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己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己衣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己衣鎮

所屬地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

己衣鎮,隸屬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地處武定縣北部,東倚大岔口山與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湯郎鎮接壤,南與發窩鄉、萬德鄉相連,西、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會理縣相望,行政區域面積236平方千米。2020年,己衣鎮總人口14070人。 己衣鎮境域原為那氏土司轄地;1988年4月,改建己衣鄉。2014年,己衣鄉撤鄉建鎮。截至2020年6月,己衣鎮轄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己衣街1號。 2020年,己衣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204.21萬元,增長10.5%;農村經濟總收入33039.83萬元,增長10.23%;完成招商引資114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49元,增長1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達4725.72萬元、4736.72萬元。 [1]

位置境域

己衣鎮地處武定縣北部,東倚大岔口山與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湯郎鄉接壤,南與發窩鄉萬德鄉相連,西、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會理縣相望, 行政區域面積2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己衣鎮地處東部山原區。地勢從東向河谷傾斜,山體高大,河谷深切。地形高差懸殊較大,為大黑山北端北被金沙江深切,東被黑魯拉河深切。主要山脈有大岔口山、老林山、大黑山等,均屬三台山東支。最高點位於湯德古村民委員會境內白龍會(峰),海拔2956米;最低點位於新民村民委員會境內的大沙地,海拔862米。

氣候

己衣鎮境內地形高差懸殊較大,氣溫隨海拔的變化南北相差較大。金沙江邊的羅能、新民村民委員會為燥熱區;己衣、板橋村民委員會為溫熱區;資亨、湯德古等村民委員會為高寒區。立體型氣候顯著,具有「高山飄雪花,半山開桃花,河谷收莊稼」的美譽。多年平均氣溫15.2℃,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

水文

己衣鎮境內東部有界河黑魯拉河。南部有己衣河,屬黑魯拉河支流。己衣河上游分兩支,東支發源於鍋蓋梁,西支分耐河發源於發窩鄉大黑山,兩支在分耐附近匯合,於營上匯入黑魯拉河,境內長27千米。

自然災害

己衣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滑坡、大風、冰雹、地震等。洪澇1.5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9年7月,農作物受災2200畝,減產糧食74.5萬千克。滑坡2.5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0年6月20日,大雨引發湯德古村民委員會上村山體滑坡災害,造成3農戶12間住房倒塌,己衣中學部分教室坍塌,飲用水設施遭毀損。大風災害1.5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7年7月4日,造成分耐村民委員會岔河村糧食作物受災80畝,經濟作物甘蔗、花生絕收30畝。冰雹災害1.5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7年7月19日,全鄉遭雷雨、冰雹襲擊,冰雹直徑2厘米,造成18間房屋倒塌,1人死亡,7900畝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達37萬元。

自然資源

己衣鎮境內山間有少部分高原闊葉林外,大部分為針葉林植被。野生中藥材有茯苓、雲木香等50多個品種。野生食用菌有牛肝菌、松茸等20多個品種。羅能村民委員會境內有溫泉,即「五股水」,常流不息,流量0.2立方米/秒,常溫56℃。 2011年,己衣鎮有耕地面積2.1萬畝;林地面積22.1萬畝。

人口

2011年末,己衣鎮總人口1585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9人,城鎮化率2.1%。另有流動人口36人。總人口中,男性8250人,占52.02%;女性7609人,占47.98%;14歲以下2710人,占17.09%;15—64歲11914人,占75.12%;65歲以上1235人,占8.79%。總人口中,漢族,達7544人,占47.57%;有彝、傈僳、傣、苗、哈尼等11個少數民族,共8315人,占52.43%。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彝、傈僳、傣3個民族,其中彝族400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8.21%;傈僳族2460人,占29.59%;傣族1663人,占20.00%。2011年,人口出生率10.28‰,人口死亡率8.64‰,人口自然增長率1.6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4.2人。 截至2019年末,己衣鎮戶籍人口為15987人。 2020年,己衣鎮有4207戶居民,總人口14070人。全鎮居住着漢、彝、傣、苗、傈僳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有7616人,占總人口的54.12%。其中彝族4010人,占總人口的28.5%;傈僳族2314人,占總人口的16.44%;傣族1043人,占總人口的7.4%;苗族194人,占總人口的1.37%。人口自然增長率0.08‰。

