾(Sainte-Claire-Deville)在巴黎高師成功地隔離了鋁元素;巴斯德(Pasteur)也在那兒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學發現,包括1857年和1881年發酵和病毒的發現。開生物學新紀元的亞雷斯和巴斯德,存在主義先鋒薩特,自由主義戰士雷蒙·阿尤,共和國總統蓬皮杜,總理兼任國民議會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學家之一、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現的拯救法國社會於傳統陋習中的一代「新人」等。

儘管飽經歲月的磨鍊,這所古老的學院在今天仍煥發着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動着探索與創新的新鮮血液。   

在自然科學方面巴黎高師有11位諾貝爾獎得主(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塞爾日·阿羅什就是巴黎高師的教授),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沃夫獎得主和一位阿貝爾獎得主,其中該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數學三大獎於一身的數學家。

巴黎高師的學生總數不到兩千人,所以,從相對值看巴黎高師是諾貝爾獎單產最高的大學,從絕對值看,巴黎高師是獲得菲爾茲獎最多的大學。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們,這裡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科技發展的溫床。

地理位置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校本部位於巴黎鄔爾姆路,坐落於聖·熱內維埃芙山(Montagne Sainte Genevieve), 與其比鄰而居的是巴黎物理工業化學高等學校(Ecole superieure de Physique et Chimie lndustrie Hede la Ville de Paris)、生物化學學院(1nstitut deBiologie-Physio-Chimique)和 居里學院(1nstitutCurie)。它們之間保持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合作關係。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是上述一系列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核心,它們共同構成了著名的「聖·熱內維埃芙山研究會」Association de 1a Montagne Sainte Genevieve)。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分校區則位於如爾丹大道(Boulevard Jourdan),鄰近巴黎著名的 大學城。同時,在蒙特魯吉地區也有該校的一部分校園。


院系設置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所設科系包括:數學及其應用、 物理、地球-大氣-海洋、 化學、生物、計算機信息學、認知研究、社會科學-經濟-法學、 地理學、 哲學、歷史、文學與語言、藝術交流、古代科學、科學歷史與哲 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國際合作交流中還選擇走出巴黎校園,前往與她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的國家就地辦學,設立碩士水平的課程。巴黎高師除準備在中國 北京推出一項合作培養課程外,還將和由 法國四所高等師範學院(巴黎於爾姆街高師、卡桑高師、 里昂理科高師及里昂文科和人文科學高師)組成的 法國高師集團(Groupe des ENS)一起,在上海發展一個法中碩士課程項目。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歷年排名

學校名稱 年份 排名 英文名稱 國家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20 43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18 43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17 33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16 23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15 24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法國

[2]

傑出校友

巴黎高師誕生了無數的科學和人文藝術領域的人才。

共計有12位來自物理、化學、經濟學、文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和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和一位阿貝爾獎得主,其中該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數學三大獎於一身的數學家。

同時,它還培養出了眾多雖未拿獎,但卻開創了百年潮流、足以永垂史冊的科學、文化人才。如數學界的傅里葉(Joseph Fourier,1768.3.21-1830.5.16)、勒貝格(Henri Léon Lebesgue,1875.6.28-1941.7.26)、伽羅華(Évariste Galois,1811.10.25-1832.5.31);哲學界的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喬治·岡圭朗(Georges Canguilhem,1904.6.4-1995.9.11)、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3.14-1983.10.17)和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0.15-1984.6.25)、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等。

諾貝爾獎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保羅·薩巴捷,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1915年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讓·佩蘭,192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亨利·柏格森,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讓-保羅·薩特,1964年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路易·奈耳,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羅拉爾·德布魯,198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阿爾貝·費爾,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塞爾日·阿羅什,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菲爾茲獎

洛朗·施瓦茨,菲爾茲獎得主。

勒內·托姆,菲爾茲獎得主。

讓-皮埃爾·塞爾,菲爾茲獎得主。

阿蘭·孔涅,菲爾茲獎得主。

讓-克里斯托夫·約科茲,菲爾茲獎得主。

皮埃爾-路易·利翁,菲爾茲獎得主。

洛朗·拉福格,菲爾茲獎得主。

文德林·維爾納,菲爾茲獎得主。

吳寶珠(Bao Chau Ngo,1972年-),越南裔法國人,2010年菲爾茲獎得主。

賽德里克·維拉尼(法語:Cédric Villani,1973-),法國數學家,2010年菲爾茲獎得主。

沃爾夫數學獎

安德烈·韋伊(André Weil,1906-1998),法國數學家,1979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

喬治·薩頓獎

喬治·岡圭朗(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法國哲學家、生物史學家、科學史家。代表作《常態與病態》。1983年榮獲科學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喬治·薩頓獎章。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喬治·杜梅齊爾( Georges Dumezil,1898—1986),法國20世紀著名語文學家、文明史家、宗教學家,1978年入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家

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法國物理學家。

化學家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

作家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86—1944),法國作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哲學家

阿蘭(Alain,1868——1951),法國哲學家、教育家、散文家。原名埃米爾-奧古斯特·沙爾捷(Emile Auguste Chartier),以阿蘭的筆名聞名於世。

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國哲學家,黑格爾研究專家。曾任索邦大學教授,巴黎高師校長,法蘭西學院教授。

保羅·尼贊(Paul Nizan,1905—1940),法國哲學家、作家。

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發表哲學著作《存在和虛無》。

讓·卡瓦耶斯(Jean Cavailles, 1903—1944),法國哲學家、數學家。代表作《論邏輯和科學理論》。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知覺現象學的創始人。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法國哲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代表作《知識分子的鴉片》、《社會學主要思潮》、《論自由》等。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著作《規訓與懲罰》,《性經驗史》等。

吉爾伯特·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1924—1989),法國哲學家。著有《技術對象的存在形式》等。

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法國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神秘主義思想大師。

克勞德·德布魯(Claude Debru),法國哲學家,曾任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系主任、法蘭西科學院通訊院士、國際科學史學院通訊院士、德國Leopoldina自然科學研究院院士。

阿蘭·巴迪烏(Alain Badiou,1937— ),法國作家、哲學家。前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系主任、教授,現任位於瑞士的歐洲研究院(EGS)教授。

科學哲學家

皮埃爾·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法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著有《物理學理論的目的和結構》等。

政治家

喬治·讓·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法國前總統。

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25—1999),法國政治家、作家、學者。

心理學家

丹尼爾·拉加什(Daniel Lagache,1903—1972),法國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法國臨床心理治療創始人。

社會學家

埃米爾·杜爾凱姆(Émile Durkheim,1858—1917),男,又譯為杜爾凱姆,涂爾幹,杜爾乾等,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社會學年鑑》創刊人。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是《自殺論》及《社會分工論》等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