經濟

綜述

2011年,己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433元。 2019年,己衣鎮有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020年,己衣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204.21萬元,增長10.5%;農村經濟總收入33039.83萬元,增長10.23%;完成招商引資114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6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49元,增長1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達4725.72萬元、4736.72萬元。

農業

2011年,己衣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24.4%。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蠶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6868噸,其中水稻1220噸,小麥1972噸,玉米2715噸,蠶豆253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等。2011年,烤煙種植面積8660畝,產量1280噸;蔬菜種植面積8056畝,產量6028噸,主要品種有大白菜、胡蘿蔔、萵筍、甜椒等。 己衣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出欄量1.9萬頭,年末存欄1.2萬頭;牛出欄量3755頭,年末存欄6509頭;羊出欄量1.3萬隻,年末存欄1.1萬隻;家禽出欄量26.3萬羽。2011年,肉類總產量2887噸,其中豬肉1634噸,牛肉522噸,羊肉224噸,禽肉448噸;禽蛋產量80噸;畜牧業總產值3308萬元。 截至2011年末,己衣鎮累計造林13.9萬畝,其中防護林13.4萬畝,經濟林4600畝,竹林205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68.5萬株。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280畝,產量80噸,主要品種有梨、桃、香蕉、李等。 己衣鎮漁業以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為主。2011年,魚類總產量20噸;漁業總產值40萬元。 2020年,己衣鎮總播種面積53997畝,糧豆作物30622畝,經濟作物23375畝,糧食總產量9653 噸,人均有糧688公斤。芒果種植面積達1.3萬畝,實現產值1500萬元,戶均增收3280元;投資146.71萬元,發動農戶種植1.2萬畝的青花椒逐漸掛果;烤煙種植面積8780畝,總產量120萬千克,實現產值3945.02萬元。生豬存欄16327頭,出欄23254頭;羊存欄19387隻,出欄13371隻;大牲畜存欄5377頭,出欄2349頭;禽類存欄118862羽,出欄261838羽;肉產量3097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3483萬元。

工業

己衣鎮形成以糧食、服裝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44萬元,比上年增長52.3%。2011年,糧食、服裝加工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6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67萬元,比上年增長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己衣鎮有小學9所,在校生1213人,專任教師6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76.3萬元,比上年增2.2%。

科學技術

2011年末,己衣鎮有鄉科學技術協會1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6個。農村技能人才138人,科技實用人才67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己衣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室9個,藏書2.6萬多冊。業餘文藝隊1支,演職員18人。文化站於春節、花山節、潑水節、火把節組織大型慶祝活動。2011年末,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91%和93%。 2011年末,己衣鎮有體育場地24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春節、花山節、潑水節、火把節組織開展籃球、乒乓球、拔河等比賽。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己衣鎮有衛生院1所,衛生服務所(室)9個;病床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專業衛生人員8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856人次,住院病人136人次。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2020年,己衣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4208人,參保率達98%,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保。全年基本醫療保險減免報銷44587人次1019.7萬元;大病報銷134人次75.24萬元;醫療救助1679人次91.83萬元;獲得兜底保障金644人次21.75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己衣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6戶,人數83人,支出16.3萬元,比上年增長16%,月人均164元,比上年增長13%;醫療救助7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9人次,共支出20萬元,比上年增長9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8戶,人數1435人,支出130.9萬元,比上年增長23%,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供養30人,支出5.9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9人,支出5.7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21人次,支出17萬元,比上年增長88%。自然災害受災人口3890人,緊急轉移安置68人,救災支出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77%。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6萬元,使114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參考來源